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基金转型倒计时 千亿申万菱信昙花一现

来源:时代周报 2018-06-05 10:30:00

摘要
时代周报记者宁鹏发自上海在经历了短暂的爆发式增长之后,分级基金走向了消亡。分级基金的辉煌过于短暂,以至于曾经依靠分级基金迅速扩张规模的申万菱信基金,不得不再次面临转型。分级基金曾经支撑了几家中小基金公司的弯道超车梦想,也给相关基金公司带来了大量收入。然而,2015年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让分级基金的存

时代周报记者 宁鹏 发自上海

在经历了短暂的爆发式增长之后,分级基金走向了消亡。分级基金的辉煌过于短暂,以至于曾经依靠分级基金迅速扩张规模的申万菱信基金,不得不再次面临转型。

分级基金曾经支撑了几家中小基金公司的弯道超车梦想,也给相关基金公司带来了大量收入。然而,2015年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让分级基金的存在备受争议。伴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分级基金转型的时间表确定,这一现象级产品正迎来终章。

申万菱信基金不是分级基金规模最大的公司,却是最为独特的一个样本。申万菱信基金回复时代周报称,申万菱信基金一直在发掘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特色”之路。

整改落地

2018年5月下旬,分级基金闭门会议召开。监管层要求基金公司在2018年6月底前提交分级基金整改的《可行性研究计划书》。其后,将按照“从小到大、分步推进”的原则召开持有人大会,对分级基金进行转型及后续退市工作。

根据安排,分级基金开放申购应向证监会报备,并且3 亿元规模以下的分级基金,需要在2019年6月底之前完成整改;总份额在3亿元以上的分级基金最后清理期限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2020年底之前。

截至5月28日,国内共有 898 只股票型基金,其中123只为分级基金,对应规模为 1132.16 亿元,占比仅 14.7%。倘若以3亿元为界限,来计算市场上分级基金规模占比,可以发现规模在3亿元以上的股票型分级基金共 55 只,占所有股票型分级基金的 91.7%,而规模在3亿元以下的股票型分级基金 68只,仅占所有股票型分级基金的8.3%。

根据以上数据,天风证券研报认为,预计到2019年6月,分级基金整改压力仍可控,到2020年底分级股票型基金的整改压力即可被市场有序降解。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并自发布之日起正式施行,过渡期至2020年底,而这一指导意见被业界称为“资管新规”。

根据资管新规,公募基金将不得分级。新规的过渡期到 2020 年底,并且过渡期结束后,不符合新规的不得存续。这对永续分级基金的影响比较大,永续分级基金为违反新规第二十一条的产品。如果要满足新规,就需要转型或者终止等手段,使得满足新规。

除此以外,资管新规第二十九条规定,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在新规框架内研究制定配套细则,配套细则之间应当相互衔接,避免产生新的监管套利和不公平竞争。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确保平稳过渡。

事实上,业界对于分级基金的消亡早有预期。整体来看,资管新规从2017年初即开始预热,2017年末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对分级基金整改作出了初步指导,而伴随着资管新规的正式发布,分级基金整改的最终方案亦正式实行。天风证券研报认为,此次分级基金的闭门会议是对其整改方案的进一步指导,预计分级基金整改将稳健落地。

昙花一现

从过去几年的规模以及利润数据来看,申万菱信基金是对分级基金带来的冷暖感受最为深刻的基金公司。

分级基金是上一轮牛市的一块肥肉,除了申万菱信外,富国、鹏华等老牌公司亦斩获颇丰。不过,在分级基金的潮水退散之际,基金公司的底蕴就凸显出来了。财汇数据显示,申万菱信2018年一季度末公募规模为249亿元,在行业排名第67位。剔除货币基金之后的规模为218亿元,在行业排名第51位。

而其他的分级基金大户的规模仍然在行业排名靠前,富国基金剔除货币基金之后的规模为1382亿元,在行业排名第11位。鹏华基金剔除货币基金之后的规模为940亿元,在行业排名第17位。

“产品线的布局,注定了申万菱信基金目前处于一个比较难受的时点。”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申万菱信基金的发展颇多波折,2004年4月,第一只基金申万巴黎盛利精选混合基金(现名申万菱信盛利精选混合基金)首次募集规模达到68亿。然而,开局顺利的申万菱信基金,并未能把握大好局面。在2014年四季度之前,申万菱信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一直徘徊在百亿元左右。

分级基金很快将申万菱信基金成立以来的颓势一扫而光。2014年下半年,申万菱信基金先后发行申万传媒、申万电子、申万医药生物、申万中证军工4只分级基金产品。伴随着A股的上涨行情,分级基金的吸金能力开始凸显。在2014年四季度,其规模暴增近3倍达到485.06亿元,规模排名从2013年的第43位跃居第16名;2015年一季度末,公司规模继续增长至758.54亿元,二季度末规模为1024.92亿元,申万菱信基金正式进入“千亿俱乐部”。

分级基金带来的规模增长让其他基金公司颇为眼红。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申万菱信基金旗下共有8只分级基金,总规模为713.60亿元。从资产净值角度来看,分级基金占比超过同期总规模的七成。

然而,伴随着股市的波动,分级基金亦大幅缩水。2015年三季度末,申万菱信基金的资管规模仅剩416.69亿元,较二季度末减少608.23亿元,其中分级基金缩水造成的规模减少占据了近90%。

虽然如此,申万菱信基金依然收获了分级基金带来的大量管理费收入。“分级基金带来的利润惊人,开董事会的时候,外方股东代表简直无法相信该年度的利润数据。”另外一家分级基金头部公司前高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统计数据表明,申万菱信基金2014年时所获取的管理费收入约为1.94亿元,但2015年时则飙升至6.37亿元,2015年实现净利润5.03亿元。

不过,伴随着分级基金的规模缩水,申万菱信基金2016年的净利润下跌到1.67亿元。

路在何方?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只能依靠业绩或产品能力实现弯道超车。而业绩持续领先的基金公司很少,沪上某公募基金总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持续能跑赢市场与同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分级基金无疑是迅速做大规模的利器。然而,在公募基金进入第20个年头之际,投资者的成熟度无疑仍会对相应产品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李笑薇是量化投资的高手,其管理的指数增强基金曾经是业内一大亮点,然而真正让她出尽风头的却是分级基金。从难度上看,指数增强基金远远高于分级基金,但分级基金却明显为其任职基金公司赚取了更多管理费。”某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尽管政策因素是分级基金走向消亡的直接原因,但分级基金在个人投资者中的口碑却在2015年走了一趟过山车。

如今,申万菱信所面临的处境,远比其他曾经的分级基金巨头艰难。财汇数据显示,申万菱信基金15位现任基金经理中,仅有张少华担任基金经理时间超过5年,而张少华现为申万菱信基金分管投研的副总。作为一家成立时间超过14年的基金公司,投研团队的青黄不接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申万菱信基金回复时代周报称,申万菱信基金一直在发掘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特色”之路,即坚持公募、专户、子公司、国际业务等多元化发展。其中,在公募基金发展中,挖掘以“指数量化”为特色的精品路线。2009年,申万菱信基金就开始组建量化投资团队,团队成员集投资、研究于一体,所有策略均为自主研发及管理,包括α–权益投资管理和β–被动指数管理。其中,权益投资管理中,投资策略丰富,涵盖大盘价值、小盘价值、小盘成长等风格;被动指数管理产品覆盖3个宽基指数、7个行业指数,其中5个由自主研发。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