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综改打掉600亿 传统中介各寻出路 部分已转型寿险
摘要 近日,《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发,拉开新一轮车险综合改革大幕。改革后商业车险附加费用率上限将降至25%,车险业务中间费用遭遇强力挤压,赖以生存的车险中介,尤其是已经沦为出单平台的车险中介,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对于很多不愿就此放弃的保险中介而言,转向寿险业务正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近日,《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下发,正式拉开新一轮车险综合改革大幕。
此次综改,监管部门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最主要目标,放弃对于保费规模的坚持,甚至做好了全行业一定时期内承保亏损的打算,目标之明确,意志之坚定不容小觑。
这注定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一旦较好地贯彻落实,势必重塑车险市场格局,重整车险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加质优价廉的车险服务,各保险公司发展将进一步分化,各中介机构的生存空间则面临进一步的挤压……
因为按照《指导意见》,将引导行业将商车险产品设定附加费用率的上限由35%下调为25%,预期赔付率由65%提高到75%,同时适时支持财险公司报批报备附加费用率上限低于25%的网销、电销等渠道的商车险产品。
这意味着,改革后商业车险附加费用率上限将降至25%,车险业务中间费用遭遇强力挤压,赖以生存的车险中介,尤其是已经沦为出单平台的车险中介,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部分中介甚至将难免走向“坍塌”……
01
车险综改挤压附加费用空间,敲响传统车险中介丧钟
长期以来,由于赔付率相对较低、手续费相对较高,且由于手续费竞争容易导致各种市场乱象等因素,车险行业一直备受诟病,也一直是监管关注的重中之重。
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财险业综合赔付率为60.2%,综合费用率为39.6%,综合成本率为99.74%。而同期美国的财险业综合赔付率高达76.2%,综合费用率却仅为27.2%,综合成本率为104.1%。
这意味着,与美国同业相比,国内车险行业有相当一部分保费被浪费在了中间环节,经营效率堪忧。
虽然其中相当比例的费用都以各种形式返还给了消费者,但也因此导致了更多的市场乱象,比如,保险公司无法从消费者手中获得发票,只能以各种方式进行冲抵,导致行业财务造假成风;部分险企为掩盖手续费高的事实,避免“报行不一致”,又选择延迟入账,进一步加剧财务数据的不真实。
更重要的是,不透明的中间费用擅长“藏污纳垢”,不但成为了财务造假的“沃土”,也为其他各类违法违规乃至犯罪行为创造了条件,这与严监管的大方向显然背道而驰。
这背后是虚高的车险定价,给各类市场主体制造了充分的费用空间,对于这一空间的分配和争夺,是各种市场乱象诞生的根源。
这其中,既有市场主体主动选择的原因,也与车险改革不彻底密切相关。通过费率市场化改革,使车险定价与实际风险水平更加匹配,同时压缩附加费用空间,提高车险经营效率的同时,减少市场乱象,正是此次车险综合改革最重要目标之一。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附加费用率上限从35%降至25%,且允许电网销等直销渠道进一步降低附加费用率上限,挤压附加费用空间的意图十分明显。
长远来看,如此改革无疑是抓住了车险市场乱象产生的根源,但同时也意味着,其会极大程度上挤压现有车险中介的市场空间。
2019年车险保费收入8188.32亿元,其中,商车车险保费6000亿元左右,按照35%的附加费用率计算,其留给中间环节的附加费用空间为2100亿元,如果附加费用率降至25%,则附加费用空间降至1500亿元,直降达到600亿元。再加上电网销渠道更低的附加费用率上限,留给车险中介的市场空间只会进一步被挤压。
面对市场空间的急剧缩小,有着优质业务资源的车险中介(例如大型汽车经销商旗下保险中介公司)或许还能继续维持一定优势,一些能够依靠技术手段大幅提升经营效率的新兴中介也能凭借实力分一杯羹,但对于很多传统车险中介,尤其是已经纯粹沦为出单平台的车险中介,等待其的,或许就是致命一击。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车险附加费用率从35%降至25%还只是第一步,业界人士普遍预计,随着车险市场的逐步成熟,未来监管部门或将引导行业进一步降低附加费用率上限。
02
传统中介各寻出路,部分已经注销、出售牌照、转型寿险业务
事实上,随着近些年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传统中介早已经深刻感受到了市场的水位,部分嗅觉灵敏的中介,已经快速做出调整。
“慧保天下”在《保险中介生存状况管窥:营收、净利润下滑3成,寿险化转型加速》一文中,曾介绍新三板8家车险中介机构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146924.69万元,同比增速-33.15%,净利润合计3459.64万元,同比下滑33.49%,主要原因正是车险手续费率下调;而曾经国内最大的车险专业中介之一泛华为例,也已经放弃车险业务。
对于大量传统车险中介来说,除了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身经营效率外,还存在以下几条路:
直接注销牌照
近年来,一些保险中介牌照不断被注销。
至2019年9月末,北京保险中介法人机构396家,同比减少11家,其中保险专业代理机构170家,同比减少3家,保险经纪机构177家,同比减少7家。
事实上,北京市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据“慧保天下”统计,2019年以来,各地银保监局陆续注销近400家保险中介机构的许可证。其中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21 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379 家。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而被注销的占241家,其他注销原因包括被所属法人机构撤销、依法注销、依法吊销和主动撤销等。
在股权同步转让出清之际,这些公司的保险代理业务均在缩水。数据显示,湖南邮政保险代理1季度,营业收入仅19.16万元,营业利润-1.39万元。其他3家保险代理公司的业绩趋势也如出一辙。
业内人士表示,很多保险中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培训水平较低,对保险产品不够了解,服务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传统的业务模式,由于业务不好,没有能力投入,从而制约了自身发展,成为优胜劣汰的对象。
表1 2019年来注销的保险中介
表1 2019年来注销的保险中介
转卖牌照
与注销牌照相比,对于很多难以为继的保险中介来说,转卖牌照无疑是更好的出路。
虽然银保监会停止了保险中介牌照的审批工作,也依旧未挡住资本入局的脚步。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有14家平台通过收购入股的方式取得保险中介牌照。
第一类是获得风险投资的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例如,水滴公司的关联公司北京纵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就收购了泰瑞保险代理;近来成为投资热点的融教育、咨询、销售于一体的2C的自媒体平台以及创业公司也已成为收购保险中介牌照主力军,深蓝保、多保鱼、创必承以及小帮规划等都先后出手——此前这些平台多依附于其他平台或者大型保险中介,一旦获得资本认可,则倾向于“自立门户”。
还有一类是东方财富(300059,诊股)、360金融、拉卡拉(300773,诊股)等互联网平台,本身就是流量平台,收购一张保险中介牌照,往往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流量变现。
第二类是传统企业。这些企业进入保险中介领域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本业资源优势,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业务协同。
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近期拿到保险中介牌照的途虎养车,作为汽车厂商,顺利拿到保险中介牌照后,完全可以在销售汽车时提供车险等增值服务,通过投保、理赔服务,可以贯穿用户整个用车(事故维修、保养)生命周期,是搭建主机厂、4S店、保险公司、客户联络的重要纽带,甚至可以顺带卖短期或长期的寿险。
当下,因为保险中介牌照,尤其是带有网销资质的全国性保险中介,颇受市场青睐,牌照价格较高,据从事保险经纪、保险代理牌照交易的业内人士介绍,带有全国网销资质的保险经纪牌照、保险代理牌照的交易价格在3000万元左右。
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当大量传统中介市场空间被急速挤压,保险中介牌照的价格还能维持高位吗?
表2 2019年以来被收购的保险中介
发力寿险业务
对于很多不愿就此放弃的保险中介而言,转向寿险业务正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泛华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早已经将业务重心从车险业务转向人身险业务。
从新三板挂牌险企2019年披露年报数据的机构来看,不少公司的寿险业务占比呈逐年提升之势,且明确将提升寿险业务占比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例如,大生泰丰的人身保险代理业务占比已经跨越半壁江山,从2018年的41.45%增长至2019年的52.65%,毛利率由2018年的30.61%提升到2019年的31.38%。
广商保险销售的寿险业务占比在2019年达到41.3%,较2018年增长14个百分点。
怡富保险代理的寿险业务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增幅明显,业务占比从2018年的1.77%增长至2019年的7.47%。
在年度经营计划中,怡富保险代理表示,公司以提升人寿保险业务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调整加大寿险销售渠道,提升寿险保险代理销售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业务团队并加强培训力度,以此促进寿险业务保费增长。
诚安达在年报中也透露,公司始终坚持提高寿险销售占比的发展战略,2019年公司财产险业务营业占比从2018年的95.61%下降至90.53%;寿险业务营业占比从2018年的4.07%上升至2019年的8.92%。
不过这种财险中介转型寿险中介的趋势也已经开始在业内引发高度关注,业界人士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财险与人身险经营模式不同,前者多为短期业务,习惯于通过砸费用获得市场份额,而后者多为长期业务,与财险经营模式截然不同,当大量习惯了做短期业务的人涌入寿险领域,会不会造成寿险中介新的风险,导致“寿险业务车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