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风作案违规投标 中信证券投行陷畸形竞争

来源:投资者网 2020-07-24 16:52:00

摘要
7月1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宣布,对参与中核融资租赁公司债券发行招标的券商,启动自律性调查。涉事的投行,包括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金、申万宏源、平安证券、天风证券、中信建投等。

今年以来,公司因低价竞标债券承销项目,多次被监管层关注和处分。不过,处分不涉及处罚与禁入市场。

不到两个月,中信证券(600030.SH)投行又被处分。

今年以来,公司因低价竞标债券承销项目,多次被监管层关注和处分。不过,处分不涉及处罚与禁入市场。

投行债券承销走入了一个畸形竞争局面:央企大单不赚钱,赚钱的私募债处处埋雷。收购广州证券时,几单爆雷私募债也作为家当被收入中信证券囊中。

债券承销“前科累累”

7月1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宣布,对参与中核融资租赁公司债券发行招标的券商,启动自律性调查。涉事的投行,包括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金、申万宏源、平安证券、天风证券、中信建投等。

中证协进一步表示,启动调查是因为投行之间在债券发行过程中,存在承销费报价偏低的情况。根据公告,该起招标中,中信证券与国泰君安分别以0.01%、0.015%费率中标。以21亿元债券规模计算,公司承销费大约13万元左右。

一单投行承销,扣掉上交公司的部分,团队内部分配收入时,13万元可能还无法覆盖尽调的各种开支,如差旅、住宿、工作底稿打印等。

亏本做买卖的潜规则,彻底暴露在阳光下。“券商一哥”中信证券,也不是第一次“顶风作案”,翻开监管层的记录,可谓前科累累。

今年5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中银协”)公告,中信证券在部分债务融资的招标过程中,因中标费率远低于市场正常水平、承销费收入远低于业务开展平均成本,被予以警告、全面深入整改。

然而,无论“中证协”还是“中银协”,处罚方式都是警告、自律整改,均不涉及罚款。本月,两家监管机构开展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促进信息透明。

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认为,中信证券的“屡教不改”,与监管机构处罚力度较轻有关,两家协会没有罚款、禁入市场等措施,整改其实是内部出一份报告,震慑力实在有限。

在监管层的体系里,协会排在证监会之后,处罚方式有限。中证协手里最大的尚方宝剑就是评级,但去年各类评级,为数不多涉及投行业务的,还是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的专业评价,中信证券以A类笑傲同行。

《投资者网》就上述问题向公司求证,截至7月22日,中信证券尚未置评。

债券承销套路

从潜规则到公开化,再到屡教不改,投行债券承销走入了一个畸形竞争。

所谓承销,主要分为承揽承做、主销、分销等三个环节。投行内部一般分项目组、销售组。前者负责承揽承做,即投标项目、尽职调查、方案报告;后者负责主销、分销,把债券卖完就行。

承销费率,也就成了债券投行的生命线。不过,因为债券牛市、存量竞争等各种因素,最终令各家投行走向价格战的不归路。

前述投行人士透露,过去一单债券发行,企业的姿态都比较低,但自从债市走牛后,投行日子越来越难过,特别央企出大单,大家宁愿亏本也要做,目标就是冲量,为日后的继续合作建立人脉。

据悉,企业招标时,通常依据投行过往的业绩,尤其是3A级债券考核。3A级债券做过的项目越多,累计规模越大,越能中标。

以海南控股为例,企业今年发行评级3A 的10亿元票据,一出场就被多家投行投标,最终由中信证券、兴业银行摘得。除了费率报价低,与两家投行过往的规模排名也很有关系。

拿下单子只是第一步,真正触及灵魂的,是第二步承销。

这个时候,就轮到投行债券销售上场。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各种群里,发出“XX评级、价格美丽”等信息,寻找潜在客户。不过,每况愈下的环境,让他们很多时候以返费为代价,求助分销渠道。

更多时候,企业会直接与投行沟通。前者不希望利率太高,投行销售也只有惟命是从。比如一单30亿债券,销售会依据行情,拆分成25亿+5亿、20亿+10亿、15亿+15亿等各种组合,对应不同利率。

如果利率高出企业的心理价,就算卖光了,下轮中标也大概率见不到该投行的身影。买了债券的投资人也会打听,从哪家手里买可以少几个BP,记在小本上,下次光顾。

债券价格战,已经成了资本市场一个怪象。投行承销,尤其是优质大单,项目组出差跑腿赚不了多少,销售组胆战心惊,害怕资源损失。甚至有传闻,一家投行做完项目后,决定把承销费捐给企业当地学校,整个市场尽显疲态。

私募债“修罗场”

既然做3A级债券不赚钱,那么赚钱的账本,就由高风险的私募债填补。

今年6月,广东证监局对中信证券华南公司出具警示函。起因是后者承销13莒鸿润时,尽职调查工作不充分、内控不完善,目前查出发行人资金紧张,出现实质性违约。

中信证券华南公司,前身为公司收购的广州证券。今年3月,中信证券发布公告,宣告这场耗时一年多的收购完毕,广州证券更名为中信证券华南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广州证券的投行业务,可谓一言难尽。13莒鸿润,为广州证券六年前的承销项目。更惊险的大雷,还有14吉粮债。

14吉粮债,发行人吉林粮食集团经销有限公司,于2014年发行该债券,之后企业陷入破产重整。投资人因无法按时收到本息,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据长春中院的一审判决,广州证券需对投资人承担连带责任。

收购广州证券时,几单债券承销的“雷”也作为家当,一并划入中信证券。去年证监会曾就此问询,中信证券在回复函中,以法院尚未作出生效判决为由,未予正面应答,只解释广州证券根据诉讼计提负债6582.83万元。

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今年3月,吉林省高院对案件进行终审判决,中信证券与投资人达成调解意见。由于判决未提到前者需承担赔偿金额,公司很有可能逃过一劫。

对此,《投资者网》就中信证券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违约罚款向公司求证,截至7月22日,中信证券尚未置评。

广州证券的几单债券爆雷,都拥有一个共同特质,即高风险的私募债。投行债券承销,陷入一个怪圈,大单不赚钱,赚钱的私募债处处埋雷。稍有不慎,殃及的不只是投行业务,连公司都会牵涉其中。

说到底,投行的各类业务均与风控水平密切相关。前有私募债翻车,后有低价竞标,中信证券投行如何在利益与风险防范间取舍,需要权衡。

(文章来源:投资者网)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