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将于8月17日对本月到期的两笔中期借贷便利(MLF)一次性续做
摘要 中国央行:人民银行将于8月17日对本月到期的两笔中期借贷便利(MLF)一次性续做,具体操作金额将根据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
(原标题:央行:将于8月17日对本月到期的两笔中期借贷便利(MLF)一次性续做)
中国央行:人民银行将于8月17日对本月到期的两笔中期借贷便利(MLF)一次性续做,具体操作金额将根据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
全文: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 [2020]第159号
为对冲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8月14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具体情况如下:
逆回购操作情况
此外,人民银行将于8月17日对本月到期的两笔中期借贷便利(MLF)一次性续做,具体操作金额将根据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
2020年8月14日
相关报道:
央行连续多日逆回购配合地方债发行 货币政策短期难现进一步宽松
业内人士表示,8~10月有将近1.5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央行会进行适当的流动性投放予以配合,而短期流动性操作手段主要就是逆回购。当前的货币政策思路是以稳为主,与6、7月份相比不会进一步收紧但也不会放松。
在货币政策保持总量适度的基调下,短期内的流动性调节将以逆回购操作为主。12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4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0%,与上次持平。鉴于当日无逆回购到期,流动性实现净投放1400亿元。
自8月7日央行重启逆回购以来,至今已连续4个交易日开展逆回购操作共计2100亿元。12日的逆回购操作是8月以来的最大单笔净投放量,也是7月17日以来央行开展的一笔最大规模的逆回购操作。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记者表示,央行上周五重启逆回购,并连续4个交易日开展操作,主要是为了对冲政府债券发行缴款所造成的影响。近期政府债券发行缴款较为密集,例如本周前3日有2800亿元政府债券缴款,预计未来一周内还会有5300亿元的缴款。政府债券缴款会造成超储水平的下降,但财政支出又会使这部分流动性回流银行体系,因此,以逆回购进行短期资金供给比较适宜用来对冲这类临时性的流动性短缺。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也对记者表示,8~10月有将近1.5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央行会进行适当的流动性投放予以配合,而短期流动性操作手段主要就是逆回购。当前的货币政策思路是以稳为主,与6、7月份相比不会进一步收紧但也不会放松,流动性会在边际上略微宽松。
“对于国内政策而言,目前货币政策不是关注的重点,短期内降准降息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国民经济持续改善,四季度GDP回到潜在增长率即5.5%~6.0%的水平上,降息和降准都是没有可能的。”颜色称。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分析观点认为,从资金面角度观察货币政策是否松紧适度,主要还是看DR007(银行间存款类机构7天期质押式回购)的利率变动情况。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曾说过,市场可以用“松紧适度”四个字来判断货币政策,判断标准就是流动性,而看流动性最简单的指标就是DR007.12日,DR007加权平均利率2.245%,较上一日微涨0.23个基点,近30个交易日,DR007利率基本维持在2.15%附近上下波动,与7天期逆回购利率水平接近。
央行在《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出,下半年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平稳运行,保持货币政策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张旭表示,DR007利率、一年期AAA级同业存单(CD)利率、一年期国债收益率都是分别围绕7天期逆回购利率、一年期MLF利率波动的。目前,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已经比较接近。但是,“围绕”并不是“精确等于”。历史上,DR007利率的均值是小幅高于7天期逆回购利率,一年期AAA级CD利率的均值也是高于一年期MLF利率的。因此,不能排除DR007和1年期AAA级CD利率中枢进一步小幅上移的可能。
“从利率传导机制的角度看,MLF利率在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将延续复苏的态势,全年有望实现正增长。此时并无降低MLF利率的客观必要;而且,MLF降息会释放出有悖于经济运行态势的信号,对市场参与者的预期造成干扰。”张旭称。
短期内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无望,叠加7月新增信贷社融不及预期,使得近两日股市震荡下跌。不过,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市场对股市的预期并非完全悲观。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社会融资代表实体可获取的整体融资规模,包含了间接、直接及非标融资等多渠道资金来源,也将政府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包含在内,实际上,社融存量增速对经济基本面及股市行情的指示性意义更强。7月社融存量增速再创新高,股市行情仍可持续。后续股市风险点或在于货币政策的明确转向,因此要重点关注10月底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央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