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将达2万亿?疫情引爆这一险种 前5个月增速超20%
摘要 近期保险业界对于健康险变化的探讨颇多,一个讨论点是规模空间,另一个关注点是模式,后者就涉及健康管理功能的实现。
健康保险,何时才能“保健康”,真正发挥出管理被保人身体健康风险的功能?答案是“正在实现过程中”。
近期保险业界对于健康险变化的探讨颇多,一个讨论点是规模空间,另一个关注点是模式,后者就涉及健康管理功能的实现。
由于健康险面向客户正从健康人群逐渐扩至患病人群,医疗费用报销型产品也越来越多,这个过程中,险企更有意愿通过健康管理服务来实现“客户健康-出险率降低-赔付下降”的良性循环。随之,健康保险将真正发挥为客户管理康状况、降低健康风险的作用。
商业健康险的基础更实,还有更大空间
健康险正是保险业的大热业务,一个因素在于,监管红利释放。今年初监管提出力争2025年健康险保费到2万亿,去年末监管发布新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目前监管还在就其健康管理服务细则征求意见。另一因素则是,疫情激发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加速健康险格局变化,其影响远甚于2003年的非典。
从规模上看,去年健康险保费约7000亿,今年1-5月健康险增速超20%、保费3900多亿。保险业界人士预计将很快破万亿,奔向2万亿目标,即便是在今年疫情影响下。
比如,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就认为,在当前基本医保全覆盖情况下,商业健康保险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将是一个常态化趋势。预计健康险年度保费过万亿,将很快实现。朱铭来是在中国银行保险报和泰康在线举办的“疫情下的健康险新格局”直播访谈上发表的上述观点的。
在朱铭来看来,2003年非典带动健康险短期爆发,不过当时健康险业务以储蓄型重疾险为主、带有很强储蓄功能。如今,健康险绝大多数业务都是医疗保障型的,业务增长可谓是“实打实的”,这反映出国民对健康险需求理念从储蓄投资需求转化成对风险保障的追求。
“这次疫情对整个商业健康险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而且是非常广泛的。”泰康在线副总裁丁峻峰也在直播访谈上说,相比2003年非典,新冠疫情持续时间更长,影响的范围从国内到国际,遍及全球人群,大家对健康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同时,丁峻峰说,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深度介入,保险尤其是健康险的普及率、便捷性、可及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覆盖少数消费者,还能够触达三四线地区,这为健康险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而此次疫情中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服务发挥了非常大作用,消费者对于互联网视频问诊、线上购药等服务使用度有很大提升,这也为商业保险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即,除了要和传统医疗体系对接外,保险还要和新兴医疗模式结合。
健康险走向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将成重头戏
保险的功能是管理风险,即发挥风险补偿和风险转移作用,因此保险业还有观点认为,保险业不能仅局限于做风险的损失补偿,而是应致力于通过管理风险使得风险不发生、降低风险发生比例,从而发挥出行业更大价值。
这在健康险领域,就要求充分发挥“健康管理”环节的功能。
从国际上看,保险公司通过对客户健康状况的跟踪,以及对于客户患病以后医疗资源的衔接,最终实现客户身体状况更健康和保险公司降低赔付的目的,是做健康管理的内在逻辑。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全国常委、远健健康董事长王占山直言,国内保险公司大部分健康管理服务的作用是拓客工具或者增值服务,健康管理真正用于控制健康险出险率的不多。
据了解,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是过去健康险承保的大多是健康人群,对健康人群做健康管理,无论是客户端还是保险公司端获益都不明显;二是过去健康险产品多是疾病给付型而不是医疗费用报销型,因此险企做健康管理实现降低赔付的效果也不明显。
健康险的险种包括重大疾病险、医疗险、护理险、失能收入损失险等。数据显示,2019年健康险产品结构中,作为疾病给付型产品的重疾险占65%左右的比重,医疗费用报销型的医疗险占34%左右。
不过,近年来情况已在发生变化。丁峻峰介绍,随着“百万医疗”等报销型的医疗险产品兴起,以及越来越多针对已病人群或亚健康人群的保险产品上市,保险公司通过健康管理来实现控费的意愿越来越高。比如针对高血压或者糖尿病客户群体的保险产品,根据客户的健康指标数据针对性地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会使得客户发病率更低、生病更晚,客户更健康、保险公司赔付降低,实现良性循环。
同时,健康管理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引流方、支付方。丁峻峰表示,带有健康管理性质的保险产品,需要保险公司链接体检机构、客户的健康数据、医疗机构。因此,在生态整合方面的作用也慢慢显现。比如,近年特药保险的诞生,就得益于药品领域和保险两个生态的紧密结合。
监管层也在引导行业重视健康管理重要性。银保监会《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正在向全行业征求意见,这也是对去年所发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中健康管理相关规定的细化落地。
不过目前看,保险公司做健康管理还有需要突破的障碍。丁峻峰提出了三点:一是随着越来越多健康服务推出,需要建立普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以便消费者更加安心使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服务;二是需要和医疗机构数据打通;三是保险公司需要建设自有健康服务能力。
据悉,目前多数保险公司提供健康服务还是通过采购第三方平台TPA服务,丁峻峰认为,未来专注于从事健康保险的公司,应该逐步尝试建立自己的健康服务能力,以便确保为客户提供长期稳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