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挤压不良隐匿空间 信托业上半年计提减值损失骤增
摘要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56家信托公司在银行间市场披露的财务数据整理统计,发现上半年这些公司累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4.3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15亿元增长380.42%。
经济下行与严格监管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信用减值情况值得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56家信托公司在银行间市场披露的财务数据整理统计,发现上半年这些公司累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4.3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15亿元增长380.42%。
数据显示,中信信托、重庆信托上半年分别计提7.18亿元、5.90亿元,减值规模分列行业第一、第二。除此之外,四川信托、兴业信托、光大信托、华信信托、紫金信托及万向信托等6家公司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也均超过1亿元。
计提大量增加,也影响了上半年信托公司的利润表现。有业内高管向记者表示,不良资产上升压力确有加大,但营业收入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营业支出中的“信用减值损失”等减值科目,都是可用于调整利润的科目。“这些科目的处理方式反映出一个公司对于未来的预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计提加大影响利润
上半年,中信信托和重庆信托成为行业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最大的两个代表。
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上半年中信信托实现营收33.31亿元,位列行业第二,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上半年中信信托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4.61亿元,位列行业第二,较去年同期增长30.63%。与此同时,中信信托上半年凭借10.71亿元的净利润,位列行业第七。
业界观察人士认为,在信托主营收入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中信信托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和加大减值与拨备有关。
具体来看,中信信托上半年营业总支出为19.1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亿元:一方面业务管理费由去年同期的5.94亿元增加至11.75亿元;另一方面信用减值损失由去年同期的4.22亿元增至7.18亿元,增幅在70%左右。
重庆信托合并利润表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各项财务指标表现平稳,营业收入有所增长但净利润有所收缩,主要原因是资产减值损失为5.9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4亿元增长57.75%。
除此之外,四川信托、兴业信托、光大信托、华信信托、紫金信托及万向信托等多家公司上半年的信用减值损失也超过1亿元。
数据显示,兴业信托、光大信托、华信信托3家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由去年的0增至4.82亿元、3.9亿元、2.93亿元。
中诚信托战略研究部崔继培认为,从披露数据来看,上半年信托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和利息支出对信托公司的盈利水平影响较大。从资产减值计提来看,资产减值计提是导致上半年信托公司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的重要原因。
另有业界观察人士指出,银保监会近段时间一直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安排拨备、资本等经营要素,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能力。在拨备计提方面,严格遵循审慎原则。此前国常会也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从这些角度来看,部分信托公司可能在有意调节增速,是一种因时因势之举。”
不良隐匿空间缩小
从银行间市场披露的半年报情况来看,56家信托公司上半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高达34.3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15亿元增长380.42%。其中,有3家信托公司减值计提超过了5亿元,另有5家公司减值计提超过1亿元,可见信托行业资产风险状况较历年尤显严峻。
与此同时,上述56家公司中有包括昆仑信托、西藏信托、五矿信托、百瑞信托、西部信托、中海信托、华融信托、北京信托、建信信托等9家公司均计提冲回。但计提冲回规模普遍非常小额,多为百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其中昆仑信托冲回计提2806.32万元,规模最大。
中建投信托博士后工作站一位研究员向记者分析,上半年信托公司的资产减值无法完全反映信托公司应当计提减值的部分。“信托公司在银行间市场披露半年报无需审计。所以在容许的前提下,多数公司会倾向于先不计提,等到年末不得以之时再计提。但随着监管环境日趋严格,金融机构藏匿不良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是部分公司选择先计提,轻装上阵的原因。”
上述研究人士认为,半年报数据中,“资产减值科目”是反映风险发生后的最坏结局——“损失”最直观的数据,但无法体现已经发生但未减值的过程。如果一家公司的信托业务收入等经营指标发生非正常变动,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位中小型信托公司高管则表示,营业收入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营业支出中的“信用减值损失”等减值科目,都是可用于调整利润的科目。“这些科目的处理方式反映出一个公司对于未来的预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