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教科普】出现这些现象的私募基金,基本上不会靠谱

来源:才查到 2020-01-19 09:00:00

摘要
误解私募基金是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首先,对于很多私募销售开口闭口说自己有“金融牌照”、受证监会监管等,请各位明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明,是一种登记备案,并不是一张“金融牌照”,更谈不上任何人(政府、监管、托管人)有义务来兜底。私募基金的登记备案,不代表对私募基金后续的合

误解

私募基金是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

首先,对于很多私募销售开口闭口说自己有“金融牌照”、受证监会监管等,请各位明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明,是一种登记备案,并不是一张“金融牌照”,更谈不上任何人(政府、监管、托管人)有义务来兜底。

私募基金的登记备案,不代表对私募基金后续的合规运营、投资能力进行了背书,更不代表备案过了就一定会刚兑,或保证投资人财产安全。

很多投资人指望的证监会,也不对私募基金成立的单个产品进行审批。

其次,听到过一个很扯的说法,说银行的理财产品也说自己不保本不保息,只有4%,私募基金也说自己不保本不保息,但有8%,所以显然是后者划算啊……我晕啊……

讲真,过往的那种银行“资金池对资产池”的理财,说实话其实都是银行自己的隐性背书,不会出事的;现在转净值化了,收益虽浮动但其实更明晰,大家投资前可以看个风险等级,那些低风险的,其实是相当稳定可靠的。

而私募产品呢,一则,要高度警惕是不是根本就是拿着虚假标的、进行自融等,而套着个“私募”的幌子。前阵子不还爆出了个雷人事件,某家私募原来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在逃“老赖”控制的,只是台面上让自己的司机出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用4年时间非法募集了近40亿元,最终东窗事发,被警方刑拘,留下近21亿元去向不明的兑付窟窿。

二则,就算这家私募不是骗子,也还要关注他们的实际投资能力、关注自己的钱到底投进了什么标的以及标的运营情况。其中涉及投资标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募集失败风险、基金运营风险,这些都会带来最终的资金损失风险。

银行理财吧,为了合规必须说自己“不保本”;私募吧,为了拉生意还各个都说“放心吧,肯定保本保收益”。两者相比,谁靠谱,其实很明白了。

不过话分两头说,私募基金鱼龙混杂,换句话说,真龙还是有不少。也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的确是高的。那是给真正懂行的合格投资人去判断的,他们能够鉴别出靠谱的有投资能力的私募,不管是投向一级还是二级市场的。所以监管规定了,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金融资产≥300万或三年个人年均收入≥50万元。

但是很多私募会想办法来突破这些门槛,比如常见的就是拆标、转让,用这些方式把100万的门槛拆成了散份,这样就把不具备风险判断能力的普通投资人都引诱上船。

我还是建议普通投资人,不要去贪私募的收益。此外不管哪位,投资私募,还请务必在各种企业查询软件上查清楚您的私募管理人情况和标的情况,排查那种股权套来套去的,排查已有法律诉讼风险的。

最后说几句主观判断。真心靠谱的私募,其实都是相对实诚和低调的,人家是真心在投研和猎获优质资产的,跟你讲的都是艰涩的投资逻辑,一般不会拍着胸脯吹嘘。所以以下这些现象,基本上不靠谱:

- 宣传时就承诺本金收益不会损失,甚至鼓吹翻番、翻几番;

- 专攻老年人等无专业能力投资人的,在普通居民楼宇发宣传单广撒网,甚至组团老年人出游参观等;

- 喜欢找各种名人站台吹嘘,特别喜欢上媒体广告,各种扯虎皮当大旗;

- 有事没事就高举“金融创新”、“普惠金融”大旗的;

- 销售员们群芳斗艳,各款美女齐备的;

- 销售员们说着貌似专业的术语,但连他们自己都解释不清产品标的和结构设计的……

遇到以上,敬而远之吧。


失联

今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关于失联私募机构最新情况及第三十三批疑似失联私募机构的公告》,更新给关心私募的各位。

截至2020年1月2日,中基协已公告1067家疑似失联私募基金管理人,近期,协会在自律核查工作中发现35家新增疑似失联私募基金管理人。

之前听说过其中某家,广募销售人员,从不告诉销售人员真实标的是什么,只是给销售灌输话术,给每个销售硬压下KPI,要求试用期内必须拉足5个人头(每人至少投资100万)的投资客。很多销售走投无路,只能坑亲戚朋友。

其中还有某家,就是我们前文说的那种往邀请老年人免费游玩参观,然后诱惑老年人投资。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审慎的态度做出自主决策,风险自担。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