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信托业绩分化加剧 监管滞后效应继续施压转型
摘要 原标题:2019年信托公司业绩分化加剧监管滞后效应继续施压转型来源:中国网财经中国网财经1月21日讯(记者孙朋浩见习记者鹿凯)新年伊始,又临近传统农历春节,各家信托公司纷纷公布2019年未经审计业绩预报,成为信托行业新年第一股“潮流”。根据《同业拆解办法》等相关规定要求,成为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非银行
原标题:2019年信托公司业绩分化加剧 监管滞后效应继续施压转型 来源: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1月21日讯(记者 孙朋浩 见习记者 鹿凯)新年伊始,又临近传统农历春节,各家信托公司纷纷公布2019年未经审计业绩预报,成为信托行业新年第一股“潮流”。
根据《同业拆解办法》等相关规定要求,成为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除证券公司需在2019年1月20日前,披露2019年未经审计财务报表,这其中就包括信托公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17日,已经有60家信托企业公布2019年业绩预报,其中2/3企业实现业绩同比增长,国联信托净利增幅超过300%。
信托公司两极分化加剧,马太效应凸显
今年1月初,随着国投泰康、陕国投等公司率先公布2019年未经审计业绩,就此也拉开了68家信托公司,先后预披露2019年业绩预报大幕。
据中国网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17日,在68家本土信托企业中,仅有不到十家未公布业绩数据情况;在已公布数据公司中,超过2/3公司分别在营业收入、净利润、信托主业收入等关键经营指标上,取得同比增长。国联信托凭借同比257%营收增速,以及356%净利增速摘得60家已公布数据企业增速头筹。
信托公司普遍业绩向好,大大超出此前行业预期,对此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对中国网财经表示:“资本市场显著回暖,股市债市不错表现,有利于固有业务增收,部分信托公司投资收益增速因此上升;与此同时,去年信托公司加强主动管理能力,创新转型取得一定突破,上半年信托产品发行较快,都成为信托收入超预期增长重要保障。”
但中国网财经记者对比各家信托公司数据发现,信托公司业绩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并且头部公司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凸显。
在60家已公布财务数据企业中,中信信托全面领先,分别已71.77亿元、35.93亿元、49.49亿元,拿下营收、净利、信托主业收入三项桂冠。同时,华能信托、华润信托则以31.75亿元、28.76亿元净利,取代平安信托、重庆信托摘得净利排名榜眼和探花,随后依次是中信信托、华能信托、华润信托、平安信托、重庆信托、江苏信托、五矿信托、光大信托、中航信托、建信信托,这10家公司合计总净利接近25亿元。反观排在尾部信托公司业绩,却与此形成鲜明对。
数据显示,60家企业中,排名净利榜最靠后几家公司,净利都不足1亿元,其中华信信托净利润为0.55亿元,新华信托净利润为0.17亿元,华宸信托净利润为-0.6亿元,华融信托净利润为-8.2亿元,这几家公司与榜首差距最大接近千倍。
中国网财经记者还注意到,在未公布财务数据公司中,去年频频踩雷的安信信托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29亿元,同比下滑80.48%,净利仅为-3.45亿元,同比下滑93.5%。
总体来看,行业出现整体业绩向好,又同时出现两极分化加剧;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持续严监管作用下,行业格局洗牌加速,“优胜劣罚”也渐渐成为行业常态。
2019年严监管持续,破刚兑、去通道、控地产仍是主旋律
去年,监管对于信托行业监管继续收紧,在“破刚兑、去通道、控地产”监管要求下,信托行业管理资产模进一步被压缩;该数据已从2019年初22万亿规模,缩减至年末20万亿元规模,并在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事实上,这一轮强监管早在2017年就已经拉开序幕。在2017年11月央行等部委起草《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必须打破刚性兑付。几个月后2018年4月,《资管新规》中要求“消除嵌套、严禁资金池、打破刚性兑付、严禁保本保收益”。同年9月,在信托业协会制定的《信托公司受托责任尽职指引》中要求,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应当遵循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原则,意味着在信托业打破刚兑更加明确。
监管部门坚定破除刚兑决心同时,也逐渐加强对通道业务管控。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后,信托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成为新的要求,信托公司的业务布局大幅度转向净值化管理领域;以往信托公通过牌照优势,“躺着就可赚钱”的通道业务,规模不断缩减。2019年,一向被看作通道业务“代名词”的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占比降至52.75%,这也成为信托管理资产规模持续走低重要原因之一。
通道业务持续压缩,以前同被视为信托公司盈利较高的房地产业务,在2019年则迎来史上最强监管。去年,监管部门分别于4月、8月、11月对信托行业展开三次风险排查,每次房地产业务都成为监管重点。期间,5月份银保监会发布23号文,将对信托公司房地产业务监管推向高潮。历经多轮次监管后,2019年第三季度,房地产业务出现明显下降。截至三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余额为2.78万亿元,较二季度环比下降5.05%,这是自2015年四季度以来,首次出现新增规模环比负增长;第四季度房地产业务募资规模继续走低,仅为1410.62亿元,环比下滑26.43%。对此,不少业内人士看来,2020年对房地产信托监管依旧保持高压态势。
持续监管高压,也使2019年信托公司收到罚单数、罚单金额创出新高。据中国网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2月末,至少已有超过20家公司收到30余张罚单,罚单数量同比2018年高出近40%;合计罚没额超2000万元,比2018年同样增长近40%。
这也反映吃,在严监管下,信托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同时,造成信托资产规模持续下降也成为不争事实;有业规内专家更表示,这一数据在2019年末或2020年初可能跌破20万亿元。
行业主要数据持续下降,监管效应滞后施压转型
中国网财经注意到,除信托资产管理规模持续走低外,今年集合信托市场继续遇冷。用益融信托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月13日,集合信托市场延续此前3周下滑走势;据不完全统计,1月6日至1月12日共有98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减少26.87%;募集资金103.84亿元,环比减少23.87%,与2019年末高点相比已下跌近60%。
另外,在已公布业绩预报公司中,有45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和支出也出现双上升情况,且支出涨幅普遍超过营收涨幅。这其中,多数是为应对强监管所增加的业务及管理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和税费等,均为刚性支出。
同时,监管还存在滞后效应。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存在惯性规律,一个经济指标之前的变化态势往往会延续到本期,从而形成被解释变量的档期变化同自身过去取值水平相关的情形。这种被解释变量受自身或其他经济变量过去值影响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年初信托行业各项主要数据走低也从侧面印证这一现象。有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2020年信托行业严监管高压作用仍将持续。
面对持续监管高压,以及传统通道业务、房地产业务规模持续下降,2019年信托公司普遍加快转型步伐。据用益信托网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新增消费金融集合类信托规模达1119.29亿元,较2019年初2977亿元规模,上涨37.6%。家族信托凭借回归信托本源业务属性,也成为各信托公司加速转型方向之一,截至2019年三季度全行业家族信托规模较二季度上升50.99%。
2019年四季度投向金融的信托资金,凭借1499.52亿元环比增加10.20%募资规模,超过房地产信托,占据首位。金融、房地产、基础产业和工商企业的规模占比依次为30.71%、28.89%、22.73%、6.74%。
“虽然2019年传统业务受限,但我们认为这正是信托公司发力主动管理、回归本源的历史性机遇。”一上海地区信托公司人士表示:“以往信托公司过于依赖‘省心省力’的通道业务以及高收益的房地产信托,导致信托公司在与银行合作中丧失话语权。房地产信托业务也存在诸多风险,目前信托公司正培养自主管理能力,直接面对客户,真正发挥代人理财作用。”
回顾2019年,信托给出答卷可谓喜忧参半。信托公司整体业绩向好,房地产、通道业务良性下降,各家公司积极推进转型等都呈现出行业喜人一面;然而,信托行业管理资产规模持续下降,集合信托业务发行规模持续萎缩,以及监管效应滞后,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等,又使行业发展出现令人担忧一面。
2020年,宏观经济下行,信托行业面临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等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家公司应结合自身条件,制定相应转型测略,积极拓展新业务模式,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储备,改善风控机制,并全面提升盈利能力,从而有利于占据新一轮竞争中优势地位。
责任编辑: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