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金融服务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摘要 2020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经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这些数据显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在持续提升。
刚刚过去的一周,注定要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中留下浓重一笔。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后首批18家IPO企业集体上市;深圳特区喜迎40岁生日;美国运通与连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华合资的清算机构连通公司于杭州揭牌……一个个新闻事件,展示出我国不断深化经济金融改革的累累硕果和坚定开放市场的决心。
同样也是这一周,在主题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我国金融系统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企业贷款利率显著下行,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据测算,2020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经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这些数据显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在持续提升。
8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8月21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进一步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8月25日和8月26日,人民银行先后召开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推进会、跨境人民币便利企业贸易投资工作座谈会。两次会议聚焦“保市场主体”重要任务,从用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等金融政策工具,到跨境人民币便利企业贸易投资等角度,提出了当前继续加大保市场主体力度多项措施。
今年以来,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前瞻性地在“六稳”基础上提出了“六保”任务。从“六保”之间关系看,保市场主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是稳经济基本盘的关键点。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
企业无疑是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头连着市场和经济,一头牵着就业和民生。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承上启下的“腰”部:如果“腰”出了问题,就会上下脱节,甚至完全瘫痪。因此,要实现“六稳”“六保”,核心要千方百计地保企业生存发展。
保市场主体对于恢复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从长期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实现结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市场主体去完成。因此,保市场主体也具有长期性、战略性意义。
当前,金融应如何以“保市场主体”为主要抓手,高质量、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有专家指出,“高质量”,就是效率高、效果好;“可持续”,意味着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断完善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下一阶段,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这两方面的考量。
首先,要继续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支持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结构上,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来进一步释放市场和市场主体活力。包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着力提高金融支持政策便利度,支持中小银行运用大数据进行有效银企对接,疏通传导机制,扩大市场主体受益面;要加大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继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确保实现为市场主体减负1.5万亿元的预期目标。
再次,要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推动商业银行持续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督促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确保实现“增量、降价、提质、扩面”。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由金融机构独立决策、自担风险。配合地方政府完善融资担保、风险分担、征信体系建设等融资配套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之,要继续抓好前期各项政策的落地,坚持政策措施远近结合、精准施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助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