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水基金跑步入华募资 本土私募如何面对冲击?
摘要 桥水基金入华募资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之声】拥有近14亿人口庞大市场的中国,立足自身实际、按照既定的战略,持续扩大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大型跨国企业来华投资,发掘新机遇。桥水基金“蛰伏”十年后复出水面在中国“蛰伏”了近10年的桥水基金最近悄然浮出“水面”,引发市场瞩目。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披
桥水基金入华募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之声】
拥有近14亿人口庞大市场的中国,立足自身实际、按照既定的战略,持续扩大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大型跨国企业来华投资,发掘新机遇。
桥水基金“蛰伏”十年后复出水面
在中国“蛰伏”了近10年的桥水基金最近悄然浮出“水面”,引发市场瞩目。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披露,世界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已经于6月29日完成备案登记,正式成为境内私募管理人。
作为全球“最赚钱”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在2011年超越金融大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后,一直稳居对冲基金头把交椅。目前,桥水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高达1600亿美元,约为美国GDP的1%。
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院长付鹏认为,桥水基金从2011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到2016年桥水(中国)落户上海自贸区,再到近日完成备案登记“浮出水面”,“潜在水下”的桥水基金一直在等待机会。
桥水准备很长时间了,一直在等中国的政策。现在政策出来了,它前期的工作也准备好了,就顺理成章出来了。
外资资管机构跑步入场
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加速
机构投资者的国际化才是真正的资本市场国际化。桥水基金的入场,代表着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加速,也给全球其他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在华拓展业务带来了“榜样效应”。目前,已有超过10家外资资产管理机构获得境内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其中包括元盛、瑞银资管、贝莱德、富达等知名公司。多家机构已经发行了私募产品,有的还发行了2到3只。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
我们会将外资带进来,为本地的投资者管理投资。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市场有流动性,而且中国对我来说是个特别的地方,因为我见证了这里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这里的政策吸引我们,我们当然要在这里投资。这是个自然的过程,我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做呢?
市场潜力和经济基本面让中国有商机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稳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是吸引外资资产管理机构跑步进场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去年,包括公募、私募在内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已达到53.6万亿元。市场预计,再经过5到10年的发展,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市场。
瑞银集团CEO塞尔吉奥?埃尔默蒂认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人民币汇率延续的双向波动、以及中国不断增长的私人财富管理市场,让外资资产管理机构看到了新的商机。
在接下来的10年中,中国亿万富翁手中的资产规模将超过美国,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市场。财富创造将不仅针对高净值人群,也包括富人群体。他们的投资需求,特别是多样化投资需求,将为我们和竞争对手创造巨大的商机。
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
更创新更透明
外资资产管理机构积极跑步入场,更是今年以来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的结果。从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到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再到取消QFII资金汇出20%的比例要求……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力度超前。贝莱德集团CEO拉里?芬克:
这确实发生了,中国变得更加开放!我们将比之前拥有更多机遇和客户!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更是盛赞中国是创新创富的宝地。
中国大举开放资本市场,资本流动性更强。中国又是世界第二大市场,这里创新不断、生机勃勃,是块宝地。这些才是中国值得被关注的地方。
瑞银资管全球新兴市场及亚太证券业务负责人杰弗里?王也认为,具有创新活力的市场环境是外资布局中国的重要原因。
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最大的创意基地就是硅谷和中国,这是吸引积极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索恩伯格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兼CEO詹森?布雷迪则表示,是中国更具透明度的开放市场对外资构成了吸引力。
从全球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开放的程度越高,中国的投资机会就越多。要持续地提高透明度,我觉得中国正在这么做。
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大
外资来华将迎新商机
根据相关规定,最晚到今年年底,桥水基金将在中国发行境内私募产品。业内预计,擅长风险平价策略的桥水基金投资范围或将包括中国股票、债券与大宗商品期货等。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认为:著名基金进入A股,代表着A股市场存在着长期向好的投资机会。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大,外资来华将迎来全新的商机。
通过我们供给侧改革,金融稳健地去杠杆,中国经济好的资产、好的项目能够不断地恢复、不断地增加,未来金融开放投资的布局会更加宽泛。随着中国金融改革,金融开放会不断走向合作共赢、健康的模式。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常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