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巨头市值屡创新高 盈利模式成难题?

来源:证券日报 2020-04-20 09:33:06

摘要
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将首诊纳入互联网医疗,并且支持这部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突破了原有国家对互联网医

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

“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将首诊纳入互联网医疗,并且支持这部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突破了原有国家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政策。”平安好医生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政策的力挺之下,互联网医疗相关上市公司市值屡创新高。4月17日,港股上市公司阿里健康市值已经突破2100亿港元,而平安系旗下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的总市值已突破1000亿港元。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夏风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疫情的原因,国内对互联网医疗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资本市场关注度也在快速提升。

夏风光向记者表示,当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难点主要是持续性盈利不足,规模和效益难以平衡,互联网适合的是人群的广度,本身切合医药行业的普惠性,但和盈利性形成了矛盾。

从野蛮生长到得到政策力挺,疫情是互联网医疗社会地位和角色转变的重要催化剂。

“国家相关部委分别于2月3日、2月6日、2月28日,3月2日、3月3日、3月5日接连出文,鼓励用互联网医药健康模式对抗疫情,短短的时间内出台6个文件是十分罕见的。”此前,1药网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电话专访时表示。

在于刚看来,政策的加码进一步打开了互联网医药健康的空间,互联网医药健康服务纳入医保支付有望走向常态化。“国家对互联网医药的许可不仅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也解决了行业合规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而此次政策提出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更是点燃了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关注度。

“原来政策仅针对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复诊纳入互联网医疗服务和医保支付范围,而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的落地有望将首诊也纳入互联网医疗服务和医保支付范围。新政策将进一步拓展行业服务边界,利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中泰证券发布的研报介绍。

“这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再次表明国家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大力支持。放开首诊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诊疗服务,利好互联网医院业务的发展,加速互联网医疗在传统医疗的渗透率。”平安好医生上述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比较看好在线医院以及互联网问诊,在线医院即传统医院的业务向互联网化方面延伸,可以直接起到降费提效,方便患者,整合资源等明显作用。互联网问诊,也被称为云医疗,有一些特定病种是比较适合在线上进行诊断的,比如需要拍片的一些病种,云医疗可以发挥专家团队的优势。”夏风光向记者表示。

“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的在线问诊实力受到各地政府以及公众的高度认可。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平安好医生上述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至于疫情过后市场的发展,目前还待观察。其持续时间和影响深度还未可知。另一方面,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企业基本上都是提供义诊服务,这段时间产生的新的需求和问诊量在未来是否可以持续,是每一个互联网医疗企业都需思考的问题。关键的是,如何能够在大潮退去之后,还能保持用户的高活跃度、留存率。这也是我们现在正深思和研究的命题。”平安好医生上述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另一大挑战是能否拥有成熟的盈利模式。

“因为疫情的原因,火速上线了一个远程刷医保卡的功能。医保在线支付可以应用的场景是互联网医疗,在常见病、慢病复诊方面有经验和实力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将直接受益于这项利好政策。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项业务打通对于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是利好,标志着这个行业得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政策支持。”平安好医生上述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目前只在部分地区试点,未来能否在全国更大范围落地还需要时间。”

淳石资本执行董事杨如意向本报记者表示,互联网医疗的竞争基本上都是同质化的,也和其他模式创新行业一样,要进行烧钱。竞争变为烧钱,变为抢流量,没有大资本支持很难做出来。顺畅的盈利模式也许要等到养成用户习惯,同时消灭大多数同行之后才能浮现。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意见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除个别超大城市外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