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做大难 销售潜力待挖掘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0-08-03 01:14:00

摘要
今年以来,公募爆款基金频出,权益基金发行规模突破万亿。相比之下,私募方面就没那么突出。多家私募表示,私募要做大做强,除了要给投资人带来长期优秀的回报,优秀的投研团队、成熟的投资策略以及代销渠道的合作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今年以来,公募爆款基金频出,权益基金发行规模突破万亿。相比之下,私募方面就没那么突出。多家私募表示,私募要做大做强,除了要给投资人带来长期优秀的回报,优秀的投研团队、成熟的投资策略以及代销渠道的合作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部分私募基金

  规模增长遭遇瓶颈

  乐瑞资产表示,公募基金出现销售盛况,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等代销等渠道给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近两年公募业绩确实不错,尤其是今年权益市场行情提升了市场情绪,有利于股票类基金的发行。

  聚鸣投资指出,牛市公募基金业绩好,而且门槛低,宣传推广途径不受约束,代销渠道广,适合大众路线。

  而部分私募虽然长期业绩也不错,但规模就是不上去。对此,格雷资产表示,私募不能公开宣传,业绩表现不被投资人熟知。代销渠道对私募基金的门槛非常高,也影响规模的扩张。

  趣时资产总经理章秀奇指出,私募卖不过公募并不绝对。总体来说,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资金肯定是倾向于投向优秀的管理人和产品,有优秀的业绩和好的品牌形象,给客户赚到长期收益才能得到认可。

  “今年股市的上升趋势较强,赚钱效应明显,私募基金攻守兼备、抗震荡能力强的特点就不那么突出。相反,公募基金高仓位、无业绩报酬的特点更适合当前行情,赚钱效应也更显著。此外,疫情期间,公募基金宣传和认购的便利性得以发挥。不过从长远看,规模增长还是取决于管理人、渠道和投资者三个方面的理性认知与质量提升。”枫池资产强调。

  复胜资产表示,如果私募长期业绩好,规模一定会上去。规模增长出现瓶颈,可能是渠道或者客户认为私募的投资策略存在规模天花板或投资逻辑有局限,发展空间不大。

  格上财富投研部总监付饶表示,私募业绩不错但规模做不上去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一般来说,私募基金增加规模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规模容量。管理人不愿意管理超过其能力圈范围的规模,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收益,可能会选择主动封盘。其次,有些机构难以发展,也可能是发展过程中忽略了业绩以外其他的重要因素,例如投资者的持续沟通、产品线铺排、公司的运营效率,等等。

  北京一家大型私募表示,产品业绩波动性较大、核心投研团队不稳定、投资策略过于复杂等因素都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体验,也可能影响规模增长。

  长期优秀的业绩是基础

  私募要做大做强,多家私募机构表示,业绩是基础,而优秀的投研团队、成熟的投资策略、科学的投研体系、代销渠道的合作力度等也必不可少。

  乐瑞资产表示,规模的扩张是投资结果优秀、客户满意度的体现。有的投资者主要看私募机构的短期业绩或影响力,但私募管理人高效的投研决策体系、完善的风控管理机制、前中后台的协调,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等软硬实力的配合,才可以铸造值得托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近年来,乐瑞尤其关注投研、客户服务流程的一体化,依托全覆盖式IT系统,全面赋能投资研究、资产配置、交易、风险控制、客户服务等板块。

  “希望提高曝光率,宣传我们的投资理念和风格特征。同时,与证券公司这一类代销渠道加大合作力度。”格雷资产表示,私募基金做大做强需要业绩、口碑、品牌、历史等因素共同作用,短期想要做大做强并不现实,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定力。短期的行情配合只能提升一部分规模,真正的百亿基金都是综合能力积累到位后的结果。行情只是助推器,主因还是管理能力的成熟。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表示,私募要想做大,风险可控的长期回报、成熟的投资策略、科学的投研体系、有竞争力的投研团队、核心人物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完善的风控措施和较强的风控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复胜资产认为,私募要做大做强,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投资逻辑,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风控合规。今年的行情切换比较频繁,不确定性较高,要想让规模上一个台阶,还是要坚持初心、“守正出奇”,坚持自己的投资逻辑,不要随波逐流。

  而更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到,私募要持续发展,业绩是基础。章秀奇表示,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私募要发展,要以业绩为基础,投研为核心。其次,合作渠道的选择、客户服务、客户体验感也很重要。这些都需要以专业和专注的心态去经营,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北京一家大型私募表示,私募做大做强,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给投资人创造长期可持续的优秀回报。现阶段,私募要下功夫提高投研能力,依靠综合实力,捕捉市场机会。

  枫池资产认为,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投顾)来说,在提升长期业绩稳定性的基础上,渠道服务和品牌建设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比如定期报告、定期策略会等高质量互动,会增进渠道和客户的信任度与粘性。品牌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年就是加强基础建设的好时机,会在投研、渠道服务和运营方面加强布局,为提升中长期竞争力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