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为什么踩雷?
摘要 自从我开微信号发布文章后,时不时的就会有朋友找我“我买的XX理财产品什么时候拿回来?”每次我的反应都是“你啥时候买的呀,都没听你说过~”有踩网信的,有踩阜兴的,有踩证大的。总之,知名的平台一个没落。就连我,躲过了投资雷,也没躲过英语早培的套路跑~正好今天是春节前最后一个周末,我们换个话题,来说说,这
自从我开微信号发布文章后,时不时的就会有朋友找我“我买的XX理财产品什么时候拿回来?”每次我的反应都是“你啥时候买的呀,都没听你说过~”有踩网信的,有踩阜兴的,有踩证大的。总之,知名的平台一个没落。就连我,躲过了投资雷,也没躲过英语早培的套路跑~
正好今天是春节前最后一个周末,我们换个话题,来说说,这些年,我们为什么踩雷?
偏好高收益,忽视高风险
我问过一些踩雷的朋友,你为什么会去买暴雷的产品,绝大多数朋友会告诉我“因为收益高呀!”同时,他们还会强调“一开始只投了一点钱,看每个月或每个季度都能还款,就大手笔加仓。”
但当我问他们,你知道你的钱投到哪里?他们的收益又是怎么形成的时候。经常是一问三不知。
正因为此,众多暴雷金融机构便针对投资者的偏好,主打低风险、高收益、期限短的投资产品,吸引投资者们的兴趣。(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用低利率让投资者认为很安全,但其实人家的机制是一样的)很多朋友对投资的底层逻辑并不了解,导致投资者一步步走进爆雷金融机构的圈套之中。
轻信平台宣传,缺乏甄别习惯
身边踩雷的朋友多是过去1至3年买的理财产品,那时候监管不像近年来严格,大家对投资金融知识也不甚了解。很多机构打着保本保息的招牌募集资金。
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极不合理,但身边的朋友真的愿意去相信这样的承诺。同时也没在投资前研究过相应的政策和金融知识。加上过往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均有刚兑承诺(当然,现在是没有了),这就导致了投资者养成了习惯,认为所投平台都是百分百安全的。
这样的态度去对待投资,是要交学费的,就是有点贵!
关注金融机构背景,忽视产品自身
我本人就曾在一家集团化公司任职责任编辑,集团旗下有合规私募(奥尼斯特(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前不久刚被中基协注销)和P2P平台。
后来P2P平台暴雷了,并最终拖垮了整个公司的资金链。我亲历的这个P2P平台就是集团公司背景,在北京组织过高端外事论坛,现场大腕云集,我是现场亲眼所见。集团最终因P2P暴雷而关门,由于我当时不属于金融业务的,对这个结果感到不可思议~
有了这段经历,我自然会看淡那些集团授信行为。过去的几年里,金诚财富、阜兴集团、暴风科技这类上市公司背景,都无法阻挡爆雷的结局;那办个会,领个奖,又算什么?投资者就别太当回事了。
一个好的投资产品的关键,不在于管理机构的背景实力,而在于产品的底层资产。忽视产品自身,去谈机构背景实力,犹如纸上谈兵,终将血本无归。
投资费时费力,不如交给机构
投资理财,是一项专业的事情,需要投资者拥有相关的专业能力。但事实上看,几乎百分百的踩雷投资者,其投资专业能力非常欠缺,对于所投资产品的业务模式、风险点一无所知。很多投资者认为投资是一件不需要花费精力的小事,只要有钱就能投资。
为什么投平台,就是为了省时省力,那起码对平台的合规性审核一下吧?结果身边很多踩雷的朋友连这一步都省了。最后,事实证明这样盲目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不过是成为新鲜的韭菜。
无法抵御诱惑,朋友间相互推荐
这就真的是拷问人性了。很多投资者原本并不参与P2P、私募的投资,但看到身边的人都因此挣钱,按捺不住内心的羡慕与妒嫉,一股脑儿的冲进自己不了解的理财投资市场。
还有一种情况是,朋友投资后挣到了钱,觉得这是好事,想也不想就分享给朋友,于是让很多身边的人跟投自己投资的项目。这类朋友倒是一片好心,但随着平台暴雷,如今他们羞于出席各类同学聚会。可谓是又亏钱又失了朋友。
最后,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资产保值仍将是热点话题,距离新年春节还有一周,估计大家的心思都不在上班了,如果有时间的话,不妨抽出点时间对资产配置好好规划规划,了解些金融的底层知识,愿今后的人生不再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