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信托:养老信托、企业年金等信托业务前景广阔
摘要 中融信托研报:52号文推动银保信“高质量发展”来源:中融研究微信公众号1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被业内视为银行保险行业2020-2025年的中期规划。新年伊始发布此文,对于2020年的行业监管、业务经营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
中融信托研报:52号文推动银保信“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融研究微信公众号
1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被业内视为银行保险行业2020-2025年的中期规划。
新年伊始发布此文,对于2020年的行业监管、业务经营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认为,“高质量发展”或将成为2020年银行业监管与发展的主题。同时,52号文对信托行业的发展目标、职能定位、治理完善以及监管等方面均提出了指导意见。
总体意义
通过52号文的发布,银保监会对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目标,并为2020年度银行业及保险业的监管与发展定调。可以说,52号文是银行保险行业2020-2025年的中期规划性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金融业开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为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银保监会确定了五大基本原则,五个发展目标以及六个实施方向。
五大基本原则,即五个“坚持”:
坚持回归本源
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坚持优化结构
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坚持强化监管
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底线,精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银行业和保险业稳健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
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科技赋能
转变发展方式,为银行保险机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个发展目标
体系结构优化
到2025年,实现金融结构更加优化,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
治理水平提升
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产品开发增强
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开发能力明显增强,形成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体系。
市场健全完善
信贷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金融租赁市场和不良资产市场进一步健全完善。
风险有效处置
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处置,银行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六个实施方向
推动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
完善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金融产品体系;
精准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保险体系各类风险;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加强金融监管和廉洁金融建设。
对信托行业的指导意见
52号文对信托在发展目标、职能定位、结构完善以及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总结如下:
发展目标
在五大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在2025年,实现金融结构更加优化,信贷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金融租赁市场和不良资产市场进一步健全完善。”
职能定位
文件明确提出,信托公司要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职能定位,积极发展服务信托、财富管理信托、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
有效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
银保监会在提及银行保险机构在优化融资结构中作用时强调,要“有效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培育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鼓励各类合格投资机构参与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
丰富社会民生领域金融产品供给
在“完善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金融产品体系”部分,银保监会表示“支持银行、信托等开发养老型储蓄和理财产品。”
增强金融产品创新的科技支撑
银行保险机构要夯实信息科技基础,建立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组织架构、激励机制、运营模式,做好相关技术、数据和人才储备。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改进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强化业务管理。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业务,探索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
为了精准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保险体系各类风险,银保监会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落实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推动业务平稳过渡、规范转型。逐步清理压缩不合规的表外理财非标资产投资、表内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同业理财等业务规模,严控银信类通道业务。按照业务实质实施一致性、穿透式、全覆盖风险管理,严格适用相应的风险分类、资本占用和拨备计提等要求。”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树立审慎经营理念,加强内控合规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准确划分资产风险类别,提足拨备。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保险机构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参照公司治理国际良好实践,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最优公司治理经验。
优化激励约束机制
要建立市场化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薪酬结构,完善薪酬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管理制度,健全问责体系。依法依规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建立健全利益相关者申诉回应机制,接受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监督约束。
严格依法依规监管
加快推进监管制度建设,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同类业务同样标准的原则,及时完善监管制度,弥补监管短板。
对信托公司业务的影响
证券投资服务业务符合监管指导方向
52号文明确提出信托公司要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职能定位,积极发展服务信托、财富管理信托、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而证券投资服务信托属于服务信托范畴,多数信托公司在证券业务的交易、估值、盯控、核算、划款、信息披露、清算分配等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流程系统和管理经验。尤其是目前国家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经过过去几年的震荡出清,现阶段证券估值普遍不高,预计未来五年证券投资服务信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养老信托、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信托业务前景广阔
养老信托和年金信托是成熟发达国家中信托公司的重要业务构成,也是信托公司核心本源业务之一。随着中国民间财富的积累,以及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预计政府将陆续出台具体的相关政策,鼓励养老信托、企业年金信托等长期信托业务的发展。这类业务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规模基础,但推进节奏取决于配套政策的出台时点。
加大培育权益投资、私募股权、债转股等投资类信托业务的力度
52号文要求“有效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培育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这与2018年信托年会提出的“坚持发展具有直接融资特点的资金信托,发展以受托管理为特点的服务信托”方向一致。鼓励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这是对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重大利好。储蓄转化为投资,刚兑转变为买者自负,将极大地促进信托行业长远健康的发展。但股权投资类业务有别于传统融资类业务,需要信托公司有较强的募投管退能力以及较好的管理业绩记录。信托公司应未雨绸缪,在人员培养、项目储备上做好准备。
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政策短期较难改变
52号文再次重申要落实“房住不炒”的定位,严格执行房地产金融监管要求,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抑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2020年将以“稳”字当头,多数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工作重点将是加强精细化管理,控制风险,管理好存量。
地方政府信用融资信托业务利差或收窄
52号文提到“继续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依法明确存量债务偿债责任,规范支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配套融资,严禁违法违规提供新增融资。”另一方面,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重要发展引擎,预计相关信托业务也将继续开展,但符合信托公司风控标准的政信业务利差或将收窄。
通道类业务将被进一步压缩
52号文要求逐步清理压缩不合规的表外理财非标资产投资、表内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同业理财等业务规模,严控银信类通道业务。信托通道类业务将面临进一步压缩。即使没有52号文的规定,在目前央行统一监管的指导思想下,在风险资本计提和净资本管理的要求下,通道类业务的存在意义和发展空间都十分有限。
信托公司需要适时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
52号文的一大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科技赋能——转变发展方式,为银行保险机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监管上,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丰富监管手段,加强资金流向监测;在信托公司管理创新上,要探索金融科技在客户信用评价、授信准入、风险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近年来,多家信托公司已开始在金融科技上布局。在52号文的指导下,信托行业信息化建设或将进一步加强,信托行业信息化水平将全面提高。
综述
总体来看,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信托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有比较明确的指导。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公司要坚决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职能定位,在服务信托、财富管理信托、慈善信托三大领域加大发展力度。
从业务方向来看,不合规的表外财非标投资、表内SPV、同业理财仍将被严控并逐步压缩,对银信通道类业务的严监管也将持续。
对于未来发展,信托公司应依靠金融科技等现代化手段,进一步提高受托管理水平。在直接融资、居民储蓄转化、养老储蓄型产品等方向加大创新力度,为社会民生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切实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