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所名校毕业生去了哪儿:广东人气高,超半数清北学霸不北漂
摘要 作者:林小昭[本省留存率名列前茅的是上海和广东的高校,多数超过了70%;相比之下,东北、武汉等地的名校本地留存率较低。]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的揭晓,学生们进入到填报志愿的阶段。选择到哪里读大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地点。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33所名校(包括29所985大学和4所分
作者: 林小昭
[ 本省留存率名列前茅的是上海和广东的高校,多数超过了70%;相比之下,东北、武汉等地的名校本地留存率较低。 ]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的揭晓,学生们进入到填报志愿的阶段。选择到哪里读大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地点。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33所名校(包括29所985大学和4所分数线较高的211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后发现,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中,本省留存率(即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在学校所在省份就业的比例)名列前茅的是上海和广东的高校,多数超过了70%;相比之下,东北、武汉等地的名校本地留存率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区域中,未细化到具体的省份,因此未纳入统计;京沪等高教重镇名校众多,在此只选取部分高校统计;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统计的是参加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其余多为参加工作的本硕博毕业生。
上海、广东留存率高
上述33所高校中,上海和广东的毕业生本省留存率较高。
例如,纳入统计的5所上海高校,除了华东师范大学外,其他几个学校留存率都超过70%,其中上海财经大学为76.74%,上海外国语大学为76.57%,上海交通大学为73.47%,复旦大学为72.75%。由于师范类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的集中度相对低一些,但华师大在上海的就业比例也达到了61.49%。
一方面,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拥有大量的跨国企业,以及上交所等金融机构,总部经济、研发创新等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上海对长三角、华东地区的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上海之外,广东的毕业生留存率也相当高。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留在广东就业的比例高达78.59%,比其本省生源比例高出35个百分点。此外,广东高校“一哥”中山大学虽然没公布具体的各省就业比例,但公布了主要的经济区就业比例,其中粤港澳大湾区达到了75.76%。广东的另一所重点大学暨南大学的毕业生,在广东就业的比例也高达86.8%。
作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经济发达,对人才的需求多,就业容量大。但与此同时,广东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相比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有明显差距。因此,仅有的几个重点大学毕业生的留存率都很高。同时,武汉、西安、福建、湖南等地的高校毕业生,流入广东就业的比例都很高。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近几年广东开始加大力度补齐高校发展短板,新建了不少高校。广东的人口基数大,高校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这些高校也将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
北京几所名校的毕业生本地留存率还是比较靠前的,但相较上海、广东要低一些,均未超过六成。纳入统计的7所北京名校中,留存率最高的是中央财经大学,达到59.56%,北京外国语大学也达到了59.3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都超过了55%,相比之下,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留京就业比例分别为44.2%和43.55%,位居中游,北京师范大学为38.77%。
北京高校的本地留存率不如上海和广东高有几个原因,一方面,北京高等教育的实力在全国遥遥领先,比如北京有39所直属各部委的高校,在校研究生数量超过40万,均在全国领先;同时天津、东北等地的大量毕业生也进入到北京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北京就业机会很多,但相对来说,北京高校毕业生的留存率就没有上海和广东那么高。另一方面,清华、北大这两所TOP2学校的毕业生成为各地争相引进的对象,对他们来说,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就业,机遇、待遇和发展空间可能更好。
东北、武汉等地留存率低
相比之下,东北、华中、天津、福建、安徽等地的高校毕业生本省留存率要低不少。
数据显示,上述33所高校中,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就业去向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学校所在省份,但有极个别大学是例外。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本地留存率仅为11.89%,在33个学校中倒数第一。在哈工大的就业地区分布中,最高的是广东,占比高达19.5%,第二去向是北京,为17.13%。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人才、人口是跟着产业走的,这些年东北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基础工业部门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为主,产业发展不好;相比之下,新兴产业、高新产业主要在东南沿海集聚。产业差距也造成了就业和收入的差距。
东北之外,武汉的高校“双子星”——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本省留存率也都不到三成。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参加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去向第一的是广东,占28.8%,略超留在湖北的比例。
这两所名校的本省留存率较低有多个因素,其中一大原因在于,武汉与广东同属中南大区,在武广铁路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连接下,两地的联系度非常高,武汉高校在广东的影响力很大,在某种程度上,武汉强大的高教资源弥补了广东人才培养的不足。
位居合肥的中科大本省留存率也只有23.3%。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合肥邻近苏浙沪发达地区,中科大有21%的毕业生流向上海,流向浙江和江苏的比例也都超过10%。而厦门大学虽然身处沿海发达省份,但本省留存率也只有33%,有20.7%的毕业生去了广东工作。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本省留存率也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去了北京。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名校不在三大经济圈,但又挨近三大经济圈,那么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被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吸附的比例会比较大。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尤其是高铁的发展,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的人才吸附力进一步凸显。比如武汉、厦门到珠三角的高铁,合肥到上海、杭州的高铁开通后,这些高校的学生到核心都市实习、找工作都更加方便了。
北上广深优势依然突出
除了本省留存率,毕业生去到学校所在省份以外的地方就业的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上述33所高校中,有28所学校有明确的各省份就业情况数据。28所学校的省外第一就业省份中,有15个为广东,其中包括了北京和上海相当一部分名校,比如北大、清华这两所顶级名校的省外就业第一去处均为广东,占比分别达20.62%和17.8%。
有6个学校省外第一去处是北京,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
有4个学校的省外第一去处是上海,分别是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中前三个均位于长三角地区,显示出上海对长三角地区、华东地区强大的吸引力。
总体来说,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新一线城市快速发展,但三大经济圈尤其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对顶尖学校人才仍有强大吸附力。
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制造业由于要素成本的上升,制造端环节往周边地区、往中西部转移是很正常的,也带动了当地大量的就业。但是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主要还是在沿海发达地区。一线城市以及杭州等核心城市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公共配套等优势,总部经济的效应十分突出,这也带来了大量的高端就业岗位,吸引名校毕业生流入。
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中心城市对名校人才的吸附作用十分突出。比如,虽然广东的人才吸引力很大,但从省内各地市来看,也主要集中在广深这两个超大城市。从华南理工大学的数据来看,该校本科生流向中,广深分别占41.56%和20.26%;研究生中广深分别占38.87%和24.43%。省内的佛山和东莞虽然经济总量也不小,但与广深之间人才吸引力的差距远大于GDP总量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