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点关停、减薪裁员、频遭维权,艰难之下钜派开启转型之路
摘要 受连环踩雷事件影响,近两年钜派投资业务规模收缩明显。从本次钜派投资发布的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19年全年未经审计财报中可见,钜派投资2019年净营收为人民币7.859亿元(约合1.1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滑40.5%;普通股股东应占净亏损为人民币1.647亿元(约合2370万美元),较上
受连环踩雷事件影响,近两年钜派投资业务规模收缩明显。从本次钜派投资发布的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19年全年未经审计财报中可见,钜派投资2019年净营收为人民币7.859亿元(约合1.1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滑40.5%;普通股股东应占净亏损为人民币1.647亿元(约合237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减亏57.5%。钜派在年报中称,营收下滑主要是由于一次性佣金,经常性管理费和其他服务费的减少。数据显示,2019年该公司一次性佣金及经常性管理费、其他服务费用净收入同比分别下降56.8%、22.2%和83.5%。
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钜派也一直身处被投资者维权以及官司缠身的泥泞阶段。目前,钜派旗下已有大量产品因逾期未兑付遭投资者维权。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钜派目前有近40个项目退出困难,包括被称为“钜派集团第一个主动管理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18亿金盛集团项目。除产品兑付压力、财务数据式微,钜派也被官司缠身。此外,门店关停、薪酬减少、公司搬迁,钜派多个部门的负责人被曝已离职。在此次“金融3.15”维权热线开通后,陆续收到上千名投资人的投诉,其中几百名投资人联名“控诉”钜派。
有投资人表示,钜派多个项目到期不能退出暴露出管理能力缺陷,部分项目在借款主体已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等存在明显风险的情况下仍正常放款,风控形同虚设;部分项目投后管理混乱,到期不能退出后以债转的形式诱骗新的投资人和员工接盘;部分产品层层嵌套,拿到通道费以后甩手不管,资产不透明、信披不充分。
某钜派员工2019年年初根据投资人投诉梳理的问题产品表显示,包括钜宝盆、亿百润等项目,加上钜派发行的股权类、供应链金融类和影视类的基金,共计55个项目存在问题。经过核对,其中,360人工智能专项股权私募基金、万达商业私有化项目、众海网络科技项目,投资人已经收到大部分本金并陆续退出。赢翰资产上海南翔虹湖天地项目、信文天业项目“也算是有解决方案了”。此外,伟高达、弘成教育、浙商医疗、supercell等股权投资基金,目前正常运作。
对于项目集中难退出,钜派方面表示,其从事的第三方财富管理领域,私募产品占了绝大多数,而这种属于较高风险投资,其收益情况客观性地受到市场环境、交易对手经营情况等的影响。
此前也有腾讯财经报道,在金盛集团项目上,投资人根据投前尽调及投后划款怀疑钜派涉嫌虚假宣传、违反合同约定募集资金用于填补金盛的窟窿,致使金盛项目出险而不报,长期对基金投资者隐瞒真实情况。据悉,金盛集团在钜派累计融资额近18亿元,存续4只基金,目前兑付1.5亿元左右,尚有不足17亿元资金未退出。4只基金分别为“钜安长江金盛家居上海租金资产支持专项私募基金”(下称“金盛家居基金”)、“钜安长江金盛上海家具博览中心专项私募基金”(下称“金盛上海基金”)、“钜安长江金盛武汉商业专项私募基金”(下称“金盛武汉基金”)、“钜安长江上海核心商业专项私募基金”(下称“长江上海基金”)。
大家都知道,从2012-2016年间,资产管理机构进入群雄逐鹿时代,建立了券商系、信托系、基金系、地产系、私行系等等不同的三方财富管理机构。
2017年后,为了防止快速金融自由化累积的风险,整个市场开始实施金融去杠杆,实施“穿透式”的底层监管,第三方财富管理为了维持盈利,只能转向质量更低,风险更高的产品。所以经济越下行,监管越紧,第三方财富管理销售的产品质量越差,市场乱象越多。
2018年中国经济周期下行,以上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财富管理公司踩雷也必然是个“新常态”了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出现“冰火两重天”这一分水岭,是在2018年资管新规面世后。
结果是,2018年开始一些财富管理机构从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拿到的资管产品募资额度同比缩水了15%-30%。这也直接导致公司整个销售团队举步维艰。去年以来,多家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已经悄悄落实裁员工作。钜派也不例外,据内部办公软件统计数据显示,截止3月10日整个集团在职人数仅有826人。市场部、品牌部、人事部负责人离职的消息更是不断传出。这背后,或许是财富管理机构正在集中资源谋求转型,以期在资管新规时代拓展业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