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再资产总经理于春玲:推动保险资管产品“出圈”
摘要 中再资产总经理于春玲: 酒香也怕巷子深 推动保险资管产品“出圈”
对话资管30人
一方面,价值优先,结合自身配置需求“不停工”,挖掘只受到“皮外伤”的核心资产;另一方面,留足安全边际,在资产配置策略、风险管理层面更加精细化。
“疫情,无论远近,总会过去;经济,危中有机,不破不立;投资,底层逻辑,从容布局。”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春玲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道出了自己的投资哲学和感悟。
由多机构、多行业交织而成的资管生态圈正在形成,面对竞合格局,既要增强内力,也要加强合作。“资产管理行业整体是一块‘七巧板’,缺一不可。各类机构加强合作,才能使‘七巧板’发挥出更多元化、市场化的业务生态。”于春玲表示。
固定收益重压舱,权益资产重弹性
《21世纪》:后疫情时代,对资产配置策略有何考虑?
于春玲:疫情冲击给经济按下暂停键,而不是停止键。随着各国重视程度的升级,以及联防联控减灾措施的出台,还是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
长期以来,中再资产的配置策略可以总结为四句话:一是“稳”字当头,坚持保险资金一贯的稳健、审慎理念;二是均衡配置,多元组合,攻守兼备,从容进退;三是多看少动,调整有度,对大势不悲观,对波动不盲从;四是防守升级,全面风控,化被动为主动,管理风险而非回避风险。
在疫情冲击下,部分企业盈利能力面对阶段性承压,资产负债表阶段性受损,都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修复。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阶段性的事件冲击不会影响我们的价值投资理念,但在经济承压和修复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市场风险偏好变化的“误伤”,也更需要留足安全边际。
在疫情的暂停键下,我们有机会放慢脚步,对过去几十年来“赶超经济”模式回顾思考,这有利于我们守正出新。在险资长期投资布局上,关键是找到符合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长期趋势的领域。如果以长期视角来看,中国经济的动能仍在,在要素市场化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人口红利仍有很大的释放空间,产能升级也有望向更高层次迈进。那么从未来看当前,经济和市场都在底部蕴含机遇。
一方面,价值优先,结合自身配置需求“不停工”,挖掘只受到“皮外伤”的核心资产;另一方面,留足安全边际,在资产配置策略、风险管理层面更加精细化。
《21世纪》:如何看待最近股市和债市的表现?
于春玲:近期股债“跷跷板”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跷跷板”本身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体现了投资者对于当前大类资产价值的判断。
随着全球由疫情防控转向复产复工,对于经济恢复的预期在好转,加之全球货币政策对利率中枢的压降,多重因素使得权益资产的吸引力上升,固定收益资产的收益下降。
同时,也要注意到“跷跷板”意味着价值在轮动,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当对权益资产情绪的过快升温,使得短期风险积聚时,风险和收益的重新配比会将“跷跷板”压回到平衡位置。因此,对于股债的性价比要始终以动态眼光、综合经济运行景气度、企业盈利等因素综合看待。
如果将视线再进一步拉长,谈到股权和债权的配置性价比,实际核心仍然是对资产收益和风险两把“标尺”有没有充分理解。资产管理是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目标是要获取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从收益风险定价的角度看,债权类资产吸引力在下降,这其中有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之后,对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溢价在上升的因素。
长期以来固定收益市场存在刚性兑付的信仰,利率债和信用债的走势一致,同涨同跌,市场参与者只关注收益而不关注风险。资管新规之后,高低评级之间的结构差异扩大,在信用风险高发的新形势下,通过下沉信用换取收益空间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家感受到债权类资产吸引力下降,实际上是风险的“标尺”在上升,需要大家跟上节奏、适应节奏,这也是要增强主动风险管理能力的初衷。
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权益资产,它的定价体系相比债权资产充分。经济转型在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在深化,权益投资能够更好地分享转型成长成果。加之最近上证综指的编制规则进行了优化,股票市场长期“优胜劣汰”的信号是在增强的。同时,权益资产也并不意味着整体性价比更高,“二八效应”也在内部体现,绩优股的抗风险能力持续强劲,也体现出市场对于权益资产的风险定价正在发挥作用。
对于保险资管而言,一方面,从资产配置原则上,固定收益重“压舱”,权益资产重“弹性”。从收益和风险角度看,保险资金负债联动的特性决定了风险偏好有限,所以国内外主流保险资管都始终将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压舱石”;另外,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权益资产对业绩弹性的贡献能力。另一方面,从环境新变化上,要动态来看机构在股债之间的新趋势。当前全球处于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的通道中,负债成本的制约、金融产品到期再配置压力的上升等,都要求机构结合自身的资金运用特点来动态决策。
风险管理不是“刻舟求剑”
《21世纪》:如何看待最近频发的信用风险?
于春玲:一是从资产管理本质看风险偏好。资产管理的目标是要获取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可以说,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平衡体”。险资过去看重的是固定收益资产的收益“稳固”,当前在违约事件频发的环境下,也开始见证“风险”对收益的侵蚀,本质上考验的是资产管理机构对风险和收益的管理和平衡能力。
二是客观冷静看待出风险。内外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经济结构有待深度优化,一些过剩产能出清的尾部风险会加快释放,行业面对的风险是多方面的、交叉性的,市场参与者很难做到“独善其身”。重要的是学到了哪些,吸取了哪些教训,以防止重蹈覆辙。对风险保持敬畏,提高风险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保险资管机构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去年以来,中再资产强化了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参照银行对单一客户进行全面风险敞口管理、给予授信的做法,对公司前十大交易主体、前十大项目进行了梳理,排查了集中度等风险隐患,收到了很好成效,全面强化识别风险、量化风险、监控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
四是风险管理不是“刻舟求剑”。长期以来保险资金运用的优势能力之一在于稳健审慎理念,当前更要注重化被动为主动,与时俱进,管理风险而非回避风险。一方面,要求公司在整体风险控制方面做好统筹安排,做好控制回撤,控制集中度等工作;另一方面,要求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做好风险防控和处置的预案,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推动保险资管产品“出圈”
《21世纪》:保险资管产品暂行办法的出台对保险资管有何影响?尤其是获准面向合格个人投资者发售产品,这对保险资管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于春玲:保险资管产品暂行办法的出台,有利于保险资管机构进一步深入参与大资管行业的市场化竞争与合作,在第三方业务领域加大布局力度。
长期以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形成了专业、稳健、审慎、长期视角的投资风格,打造了基于保险资金特性的资产管理模式。对于第三方业务发展,初期客观存在集团母公司规划保守、内部委托人希望管理人更加专注、防范第三方业务风险传染等原因;加之部分保险资管机构自身缺乏开拓创新动力(310328),存在“舒适区”的路径依赖心理,多重因素影响下,行业内第三方业务发展至今,参差不齐的现象客观存在。从长远发展来看,做大第三方业务是大资产管理行业的方向,更是检验保险资管专业能力、提高市场影响力、提升机构治理成熟度的重要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前中再资产正在双轮并进,加速融入大资管生态圈。一方面,着重加强与具有销售渠道优势机构的合作,如银行、券商,以及头部金融科技机构等。通过加强外部渠道和产品合作,把好的产品推出去。另一方面,加快资产管理的产品化改革,产品既要有特色,也要标准统一,推动产品从保险资管行业“出圈”,向大资管行业迈进。
《21世纪》:如何看待大资管时代的竞争与合作?
于春玲:从资产管理市场整体看,与其说“竞争”,不如说“竞合”更为确切,竞争对应的是存量格局,竞合则代表了增量格局。
我们当前面对的财富管理的盘子是在不断做大的,财富管理不仅有增速,也有质量。资产管理行业前十余年以牌照红利、粗放式发展,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2019年资管业务规模也近百万亿元。可以说,居民财富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配置渠道,这意味着未来精细化、市场化、专业化更加符合资管行业的发展趋势。由多机构、多行业交织而成的金融生态圈正在形成,行业的分工不再简单以牌照划分,而是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产业链节点。
资产管理行业整体是一块 “七巧板”,缺一不可。以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例,其优势在于对个人投资者的营销渠道;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则优于已建立的市场化口碑和认知度;国际资管机构在产品、定价、服务等方面经验更加丰富;保险资管长期建立了稳健的投资风格,符合老龄化时代居民财富管理的风格与需求。但是,各类机构也并非全能。资产管理行业整体是一块 “七巧板”,缺一不可。各类机构加强合作,才能使“七巧板”发挥出更多元化、市场化的业务生态。
一方面,中再资产要加快市场化改革,锻造实力,在资产端着力优化特色业务领域;另一方面,中再资产也要加强对外合作,借力打力,打好团体战,通过与行业头部机构的合作在业务领域、服务定位的拓展和投资策略等方面培养队伍,持续创新。
(作者:李致鸿,王潇楠 编辑:马春园)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