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双循环格局下商业银行的机遇与使命

来源:金融时报 2020-09-01 10:21:00

摘要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系列变化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影响是基础性、全面性的。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的战略实施,将涉及我国经济秩序、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消费和投资为主体的内需发展将提到更高的位置,资源将向这两大基础引擎集聚的力度加大,围绕这一目标在体制与机制上也会做出重大调整,同样,这一系列变化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影响是基础性、全面性的。因此,客观分析经济双循环特别是经济内循环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准确把握对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挑战,对于科学制定商业银行的应对战略,构建商业银行“十四五”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经济双循环中的作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分析机遇是为了商业银行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重视利用其优势,找准发展新的起点与增长点,从而更好发挥优势,持续地增长。

(一)经济基本面更稳,这是商业银行最大的发展机遇。实行经济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是基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外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这在世界经济持续向好、世界政局相对稳定情况下是最佳方案。但是,近年来,特别是我国经济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逆经济一体化、逆全球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地区的冲突事件不断增多。面对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极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及斗争的公开性,如果我们仍然将发展的动能主要寄希望于外需,将带有极大的风险性。而且,外贸依存度越强,金融对外的依赖性越大,国际金融风险传染也就不可避免。在这个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提出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即在最大限度保外贸,发展稳定的外需同时,眼睛向内,做大做牢做强做实内需,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夯实持续增长的基础,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控制闸。这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也就提供了稳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可以想象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环境下的商业银行是不可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会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应对境外各种风险传染的阻隔与应对上。经济双循环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实施长期发展战略的最好机会环境。

(二)消费需求更加强劲,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内循环扩大消费规模是首选策略。近年来,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升,对经济的发展韧性贡献率最高。扩大消费需求一是要扩大全社会消费规模,只有保有一定消费规模,对经济的拉动、贡献才更加明显。二是要优化消费结构,包括扩大低收入人群的农村消费、改善个人的消费结构,扩大养老、旅游、教育、文化等消费。三是创新消费方式,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生活质量。由此可见,以扩大消费为代表的内需将拉动相关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爆发性增长。商业银行传统的长尾客户、农村金融、养老金融、健康金融、旅游金融将迎来新的发展台阶与层次,国家通过各种改革措施会大幅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源源不断的存款与资金来源,更为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从目前的商业银行实践来看,消费贷不良率是所有金融产品中最低的品种之一,这也为提升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提供了新的机会。

(三)新一轮基建投资进一步加大,高生息资产会有更多的机会。经济内循环为主的投资,一是在项目上将以大数据、区块链、5G为代表的新基建、工业互联网等作为未来投资方向,具有前瞻性、高技术性,代表了世界经济的未来与方向。二是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措施,政策不仅稳定而且力度十分大,为民营企业的投资解除了后顾之忧,民营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三是政府的投资将充分发挥引领、杠杆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到固定资产项目中。可以预期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增多,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利率跟踪贷款风险与期限的基本定价原则下,贷款期限越长,利率会越高。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有力地提升高生息资产的规模。

(四)新兴产业、行业争先出场,新的金融机会进一步增多。经济内循环的力度加大,一些传统的行业会退出市场,大量的创业企业会深度挖掘市场的需求,进行行业创新,而一些代表未来生活的企业、产品会持续涌现,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都存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一过程,因此,诸如近年出现的抖音、直播等网络经济、线上金融、手游、电子书等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习惯,而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更是形成了金融科技产业化,极大地提升了金融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也催生出若干个新兴的行业与新兴的企业。随着我国关于推进市场经济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实施,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也在加大,创新能力也在增加,以数据资产为代表的新的生产资料也加入经济内循环当中,作为商业银行不仅增加了新的客户来源,更为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更多的新的选择。

(五)技术创新运用力度前所未有,金融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拓宽。经济内循环一定意义上是与世界在两个赛道上赛跑,对抗性博弈使得我们直接获得世界上先进的智慧成果更加困难,这将是一场无人助跑的赛跑。因此,提升国内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领先性,必须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因此,国家将会投重金用于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咽喉项目、影响企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技术项目、改造传统产业的赋能项目,将会不惜代价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支持产学研一体化,支持技术应用的转化能力,支持高精尖人才的创新创造行为。对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而言,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更有信心、动力和安全保障,应用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会进一步丰富,金融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六)供应链经济将成经济硬核,金融循环更新提上日程。经济双循环讲的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保持一个良性的运转,且是周而复始,规模在原来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经济双循环之所以能保持畅通,实际上是由产业链、供应链各个节点间紧紧相扣,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畅通无阻而为条件,这样才能使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不断健康地运行。经济内循环让我们会更多地注重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建设等将成为供应链、产业链重要的汇集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将会成为支撑“双链”正常运转的扣子,只有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健康地发展,才有可能保持“双链”不脱扣,保证持续运营,从而经济的内循环正常而健康地成长也就有了基础。

(七)市场环境可控性增强,商业银行发展秩序会得到更好的保障。经济内循环为主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经济发展重心与范围是在国内,“内”则意味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够直达经济内循环的各个环节,“内”意味着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国际上的经济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内”意味着各种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杠杆可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的余地进一步加大,“内”意味着国家的主动权、调节权能更加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便于对商业银行所有的经济活动协调、可控,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产生的金融风险,可以充分运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时化解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重大金融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可信度。

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中商业银行的使命

当然,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资产质量管理、收入增长、客户结构、金融产品创新、整体涉外金融等方面风险加大的挑战。但是,经济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对于商业银行发展而言,应当是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更有信心与优势,关键在于商业银行必须顺势而为,扬长避短,找准定位,选准目标,采取合适的发展战略,从而在促进经济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中,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做强区域性金融,落实宏观类发展战略。一是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制定本行的发展战略,商业银行是助力、催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群的重要驱动力,要主动研究国家、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将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一致起来,要积极运用金融手段与金融工具促进地方经济目标实现。二是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面分析与了解经济双循环对商业银行要求的基础上,要细化国家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具体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改进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产品供给结构,做强区域金融、扎实为城市群发展服务。三是要做强金融内循环。支持经济双循环首先必须做强商业银行内循环,只有做最好的自己,商业银行才能成为经济双循环的脉络与神经。因此,商业银行的业务必须不能出现任何问题,特别要坚决守住风险底线,积极支持实体经济,与双循环保持协调性发展。

(二)做大产业性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是提升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坚决杜绝资金空转现象,要将表外资产逐步转入表内,不断提升存贷比率,重点支持制造业、工业互联网等。二是要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增加实体经济的发展后劲。中小微企业是未来大型企业的成长库,只有众多的小微企业的成长,才能成就更多的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三是要重点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面和小微企业的贷款获得感,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了,整个金融的服务水平才能达到新的高点,反之,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得不到金融的有效支持,同样会制约实体经济的成长。四是要重点支持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发展。通过商业银行的全景化服务驱动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夯实经济内循环的主要经脉和基础。在任何时候特别在当前的特殊国际经济形势背景下,国有经济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其市场的灵敏度,要用金融手段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意识,要推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三)做好消费性金融,提升居民消费动能。一是要优化消费金融结构,要积极发展吃穿用行娱等消费贷款,促进居民消费多元化,保持消费结构的合理与均衡。二是要创新消费金融产品;要根据居民消费者的多元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系列消费金融产品。三是要大力发展线上消费金融,实现短频快的消费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要积极搭建线上平台,实现居民线上申请贷款,线上完成消费贷款的全部流程,实现无接触、零距离的金融交易。四是对消费底层增加利率优惠的贷款;要对低收入人群、有强烈消费欲望的群体发放低息贷款,积极减费让利,调动其消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积极支持农村消费,提高农村消费贷款的获得率。我国农村存在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要利用金融优势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消费产品,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

(四)做优特色性金融,做细垂直细分等领域。一是做大普惠金融。目前商业银行应对长尾客户的细分技术已经解决,延伸服务边界(农村金融)、对各类消费金融进行垂直细分条件也已成熟。因此,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进一步解决消费金融的薄弱环节,使消费金融服务更有温度、更有效率,让金融生产力极大地焕发出来。二是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使科技创新企业插上金融的翅膀,更加快速前行。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强环境保护,对于信贷评估必须坚持环保评价优先的原则,对于所有有损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实行零容忍。四是大力发展旅游金融,积极支持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为百姓消费提供更多的旅游场景。五是做强文化金融,积极探索文化金融服务模式,挖掘历史文化,强大中华精神,为经济双循环提供更多的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六是做好养老金融。要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的现实,积极做好房抵贷、养老产业的信贷投入,既振兴养老市场,也可以提供实实在在的内需。从而将特色金融与经济内循环的战略有机地融合起来,互相赋能。

(五)做长供应链金融,锻牢产业链、供应链。一是要理清服务对象、服务区域中有哪些供应链、产业链。二是要了解“双链”上的各种金融需求。三是要积极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四是要积极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双链”上的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五是要切实做好“双链’上的核心客户的风险管理,保持其发展的稳定性,防止由于核心企业的经营失败,导致“双链”脱节,使上下游企业失去生存与发展的“根”。六是要驱动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夯实经济循环的基础。做优供应链金融,锻牢产业链供应链。

(六)做多长期金融,加大固定资产贷款的力度。一是要增加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二是要增加政府配套项目的固定资产贷款。三是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类贷款。四是增加新基建贷款,持续增加新基建项目的贷款力度,从总体上提升长期贷款在整个信贷资产中的比例。

(七)做快数字金融,引领数字经济的发展浪潮。一是要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进程。商业银行本来就是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与企业,不仅本身积聚了大量的数据资源,也是数据资源的主要使用者。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引领的行业,这样才能推动、带动整个数字经济的快速成长,商业银行对此责无旁贷,要做数字经济发展的急先锋,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标杆,成为数字运用、创新、创造的主要设计者。二是要推动数据资产市场化,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将数据资产作为新的生产资料要素并以文件的形式给予确认,还要求积极推动数据资产要素市场化。商业银行要在数据要素市场过程中承担领跑者的角色,积极探索研究商业银行数字资产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研究数据资产的定价基础与定价方法,提出数字资产交易规则与方法,设计会计账簿有关数字资产的记载等,为全社会数据资产的交易及市场化提供经验。三是要积极支持国有企业及大中型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商业银行在与国有企业及大中型企业发生金融交易的过程中,要着力提升数字化交易水平,积极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加强银企双方间的信息沟通,提高风险管理现代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四是要积极支持金融科技产业化,金融科技企业一般都是轻资产,其投资风险也相对较大,对于一些基本稳定且技术有前景的金融科技企业,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实行无抵押的科技信用贷款以及高科技人才创业贷,增加科技创新的能力是实现数字经济腾飞的根本。

总而言之,经济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战略必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战略等产生基础性、全面性的影响,而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主要的金融杠杆之一,在经济双循环中的作用更不可替代,只有以加速经济双循环为目标导向,本着解决加速双循环中问题的思路,瞄准发展的重点,集中用力,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内循环各个领域中的催化、助力作用,实现经济与金融的相互赋能,经济双循环的目标就会按照既定的目标、方向有序前行。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银行总行董事办高级会计师)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