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创新推动建立长效防贫机制 加强农业风险管理
摘要 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稳定的脱贫和防范返贫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汪三贵
瑞士再保险亚太区农险核保负责人 何兴龙
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经济分析师 戴鑫
中国取得历史性减贫成就
贫困人口的减少数量与贫困标准有关。中国自己的贫困标准是2010年不变价人均每年2300元。按照这个标准来估计,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1978年为7.7亿,贫困发生率97.5%,也就是说当时100个农村人口里面只有两个人是非贫困人口,其他全部是贫困人口,可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到2019年底,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551万,累计减少了7.6亿,年均下降11.4%。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100个农村人口里面贫困人口不到1个 。
图1-1 中国官方估计的农村贫困人口变化(1978-2019)
来源:中国统计局
为了估计全球的贫困状况和进行贫困的跨国比较,世界银行确定了多条国际贫困线并对各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规模进行了估计。最低的贫困线是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的1天1.9美元。按1.9美元的贫困标准来估计,中国的贫困人口(包括城市的贫困人口)1981年是8.84亿,贫困发生率88%。中国政府估计的贫困人口是不包括城市的,扶贫主要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如果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放到在一起,100个人里面有88个是贫困人口,比例也是相当高的。2015年,世行估计的中国总贫困人口减少到970万人,累计减了8.74亿人,贫困发生率从88%下降到0.72%,100个人里面不到1个贫困人口。世界银行有另外一条中度贫困线,每人每天3.1美元,这条贫困线代表的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贫困线的平均水平。按这条中度贫困线估计,1981年中国有9.92亿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99.14%,基本全国无论农村人口还是城市人口都生活在这条贫困线之下。到2013年,中国的中度贫困人口下降到了1.5亿,减少了8.4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 。
图1-2 世界银行估计的中国贫困人口变化(1981-2015)
来源:世界银行
无论是按照中国的贫困线标准还是按照国际标准来判断,中国改革开放后四十年,贫困人口减少了8-9亿。能够使如此数量的贫困人口脱贫是人类历史上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最大减贫成就,举世瞩目。如果以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标准衡量,40年来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后期这十年,年均贫困人口下降3%,上世纪90年代年均下降4%,2001-2010年年均下降10%,2010年后贫困人口年均下降超过20% 。
除了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外,贫困地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832个贫困县到今年底将全部摘帽退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保险在巩固脱贫成果及防范返贫中的作用
2020年底,中国将历史性的消除现有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贫困家庭除了收入超过贫困线外,“两不愁、三保障” 得到全面解决,确保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由于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仍然面临各种自然、市场和人身风险,如何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不返贫是未来必须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贫困家庭的区域分布和家庭特征不同,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通常来源于多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导致的收入减少和人身伤害,干旱、洪水、冰雹、台风和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等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经常发生。二是市场的剧烈波动引起收入不稳定,甚至出现严重亏损而使整个创收项目失败。三是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伤害导致家庭丧失劳动能力,在收入大幅度减少的同时,支出却急剧上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面临的风险要高于其它地区和一般家庭,而这些风险的出现往往会导致脱贫家庭重新陷入贫困陷阱,难以自拔。
要防止脱贫的贫困家庭重新陷入贫困,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脱贫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积累资产来应对各种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建立长效的防返贫机制,综合性的保险对防止脱贫户返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农业和涉农一揽子综合保障既有利于稳定脱贫户的收入,也防止出现因农业巨灾而导致产业的完全失败,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的韧性。其次,健康保险可以大幅度降低因重大疾病导致的家庭的巨额支出,同时防止贫困家庭有病不就医现象的发生,从而有利于维护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再次,农村家庭财产和人身保险则有利于减少家庭遇到天灾人祸时的损失,让脱贫户更容易从灾难中恢复。
防返贫的综合保险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率,也是缩小差距和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手段,属于政策性保险,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保险标的识别、保费补贴、信息共享、保险市场规范和监管、打击欺诈等方面发挥作用。保险机构则需要通过保险机制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利用农业高科技手段来降低保险运营成本,防范道德风险、增加保障程度,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提高运行效率。
“为了帮助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更具韧性,巩固扶贫成果,我们建议保险公司能够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建立综合性风险管理体系,以巩固扶贫减贫成果。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指出:“相关金融监管机构与保险行业统筹机构可以建立农村地区保险信息沟通和数据交换机制,以提升保险公司对农村财产险各类险种的风险定价、风险管理能力。此外,各利益相关方可以通过探索‘保险+金融’综合服务模式,使涉农贷款需求带动农村保险保障的提升,而后者也将保障金融信贷的稳定性,使信贷与保险相互受益,互相促进。保险公司还应积极参与农业生态系统建设,通过与领先的农产品(000061,诊股)公司、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新型农业主体以及科技公司进行合作,探索创新模式。”
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展望
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稳定的脱贫和防范返贫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涵盖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即“三农”),广义而言,农村保险涵盖为农业生产、农业企业运营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的财产保险,如农业保险、农村机动车辆保险、农村财产险、环境污染责任险、保证保险等;以及为农民/农户、以及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人身、健康和养老风险保障的人寿保险等。
自然灾害风险仍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因此,为农产品产量和经营收入提供保障对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自然灾害风险仍是农村地区面临的首要风险,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和收入;全球气候变化也将使自然灾害风险更趋复杂多变。根据瑞士再保险对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保费规模以及市场结构的评估,2019年,农村财产险市场约占中国财产险市场总量的18%;基于市场调研信息,农村财产险市场主要以农险和车险为主。
长期来看,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赋予农村财产险更为广泛而丰富的内涵。在乡村振兴战略及配套支持性政策的带动下,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所涉及的风险也逐步向流通领域的市场风险、融资风险、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责任风险等方向延伸。数字经济的持续渗透也将带动农产品电商等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此外,在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带动下,酒店、度假村等高价值资产及相关设施也将带动相关财产险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村居民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亦不断增长,财产风险敞口日益上升。
目前,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主要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涵盖了医疗保障(基本医疗、大病医保)、养老保障以及社会救助和优抚制度等;农村商业保险起步晚,市场尚不完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村人身险保险市场仍主要以社会保障为主,商业人身保险市场的主要机遇包括为农民工提供的一揽子商业保险、补充型农村商业健康险市场和农村寿险(包括养老)市场。
然而,农村保险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包括农村地区消费者偏好持续变化,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和金融数据,保险公司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服务成本较高等。由于地方政府预算有限,财政支出通常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保险公司在设计适应农村市场发展的保险产品时需积极创新,例如利用科技手段与互联网探索小额保险渠道,以拓展被保障人群、将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下沉至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使保险流程和服务更为便捷,从而切实提升农村地区整体保障水平。
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风险保险意识也会逐渐增强,农村商业人身保险市场具有很大潜力,也必将成为保险公司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其中,农民工一揽子商业保险机会最大,其次是农村商业健康险市场,最后是农村寿险市场。
“今年两会中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大‘六保’‘六稳’工作力度。其中‘三农’工作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瑞士再保险亚太区农险核保负责人何兴龙表示:“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脱贫攻坚以及长效防贫机制中的效率,帮助农村地区巩固扶贫成果,瑞士再保险通过运用农业大数据和农业保险科技手段,为农户、政府和产业扶贫项目提供创新型农业保险模式和产品以及有针对性的全方位风险保障,成为防范返贫的有力的后盾。”
瑞士再保险在农业保险领域的科技创新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模式创新
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农业气象灾害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严峻挑战。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大的自然灾害风险敞口,易受到较广的冲击和危害。而激发农业生产县和地方农户原生积极性,主动进行防灾减灾,是农村生产建设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业巨灾指数保险模式具有理赔时效性强,透明性高等巨大优势。通过巨灾指数保险的杠杆作用发挥灾难救助理赔资金落实的及时性,消除县级政府,产业扶贫项目和农户救灾资金投入压力,提高地方政府,产业和农户防灾减灾的能动性,提高地方政府对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大型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并助力防返贫长效机制的建立。从2016年开始,瑞士再保险陆续在黑龙江省,陕西省和广东省珠海市推动农业巨灾保险模式试点的落地。在过去几年里,该模式在协助地方政府应对极端自然灾害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稳定的保障作用。
产品创新
产业扶贫是保障深度贫困地区人民实现稳定脱贫的基本途径。而产业扶贫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地方贫困户的就业是否能够可持续保证。同时因产业扶贫地方特色性强,产业规模性小,分散性大等特点,很多地区面临着农业保险产品匮乏且产品开发难的问题。因地制宜的设计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是保障产业扶贫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于此,瑞士再保险推出了农业保险指数自动产品设计,理赔平台,基于农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不同区域农作物的物候特点,实现高效、快速开发特色农作物的创新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保障品种,提高产品开发效率,降低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助力产业扶贫项目稳定发展。
服务创新
农业灾害风险管理,是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机制。多种自然灾害频发、重发且较容易行成大规模的系统性灾害,如近期在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的暴雨,大大增加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为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巨大的返贫压力。
基于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复杂性的挑战,瑞士再保险以遥感、气象、农情和农业损等农业大数据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农业灾害模型,推出了全国主粮作物的高分辨率农业风险管理平台。其中全国范围,县级尺度的农业风险图模块为政府、产业扶贫项目、保险公司和农户提供农业灾害风险敞口的量化指标。该指标可以为各级政府和农户主动制定农业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和灾害预防提供有效的量化衡量指标。同时瑞士再保险的农业风险管理平台具备全国范围实时监测大型农业灾害风险的功能,其中包括全国范围的县级尺度的灾情实时监控、当前灾情与历史大灾年同比比较以及自主选择历史年份灾情与当前灾情比较等的强大功能,以协助各级政府精准救灾并将救灾资金精准投放以提高政府救灾效率,为保险公司进行农业保险查勘定损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同时为产业扶贫项目提供灾害严重程度的实时监测量化指标,为产业扶贫项目主动进行减灾减损工作提供量化指标以增强自身的农业灾害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