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破解负债端之困需转变发展思路

来源:金融时报 2020-06-28 17:25:01

摘要
近期,“结构性存款”成为银行业乃至公众关注的焦点。自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开始严查银行的智能存款以及结构性存款等产品。近期,银保监会就银行机构结构性存款违规展业问题下发专项文件,要求银行科学审慎设计结构性存款,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避免银行机构盲目提升存款成本。监管部门严查上述

近期,“结构性存款”成为银行业乃至公众关注的焦点。自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开始严查银行的智能存款以及结构性存款等产品。近期,银保监会就银行机构结构性存款违规展业问题下发专项文件,要求银行科学审慎设计结构性存款,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避免银行机构盲目提升存款成本。

监管部门严查上述几类高收益存款产品,在当下有其特定背景,即监管部门强调,金融机构要在注意防控风险的同时为实体经济合理让利。结构性存款多增会集聚资金套利风险,并且这些存款产品抬升了银行负债成本,不利于其向实体经济让利。因此,结构性存款,特别是其中打着结构性存款之名、行普通存款之实的“假结构”产品,自然成为了监管部门严查的对象。

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中暴露的问题,映射出了银行业负债端资金成本之困。银行负债端资金成本刚性是一个老问题,尤其是对于揽储压力较大的中小银行来说,选择以发行结构性存款来缓解负债端压力,自然会削弱其下调利率的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监管部门强调金融机构要让利于企业,而负债端成本过高显然不利于实现上述目标。此时,银行负债端资金成本刚性便成了一个比较突出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顺应监管政策,不少银行已开始主动控制负债端成本;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机制正在逐步显效,因而近期各类存款利率也纷纷出现下行。存款利率下降派生出了另一个现象,即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走低。最近市场上有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理财产品定价之锚的存款利率下降,带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随之下降。

综合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眼下面临着两大问题:其一,主动控制负债端成本增大了其揽储压力;其二,下调存款利率、理财产品收益下行,加剧了中小银行的同业竞争压力。中小银行必须努力解决上述问题,一是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如果解决不好负债端成本问题,必将制约其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与内生动力,挤压其向企业让利的空间。

中小银行破解负债端成本之困,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思路与模式。

过去,不少中小银行为了揽储、扩大负债规模,不惜抬高负债成本,大量发行结构性存款等产品。其中不乏“假结构”产品,以结构性存款的名义进行高息揽储,累积了资金套利的风险。这其实是规模冲动作祟。一些银行还抱有规模至上的理念,大举扩张,这并不符合当下实体经济大环境,也不符合一些中小银行的自身实际。如果一味追求规模,就可能造成乱象与风险。

中小银行主动控制负债端成本,可能的结果是负债表收缩。但负债表缩小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它也可以是一条“轻量化发展”的高质量之路。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发展质量、运营效率、负债结构更为重要。有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商业银行需转变“存款定资产”粗放型发展模式,提升中间业务比重,也要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存款结构,减少对高息存款的依赖。商业银行可以适度增加主动负债,也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同业存单等方式寻求资金,这有助于灵活调节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优化负债结构。

总之,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发展的效益比规模的大小更重要,适宜的发展模式比一味的规模扩张更宝贵更健康。当中小银行能够真正摒弃扩张冲动、优化业务结构、拓宽负债来源、破解负债端成本刚性时,其将会有更大的空间与更强的能力让利于实体经济。在这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给予中小银行更多有针对性的支持。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