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市场、稳预期” 众大咖就近期政策的观点与解读

来源:才查到 2020-02-07 17:41:00

摘要
疫情发生以来,一系列稳市场、稳预期的金融政策陆续出台。1日,央行等5部门出台30条金融举措支持抗疫;银保监会表示从保障信贷资源供给等6方面落实工作;证监会表示在“特殊时期作出特别政策安排”;3日,央行逆回购1.2万亿元,并在投放流动性基础上分别下调两种期限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5日起,各地方政府的中

“稳市场、稳预期” 众大咖就近期政策的观点与解读


疫情发生以来,一系列稳市场、稳预期的金融政策陆续出台。1日,央行等5部门出台30条金融举措支持抗疫;银保监会表示从保障信贷资源供给等6方面落实工作;证监会表示在“特殊时期作出特别政策安排”;3日,央行逆回购1.2万亿元,并在投放流动性基础上分别下调两种期限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5日起,各地方政府的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陆续出台……


管理层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想反应怎样的信号?来看看四位经济大咖的观点与解读:


杨志勇:财税政策需主动出击并提高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目前,从疫情蔓延情况来看,一季度GDP增长率可能在5%左右。对全年的影响要看疫情持续时间,如三月份能完全控制住,则对全年经济增长影响很小,也就是让GDP下降0.5%左右。不过,2003年“非典”对我国造成的影响较大,但最终200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2002年。所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还要看接下来政府怎么做。


面对疫情防控,财税首先需要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可考虑免征一定期限的企业所得税,如一个季度或更长时间的企业所得税。特殊时期政策效力期限长短,应视疫情而定。对于疫情严重的湖北,减免期限应该更长。其他税费也作类似减免安排。应对疫情商品税费优惠,当免则免,以为抗击疫情提供最大支持。其次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可突破3%限制,中央财政可扩大转移支付帮助地方。


根据疫情影响,减免一定时间段(一个季度或更多)的企业所得税,可以帮助全国多数地区的中小企业。当然,对于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仅减税降费是不够的。税费的产生是建立在有生意可做的前提上。如果企业业务无法开展,那么即使税费为零,企业也难以获利。因此,要帮助中小企业,还需要多方着力。


对于消费类企业,建议在疫情过后,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可能比其他政策措施更加有效。特别是灵活度更高的带薪休假,可以让旅游业者更从容地接待游客和度假者,更大限度地利用接待能力。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企业业务可以更顺畅地开展,这是应对疫情影响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应变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要关注中小企业的产业链问题,部分企业可能受疫情影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金融政策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扩大网络消费,不仅仅可以在疫情持续中帮助企业,而且在疫情过后,也可以让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线上线下联动,早已成为多数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政府来说,在这个时间段,更需要进一步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同时,本次疫情再次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其实2003年非典之后,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增加很快,着力点应该在如何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上。也就是说,不能只看花了多少钱,更要看花钱做了多少事,是不是在专业做事,让每一分支出效率最大化。



都阳:小微企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综合各方面信息判断,此次疫情的影响不会比2003年“非典”疫情更长。根据初步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疫情可能会使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疫情结束后,经济活动会迅速恢复,对全年的新增就业目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本轮疫情中,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娱乐、租赁服务等6个重点行业中,法人单位数为857万,个体经营户总计5134.9万家。集中救助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及其中的就业人员,应该成为应对此次疫情产生的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


疫情期的社会动员是非常时期的紧急应对措施,很多地区采取了一级响应机制。虽然恰逢春节长假,采取了延长假期等手段,但对部分行业的影响的确较为明显。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影响是通过对经济中各个行业的影响传导而来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基本的机制。其一,由于疫情延长假期,使经济活动停止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对供给侧行为(如生产)的影响;其二,控制疫情时期的非常应对措施对即期需求的影响。主要是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如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与住宿、批发零售以及娱乐业等。


疫情对就业总体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正如你所说的,“疫情持续越久,就业压力越大”。但综合各方面信息判断,此次疫情的影响不会比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更长。主要基于十七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巨大进步:一是较之于“非典”疫情爆发时,我国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代表的诊断及医疗手段取得了巨大进步,有利于后续疫情的控制;二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可以为精准抗击疫情,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三是公众具有抗击“非典”积累的经验和教育成果,政府及相关部门也积累了经验,有助于此次疫情的控制。因此,我们推算此次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仅限于第一季度。


此次疫情爆发与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的时间点不同,的确会导致影响的差异。但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与2003年不同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综合国力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应对疫情的物质基础更雄厚、手段更丰富。同样,应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其次,“非典”疫情爆发时,我国经济结构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200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6%(工业为40.3%),第三产业为42%。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结果,201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3.9%。疫情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第二产业主要集中于供给侧(生产)行为的影响,其恢复和后续补救的弹性大。相形之下,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集中于即期需求,造成的损失更加直接,且无法恢复。因此,“稳就业”的瞄准目标也应该更加集中于这些第三产业的部门。


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一方面与春节假期的重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就业的冲击;另一方面,节后历来是就业转换的高峰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疫情导致的劳动力市场摩擦。但疫情影响对不同的行业有所差别,疫情结束后,企业用工并不一定压缩。相反,经济活动的迅速恢复会带来用工需求的反弹。


因此,集中救助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及其中的就业人员,应该成为应对此次疫情产生的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而在疫情结束后,应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延长工时补救生产损失。



董希淼:放眼长远 金融与实体共克时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贷款对象有两“重”,包括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的重点企业包括小微企业;配套的两项政策分别是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结果是确保企业贷款利率低于1.6%。


而1.6%的企业贷款利率对不少银行来说,意味着保本微利甚至可能是亏损,但站在大局的角度,通过“央行政策、财政贴息、银行让利”三方合力,针对疫情相关企业实施这样的贷款优惠,仍然具有可操作性。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不仅是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尤为重要。


疫情发生后,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机构纷纷采取措施,在资金汇划、信贷供给、财物捐赠等方面有效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工作,增强了全社会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彰显了与实体经济共克时艰的担当和精神。


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手段,有其必要性。后续期待政策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发挥金融机构自身的积极性,采取更多市场手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下一步,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有望下降,并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通过这样的市场传导,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下行,进而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好更可持续地服务实体经济。



任泽平:牺牲一定的经济将疫情消灭在二月

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


考虑到病毒的前期潜伏期较长、传染性较强以及未来变异的可能性、复工以后再次扩散和传播、防控上可能的疏漏,疫情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预期,要充分估计形势的演化可能比第二种更严峻,坚持底线思维。四个季度GDP增速预计分别为4%、5%、5%和6%,全年GDP增速为5%。


需要重视的是,从结构上来说,民企、小微企业、弹性薪酬制员工、农民工等受疫情的影响更大,餐饮、零售、旅游、交运等行业受冲击最大,应是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


疫情发生后,央行、财政部、证监会等多部委快速出台应对方案,释放稳定预期信号,对冲疫情影响,为受疫情影响的地区、行业、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保证企业资金链、现金流的接续,提振市场信心,维护市场稳定。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财政方面,截至2020年1月29日下午5时,各级财政已累计下达疫情防控补助资金273亿元,确保疫情防控经费需要。


针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专项再贷款保障信贷支持,财政贴息降低成本;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加强信贷支持,予以展期续贷,适当下调利率,保证企业资金链、现金流的接续;针对金融基础设施,保障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考虑到新冠疫情的高传染性和长潜伏期,当前总的战略应是牺牲一定的经济代价将疫情集中消灭在二月,换取疫情的尽快控制、后面的安全复工以及经济的明显恢复,发挥集中动员的体制优势,速战速决。运输、快递、超市零售、关键物资的生产制造业等行业要尽快复工,餐饮、旅游、娱乐等聚集性行业可以不着急复工。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审慎的态度做出自主决策,风险自担。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