【投教科普】“爆雷”上市公司怎么防?多听少“作”不侥幸

来源:才查到 2019-12-25 09:00:00

摘要
如今,天有不测风云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显得不那么准确。天气预报已经可以精确到小时、地区,遇到雷暴这样的恶劣天气,还能提前预警。普通人如果得知某地天雷阵阵,除非有万不得已的事,都会避免前往。如果有人偏要以身试雷,探索生命的极限,那也只能自求多福了。同样,在资本市场中,每个上市公司“爆雷”前,其实总

如今,天有不测风云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显得不那么准确。天气预报已经可以精确到小时、地区,遇到雷暴这样的恶劣天气,还能提前预警。普通人如果得知某地天雷阵阵,除非有万不得已的事,都会避免前往。如果有人偏要以身试雷,探索生命的极限,那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同样,在资本市场中,每个上市公司“爆雷”前,其实总有种种迹象提示投资者回避。时刻关注媒体质疑、上市公司风险提示公告、交易所监管函等信息,足以让投资者识别出哪些是可能爆雷的高危企业。多听之余,普通投资者防雷更重要的则是谨记“No作 No die”,认清自己小散的真实身份,不要把自己带入到“消息灵通人士”、“短线大作手”的错误人设中。


这一两周,有关上市公司的“雷”成为一些媒体热议的焦点,“爆雷”、“挖雷”、“扫雷”等字眼屡屡刷屏,吃瓜者津津乐道,踩雷者心惊肉跳,监管者也难免有些忧心。


上周,沪市的力帆股份、实达集团等几家公司,或是信用出现危机,或是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引发市场讨论。


这些讨论,是因为“雷”本身,还是“雷”背后的事?吃瓜者隔岸观火,道的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踩雷者痛心疾首,痛的是股价下跌和随之而来的损失;监管者勉力应对,忧的是市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却偏偏还有人推波助澜、与“雷”共舞。


在一般人看来,上市公司爆雷似乎毫无征兆,是平地一声雷,无中生有雷。但细细盘点,今年以来,两市被冠之以“雷”的公司,无论是债券违约、资产减值、业绩造假还是大股东出问题,多半还是小雷变大雷,前期早有种种迹象。


有的公司常年经营不善、主业不振,一直挣扎在保壳线的边缘;有的早年盲目扩张、跟风跨界,经营和财务风险随之积聚;还有的则是“关键少数”不务正业,挖空心思走歪门邪道,公司治理已经拉响警报。


这些情况,舆论早有议论,监管也多已关注,风险实际已向市场充分揭示。要说风险爆发得毫无预料,恐怕也不尽如此。


举例来看,*ST刚泰近期再陷债务危机,连同此前违规担保、业绩巨亏,可谓数雷并发。公司多年来大举溢价并购,频繁切换主业,其实早已埋下隐患,媒体频频质疑,交易所也一直紧盯不放。


海正药业日前抛出减值计划,所涉工程、研发等问题被市场诟病已久,交易所更是年年问询,管理层也曾在年报中坦言公司产能过剩、研发低效。


ST辅仁账面18亿元资金却没钱分红,爆出资金占用问题,而早在当年重组时,标的公司的财务问题就已显露马脚,媒体质疑不少,监管也问询不断。今年年中以来,公司更是连发十余份控股股东股份冻结公告,其流动性危机想不关注都难。


这“雷”那“雷”,市场最不乐见的,还是业绩造假雷。业绩造假比较隐蔽,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航天通信2015年收购智慧海派后,开始进军智能终端ODM业务,表面上看业绩大幅增长,但其背后却是业务模式迅速转变、主要客户“改头换面”、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这些深层次问题,随即引来审计机构的保留意见和交易所的层层问询。


次年,公司更换审计机构,业绩调整后“踩线”达标,交易所再次追问。近期,公司公告债务逾期、股份冻结后再收监管函,最终承认智慧海派存在业绩虚假。可以说,公司造假触雷的前期,一直是风波不断、质疑连连。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但凡投资者稍有留意,就能从公司的信息披露、媒体的重重质疑和监管层的苦口婆心中,看到各种征兆,及早调整投资策略。这也是防雷、避雷的理想之道。


令人无奈的是,市场上却偏有一些人,明知山有雷,偏向雷山行。


就拿近期股价疯涨的*ST鹏起和*ST信威来说,两家公司均是主业停滞、内控失效,股价一度接近面值退市。


*ST鹏起数项资产被冻结,实控人占用资金、违规担保;*ST信威巨额债务缠身,大额境外投资有去无回,曾创下40个跌停纪录,可谓两大名副其实之“雷”。


但近期,两份疑点重重的公告,竟又将两家公司股价炒上了天。即便是公告频频提示风险,监管连发数份函件,也无法阻挡一部分投资者奔赴“雷区”的热情。


是前期的“雷”消失不见,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昨天喊“雷”,今天炒“雷”,明天待到一切水落石出,又出来批评抱怨,却少了对自己的反思。如此循环往复,恐怕要避的不仅是公司的“雷”,更要戒掉炒作这个“心雷”。


炒作者要戒掉“心雷”,监管者也要加把力。雷点遍布的绩差公司股价上天,损害的是正在修复的市场估值秩序和价值投资文化。


信息披露上,要坚持对疑点和风险的深挖细问;股票交易上,对背后时隐时现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也要依法依规查处,抑制炒作气焰,让那些在背后推波助澜、坐收渔利的“黑手”没有藏身之地。这样才能让投资者把注意力真正转向那些有主业、有价值的优质公司。


回过头来说,雷声频频并不代表雷区遍布。那些所谓的“雷”,主要还是局部个案,闻之心惊,实则爆破力有限。盘点这两年被诟病“爆雷”的公司,还是小规模、小市值公司居多,家数也相对有限,对市场整体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


这些“雷”公司,大多是不务正业、内控失效、频频违规、大股东质押比例高企的公司,风险因素早就积聚,也广为市场所知,投资者要踩雷的概率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这其中,还是要把一些短期遇到困难的公司和真正的“雷”公司区别开来。当前,经济结构正在调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即便是深耕主业、专心经营的公司,也难免遇到困难,需要适应调整。对这些公司,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可能比简单地给它们扣上“爆雷”的帽子,更符合实际,也更令人暖心。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审慎的态度做出自主决策,风险自担。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