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资管究竟怎么了?一年缩水1.7万亿 多家公司业务停滞
摘要 资管新规一周年基金子公司转型阵痛仍在进行时2018年4月27日,“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稿),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新时代。资管新规实施一周年,“生长在夹缝”中的基金子公司持续规模下滑、人才流失,业务转型乏力,整个转型阵痛仍在路上。不
资管新规一周年
基金子公司转型阵痛仍在进行时
2018年4月27日,“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稿),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新时代。
资管新规实施一周年,“生长在夹缝”中的基金子公司持续规模下滑、人才流失,业务转型乏力,整个转型阵痛仍在路上。不过可喜的是,也有一些大股东实力较强的基金子公司,向主动转型业务拓展出现成效。
规模持续下滑
或仅1/3开拓新业务
缩水、缩水、缩水……曾经“万能神器”的基金子公司规模过去一年呈现持续缩水格局。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底,基金子公司资管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5.14万亿,而相较去年资管新规开始执行前的6.82万亿(截至2018年3月底)锐减了1.68万亿,缩水比例达到24.6%。若考虑最新规模仍将持续缩水,资管新规一年间子公司规模缩水幅度还将扩大。更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16年最高10.5万亿的规模已然腰斩。
和规模缩水同行的是产品备案数量的持续下滑,甚至有一批基金子公司业务处于“停摆状态”。据中国基金报记者统计,截至到4月底,今年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数量大约223只,而此前子公司备案高峰期仅1个月就有数百只产品出炉。今年备案产品涉及到23家基金子公司,不足目前全部79家基金子公司的1/3,这也意味着不少基金子公司业务处于停滞或者发展缓慢状态。
“其实自2016年基金子公司新规之后,公司规模就逐渐缩水。资管新规实施后,监管标准逐渐统一,子公司的通道业务受到压力,业务萎缩200多亿规模。”据一位北京某中型公募高管表示。
北京一位公募基金公司高管也表示,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在持续萎缩,原来存量业务到期减少了,新业务几乎也没能做起来,整体上规模萎缩非常严重。“虽然去年子公司对整个公募贡献是正收益,为营收创造了贡献,但情况继续恶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子公司经营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从发展趋势上看,这种态势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我们子公司现在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什么业务做。”相关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新业务的拓展要求高,阻力大,而子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做事模式,在短期内要想改变业务模式并不容易。
而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则表示,过去一年子公司规模下降比行业平均要大,但三年前就在政策收紧预期下,开始向主动管理方向转型了。目前主动管理规模在逐步攀升了,但相比传统的业务占比还不高。由于传统业务缩水规模较大,主动业务上来较慢,整体上还是净缩水的状态,但发展质量越来越向好的方向转变。
也有一些公司影响较小。如国泰元鑫相关人士表示,通过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判和及时调整,自2017年行业监管方向调整开始至今,一直保持着管理资产规模和公司经营管理的稳定性。
人员流失严重
“确认最近两年人才流失问题很严重。业务萎缩、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失难免,对于优秀的人才还是会尽力留住,不过也没有太好办法留住。一旦核心人才流失,对业务发展也造成影响。”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道出目前子公司的人才困境。
北京一位公募基金公司高管也表示,由于业务量减少,公司部分核心骨干人员在流失,很多业务都停滞了。行业内有的子公司从高管到运营团队大比例出走的,主要是业务缩水导致的。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在基金子公司高速发展之际,曾出现百名信托业中高层急速流动的盛况,更有不少公募基金从业人员被指派到基金子公司。而目前处于转型阵痛期的基金子公司,有的基金子公司人员出现明显流失的局面,但是也有的还嫌子公司人员流失不够多。而这些流失的人员,也有很大一部分回流到信托等机构。
“我们子公司人员流失的不算很多。”有基金业内人士介绍,主要是因为大环境不好,现在基金子公司的人找工作也没那么容易。据他表示,在基金子公司设立初期不少人都是当时在公募基金被派到子公司去,但现在重返公募基金却不容易。曾有子公司人士来面试产品部,但没有被录用,背后原因是基金子公司的业务模式与公募差距较大。
虽然在人才流失的困境中,不少基金子公司人士强调,管理规模虽然萎缩,但会尽力核心骨干力量,这些是未来拓展业务的中坚力量。
据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资管新规之后,基金子公司向主动管理转型,其中核心难点是人才积累不足,基金子公司前期业务通道化严重,业务人员中产品经理偏多,但投资型人才、资源型人才积累不足。
另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也强调,主动管理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对基金子公司的转型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有这方面人才的基金子公司少之又少,人才匮乏是一大制约发展的问题。
国泰元鑫也表示,金融行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要选对人、培养人、用好人。
鑫沅资产相关人士表示,鑫沅资产的人员还是相对很稳定的,留住人才的方式是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谐的企业文化,轻松的工作氛围,以及员工充分的学习和提升空间。
业务转型难度大
两极之间分化加大
摆在基金子公司面前的转型方案,往往是ABS、FOF等业务,这一年过去依然多数公司仍是摸着石头过河状态,或者甚至暂停新业务突破,但也有少数公司略有突破。
“目前基金子公司规模是在持续往下走的,转型的难度非常大。目前只有ABS业务有些进展,但其实ABS业务也比较难做,没有足够多的人才,项目管理周期比较长,目前业务量不多。” 北京一家银行系基金子公司高管表示。
而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该公司目前重点方向是ABS业务,以及一些一对一的通道业务,业务较为单一,市场竞争激烈,赚钱难度很大。
“基金子公司面临的困境有监管层面的,比如子公司新规要求的净资本约束、风控管理等要求,也有市场层面的,比如拓展的股权市场近年来行情不景气等。但基金子公司行业的两极分化也在加速,部分大股东实力较强的基金子公司,业务拓展还是很不错的,市场整体发展状况不能一概而论。”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目前不少公司已经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并有所收获。比如鑫沅资产在ABS业务方面布局较早,目前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团队,管理规模也排名较前;比如也有基金子公司近两年创设并发行了多个创新型不动产及证券化产品;还有一些基金子公司积极开展FOF/MOM资产配置业务等。
国泰元鑫资管相关人士表示,如同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一样,基金资管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国家金融政策及监管环境的变化,行业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消化;二、行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各公司商业模式的转换需要时间去磨合和沉淀;三、商业模式的新旧转换,企业的治理结构、制度流程以及专业团队也需要时间去调整和锻造。基金子公司需要回归本源,坚持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并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前瞻性布局产品线;并相信专业的力量,打造专业化团队。
此外,还有人士表示,此前不少基金子公司所涉项目出现各种问题,对于这些子公司来说,妥善处理问题恐怕已经成为当下更为重要的工作。
“一方面是过去几年间,金融去杠杆的大环境下,更易出现暴雷、违约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是,市场上总体还是钱多好项目少,真正的好项目不来找你,来找你的往往都隐藏各种问题。”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项目一旦出现大问题,其问题的解决往往历时较长,如果未能妥善解决,还可能会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对于这些子公司来说,一方面必须引以为戒,提高合规风控水平,另一方面这些公司也需要花更多地人力物力来妥善解决问题。
基金专户这一年:
规模大缩水通道业务让位主动管理
资管新规的实施,重塑百亿资管格局,基金公司专户业务也受到冲击。一年来规模也出现小幅缩水,基金公司纷纷整顿存量业务,权益产品、指数产品、量化产品数量在增多。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底,基金专户管理规模为4.25万亿元,而在去年3月末这一数据还是4.79万亿,减少了5400亿,缩水11%左右。而因基金专户存量产品要整改,规模也受到影响,以专户月均排名前10大基金公司为例,今年一季度平均下降规模达216亿。
在规模大缩水的背后,是基金专户业务的大调整:通道业务规模缩水,主动管理业务规模提高。
“这一年主要有两大变化,第一是不符合新规及细则的专户整改正在落实,对存量规模影响较大;第二,整个行业呈现专户业务发展青黄不接的局面,影响较大的是与银行委外合作较深的基金公司,由于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尚处组建阶段,新增委外需求尚不明确。”一家基金公司人士道出目前基金专户的困难格局。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公司的存量专户正按照新规改造,规模有所减少,不太明显;但新增业务不及预期,受影响较大。“资管新规中投资比例限制、不能用摊余成本法等要求,不仅要求老产品整改,也降低了银行等机构委外意愿,新增业务受到影响。另外,销售渠道因为要加强风险分类,需要系统改造,增加投入,也降低了渠道销售的意愿。”
而不少人士也表示主动管理产品在增多。一家合资基金公司的专户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该公司通道业务正在逐步减少,主动管理的产品规模的正在逐步加大。现在机构投资者做专户以指数化产品和量化产品居多。
“近期我们主动权益类产品的规模上升很快。与此同时,通道业务萎缩很快,因为合规比较严格。不过,今年海外资金有增量,海外资金的利润率水平也会高一些。”据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不过,有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相关人士则表示,该公司去年组建专户投资部,引入了行业内业绩优异的投资经理,加强专户业务团队投资实力。然后今年年初成了权益的专户产品。
“ 我们在加强存量产品改造,同时积极布局fof、mom、量化对冲等绝对收益产品,零售端发行权益类专户产品,机构端主要参与委外。”另一位基金专户人士表示。
困境求存基金子公司盼政策支持
在各项业务接连限制后,基金子公司的经营现状与前几年风生水起时已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从基金业协会数据还是从本报业内调研的情况来看,基金子公司的经营可谓整体陷入萎缩。对此,有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此前监管部门已进行过调研,而业内也期盼能够获得一些政策扶持,以确立基金子公司的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
业内盼扩大经营范围
北京一家银行系基金子公司高管向本报表示,之前监管部门已对此进行调研,目前基金子公司业务难做,确实需要政策扶持,以确立好基金子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否则随着存量业务的到期完成,子公司业务将会继续萎缩乃至消亡。
另一家北京公募基金公司高管认为,在基金子公司发生风险暴露之前,通过压缩通道规模的调整思路是正确的,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因为通道业务的收益很多是用潜在的风险换来的。未来子公司可以培育在股权、ABS等对主动管理能有更高要求的项目,希望政策能给予扶持,壮大公募基金在这类投资领域的机构投资者作用。
国泰基金子公司国泰元鑫详细提出了三点建议。他们表示,在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基金资管公司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业务方向,基于这一点,他们建议可以考虑适当放开单个基金子公司仅允许开展单项业务的限制,让子公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外,可同时申请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子公司资格开展私募股权业务;同时放开对于非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子公司下设特殊目的机构的限制,允许基金子公司在开展非上市股权投资业务时,设立专门履行管理人职责的特殊目的机构。
国泰元鑫还建议允许基金子公司适度负债经营,由于新规已控制了负债率上限,可以允许参与同业拆借、发债融资。他们表示,目前,在净资本约束的监管框架下,金融机构同样面临“产融结合”的发展困境,且一行两会下其他持牌机构均可以负债经营。此外,他们表示还可以允许基金子公司发起公司制基金,通过董事会的治理结构安排引入长期资金和基于大类资产配置的投资策略,主动参与到与外资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争中。
严监管下的优胜劣汰
严监管态势下,许多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已形同“鸡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的多是对子公司的悲观态度。有的觉得子公司就是个麻烦,有的觉得还不如关掉得了,而一些没有设立子公司的基金公司则感到相当“庆幸”。
但情况也不尽如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有些基金公司还是希望能设立子公司,这是市场需求所致。在严监管态势下,子公司纷纷面临转型,这对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牌照就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新格局下的行业分化悄然而至。
“我们支持严监管的态势,”一家北京公募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公募基金的核心能力是权益投资能力,未来子公司需要培育在股权、ABS等主动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回归了资管机构的本源。而传统的通道业务是与银行、信托等机构做的类似业务,子公司缺乏竞争力,也无法发挥公募基金的核心能力,在公司发展定位上就存在偏差。
分化之下,一些基金子公司的优势正在得到体现。鑫元基金子公司鑫沅资产表示,在过去一年,公司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有了较大进步,多只产品在交易所先后布局、发行。鑫沅资产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们去年发行了海昌海洋公园ABS,发行高效,其合作模式也为业内其他公司所参考。鑫元基金还向记者表示,由于鑫沅资产还可以依托股东南京银行(行情601009,诊股)的多银行联盟“鑫合金融家俱乐部”,所以他们的渠道优势在业内也更为明显。
“银行系子公司的优势还是相对明显的。”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另一些基金公司则想着走向国际化。国泰元鑫向记者表示,他们预计资管公司的同质化竞争将在未来升级为管理金融资产、实体资产及各类衍生工具等多种资产的综合能力竞争。他们一方面会伴随资管行业国际化的进程加速,对标国际同行,加强综合性资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则要建设国际视野和跨资产类别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实践运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
“严监管态势下的优胜劣汰会更为明显。”有业内分析人士向记者分析,“如果最终使得优质的子公司获得发展,将没有竞争力的子公司淘汰掉,这对行业是好事。不过,由于子公司是牌照制,所以淘汰没有那么容易。”
子公司“破局之路”
打造主动管理核心竞争力
在通道业务等传统业务规模持续萎缩的大趋势下,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FOF业务、另类投资等主动管理业务正在成为基金子公司业务破局的新方向。
为了实现新业务的拓展,多家基金子公司正在积极为新业务储备人才,打造以主动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主动业务发力基金子公司业务破局
国泰元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国泰元鑫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并构建了较均衡的产品线布局,国泰元鑫目前的产品线包括股权类业务、混合投资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债权型业务等四条产品线。未来会继续坚持既有的业务方向,积极打造精品,深挖护城河。
比如,作为国泰元鑫的四大支柱产品线之一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公司自2014年起开始业务布局,2016年和2017年是业务开展的高峰期,到目前为止累计管理规模近百亿元。
据介绍,国泰元鑫公司资产证券化项目类型较丰富,基础资产涉及门票收益权、公共事业收费权、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类REITS及CMBS等多个方面。国泰元鑫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制度、流程、质控内核机制,并根据监管政策的调整不断优化和更新。
鑫元基金子公司鑫沅资产也表示,公司目前发展稳定,资产证券化业务在过去一年有了较大进步,多只产品交易所审议通过或发行成功,在该领域得到客户进一步认可。
此外,多位基金子公司业内人士也透露,虽然基金子公司整体资管规模呈现下降趋势,但目前基金子公司加快了创新类业务及产品开发,包括积极开展FOF、MOM资产配置业务;做好另类资产投资,优化量化产品线,围绕客户提供投研产品和组合服务的公司定位;同时继续做好存续非标项目的管理和优化,完成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私募FOF类业务、股权并购、其他专项资管计划等创新业务的成功落地。
但也有业内人士坦言,子公司从传统业务向新业务转型并非坦途。
有相关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新业务的拓展要求高,阻力大,而子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做事模式,在短期内要想改变业务模式并不容易。
北京一家银行系基金子公司高管也举例称,比如今年他所在基金子公司有几单ABS业务签订了,但行业整体上都比较差,公司在业务拓展上缺乏新的业务增长点。虽然资产证券化项目是一个方向,但这类资产市场容量有限,需要有较好的人才储备,在项目流动性和后续管理上都有一些快速发展上的制约因素,资产证券化项目流程长、见效慢、整体性价比偏低,盈利效应尚未明显呈现,很难成为通道业务后子公司营收新的支撑点。
有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对子公司来说,如果是标准化的产品就可以直接拿到母公司专户来做,不一定要放在子公司,新的业务模式要想做成并不那么容易。“有的公司还经常能看到新业务备案,有的公司几乎就是停滞状态。”
为新业务储备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
为了破局新业务,不少基金子公司积极储备人才,加强自身投研能力的建设。
华南某子公司人士表示,他所在的子公司强化主动管理能力,去年引入了行业内业绩优秀的投资经理,以加强业务团队投资实力。
国泰元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认为,金融行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一是要选对人,关键是寻找德行、充满激情和学习能力的人才;二是金融企业日常管理中,培训工作应占据关键权重,要不遗余力地构建专业人才梯队;三是要用好人,用人所长、团队互补、正向激励以及面向长期的制度设计是用人之大道。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子公司应该发挥自身的权益投资等核心竞争力,回归资管机构的本源。
北京上述公募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在监管的强要求下,基金子公司存量传统业务到期就无法续约了,监管层对净资本、风险资本进行管理,持续压缩子公司通道业务规模,未来基金子公司需要培育业务新的竞争能力。而公募基金的核心能力是权益投资能力,未来子公司可以培育在股权、ABS等主动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回归了资管机构的本源。
国泰元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对于未来的业务方向,有三个问题值得行业认真研究和思索:一是我们是否真的做好迎接中国资本市场更广阔、更深远对外开放格局的准备,是否真的为即将到来的外资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争冲击做好了准备;二是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准备,资管行业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是否距离新技术革命越来越远;三是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资产管理公司,应该是同时具备管理金融资产、实体资产以及相关衍生工具的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而资管行业是否还只是在现金资产上进行同质化竞争。
“应对未来的挑战,国泰元鑫希望做好如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伴随资管行业国际化的进程加速,预计资管公司将从主要管理现金资产的同质化竞争,升级为管理金融资产、实体资产及各类衍生工具等多种资产的综合能力竞争,国泰元鑫会对标国际同行,锻造综合性资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围绕具备国际视野和跨资产类别的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投研能力建设,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实践运用,持续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