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保险工作落实得怎样
摘要 2020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5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会议认为,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对于
2020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5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会议认为,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对于保险业而言,去年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要求的情况如何?
风险保障功能稳步增强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对此,保险业可以说很好地完成了自身使命。保险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障。近年来,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推进,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不断拓展。
从风险保障额度来看,保险为全社会提供的保险金额从2014年的1114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6470万亿元;从经济赔偿功能来看,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也达到1.29万亿元,与6年前相比呈倍数增长。2019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4.2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2%,供给不断丰富,更好地覆盖了民众需求,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自然灾害,保险的经济补偿是恢复生产生活的重要资金来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保险行业抗疫专属理赔累计19.08万件,累计赔付金额达3.997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方面累计赔付2.6亿元,财产险公司方面累计赔付1.39亿元。疫情防控中,保险业还为复工复产复学量身定制服务内容,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压纾困。
随着风险保障功能的不断增强,我国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已经进入新阶段。目前看来,长期保障型产品发展提速。近年来,作为长期保障型产品的重要代表,健康险在保险业转型的推动下异军突起。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达7066亿元,同比增长29.7%。
以近年相继获批成立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为例,除和谐健康外的其余六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在2019年共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16.55亿元,同比增幅超70%。
在聚焦保障型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有效的风险保障的同时,保险业还通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为经济社会生活可能面对的各方面风险提供可靠的保险保障。
在服务民生领域,商业保险参与的大病保险在近几年得到显著发展。2018年,我国基本确立大病保险制度,商业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着金融后盾的角色,在推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以及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
为促进大病保险事业的良性发展,银保监会曾调整商业保险公司可经营大病保险资质的名单,将符合条件且有意愿参与的保险公司纳入其中,以推动大病保险制度平稳有序运行。
2019年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报销比例、范围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基本医保经办业务、经营大病保险业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
随着保险业转型向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加快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未来保险业在社会治理方面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养老第三支柱持续发展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试点。在这一方面,保险业去年进行了持续探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76亿人,同比增长5.67%,但我国15至64岁人口自2013年起却呈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进一步扩大。当前,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17.8名老年人的养老。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数量巨大以及超千万人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自2016年6月人社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起,长护险制度化建设正式“启航”。经过近四年的探索,国家级试点城市有15个,覆盖人口超过4800万。据了解,除此之外,目前已有40多个城市自愿跟进试点。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就《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仅进一步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独立险种的政策地位,还拟从原先1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扩展至原则上每个省份1个试点城市。
作为长护险项目落地较多的大型险企,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601318)有着较深的积累。自2016年以来,中国太保累计承办52个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31个地市,服务人群超过2700万人,赔付人次超过30万;另外,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养老险目前在江苏、江西、山东、甘肃等省份的多个城市参与了试点承办。其中,江苏南通项目更是首家落地实施以居家照护为主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
自2016年起,在政策支持下,保险业布局长护险试点的步伐在持续加快,三年多的试点经验为我国未来长护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积累。目前,长护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较于巨大的需求,供给仍然不足。不少专业人士建议道,需进一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与居家养老结合。引导市场资源,通过适时出台商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商业保险更多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开发和推动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及服务形态创新。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测算结果,到2050年,我国老年长期护理费用在7584亿至4.15万亿元之间。这也让长护险制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另外,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还需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作为机构养老的重要形式,保险养老社区也在近年来呈现火热发展态势。
事实上,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已有数年光景,利用保险公司在资金、渠道资源、客户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将传统养老险、健康险与入住养老社区相结合,打造保单实物化,逐渐形成具有保险行业医养结合特色的养老社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布局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将近十家。去年中国太保集团依据“转型2.0”提出未来3至5年养老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未来开发建设6个城郊型和度假型高端养老社区项目,同时拓展若干个城市型高端养老社区项目。“太保家园”高端养老社区在成都、大理、杭州、上海、南京、厦门等地的项目接连落地。太平养老社区项目入住资格带动首期保费约56亿港元,首期保费贡献率达18.8%,成为中国太平旗下寿险公司推动新单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恒大人寿以股权方式投资恒宁健康持有的标的项目,规划建设医院、护理院及养老公寓。可见,保险业在养老社区方面的布局正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
应对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是当务之急。无论是发展长护险还是建设保险养老社区,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的结合都是加强养老第三支柱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今年的两会上,这有可能会继续成为热点话题。
农业保险发展再提速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试点,创新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过去几年,农险被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近年农险发展速度空前。
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推出针对不同产业特点的不同险种,使得农险保障范围及水平进一步提升。去年,各家保险机构全力推进农险市场“扩面、增品、提标”,保险基本覆盖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农险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农险保费收入达672亿元,同比增长17.35%,提供的风险保障增加至3.8万亿元。
为支持“三农”发展,保险行业结合产品的金融属性,创新推出了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等产品试点,有效支持了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为“三农”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在今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保险被提及十数次。其中包括: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抓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落实,督促保险机构及时足额理赔;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继续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
而回顾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难发现,发展“保险+期货”农险保障模式被多次提及。2018年提出“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2017年为“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2016年为“探索收入保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强调“保险+期货”模式,从“稳步扩大”的提法变为“优化”。可见,随着试点推进,“保险+期货”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点创新模式。
如今,我国保险公司的创新步伐也在加快。多家险企都致力于探索“保险+期货”创新型承保模式。2019年,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通过引进大豆“保险+期货”收入险,稳定生产,促进大豆种植高质量发展。项目为1524户农户提供总保障金额1913.45万元,其中大商所支持总保费的60%,陵城区政府承担30%,农户自缴10%。据悉,去年山东多地受到台风“利奇马”侵袭,陵城区受灾区域大豆种植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最终核定当地大豆种植农户实际收入平均约为571.50元/亩,保险产品产生138.23万元赔付,赔付率达到86.73%,项目保障效果显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作为参与“三农”发展重要保障环节的保险业,仍有诸多任务需要加速完成。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均不断提高,农险也需提供更多层次、更高水平的保障。
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五年提及“出口信用保险”,要求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众所周知,出口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出口信用保险是世界贸易组织认可的海外经营风险管理工具和融资促进手段,对于推动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作为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要一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在服务国家对外经贸战略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中国信保官网数据显示,2019全年,公司实现承保金额6098亿美元,已决赔款13.7亿美元,为国家稳外贸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中,去年前十个月,中国信保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的承保金额近100亿美元,在推进项目保险业务持续发展方面贡献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出口信用保险则是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坚强后盾。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出口贸易收汇得到安全保障,企业出口贸易损失发生时可以得到经济补偿,促使融资银行提供资金融通,民营企业“走出去”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可以说,出口信用保险是稳定出口的重要工具。
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也曾多次提及出口信用保险,鼓励推动中国信保开发新产品、新模式,优化保单融资定损核赔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在中国信保短期险保单项下的贷款规模。
随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的深入推进,出口信用保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也逐渐凸显,作为海外经营风险管理工具和融资促进的有效手段,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加速双向开放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