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住压力多措并举 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三家银行分享扶贫成功经验

来源:金融时报 2020-09-11 09:56:41

摘要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要完成从积贫积弱向脱贫致富的嬗变,离不开金融支持。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又恰逢疫情灾情多发,金融精准扶贫时间紧、任务重。面对复杂形势,金融机构顶住压力、多措并举,扶贫成效明显。截至6月末,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100多亿元;334个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要完成从积贫积弱向脱贫致富的嬗变,离不开金融支持。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又恰逢疫情灾情多发,金融精准扶贫时间紧、任务重。面对复杂形势,金融机构顶住压力、多措并举,扶贫成效明显。截至6月末,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100多亿元;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国贷款平均增速3.73个百分点;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4735.4亿元,惠及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三分之一以上。
临近收官,金融机构如何做到“输血”“造血”并举、“融资”“融智”结合、线上线下并进,助力脱贫攻坚走完最后一程?9月10日,在第259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三家银行业机构围绕银行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分享了金融扶贫经验。
信贷“输血”: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深度贫困地区
近年来,聚焦贫困地区、瞄准薄弱环节,金融机构发挥差异化特色优势,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放力度,尤其是在今年疫情背景下,支持力度不断“加码”。
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扶贫金融事业部总裁钱文挥介绍,今年前8个月,农发行累计投放扶贫贷款3511.02亿元,同比增加1466.79亿元,增幅71.75%,投放规模居银行同业首位。针对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2015年以来累计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投放扶贫贷款超过4500亿元;今年8月末贷款余额近2800亿元,增速为全行扶贫贷款的2.3倍。其中,今年以来,累计向52个未“摘帽”县投放扶贫贷款165.95亿元,较去年同期多投放逾100亿元。
疫情发生之后,中国农业银行及时研究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全力帮助贫困地区克服疫情影响,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复工复产。截至8月末,该行在83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贷款比年初新增1510亿元,余额12425亿元;深度贫困县贷款比年初新增678亿元,余额4704亿元;精准扶贫贷款比年初新增655亿元,余额4570亿元,三项扶贫贷款增量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增速均明显高于全行平均水平。此外,不断强化未“摘帽”县金融扶贫工作,截至8月末,在未“摘帽”县贷款比年初新增162亿元,余额732亿元,增速28.3%,显著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
“绿色扶贫”是兴业银行推动金融扶贫的一个鲜明标签。该行加大重点区域布局,与贫困人口比重较大的七个省区签署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提供一揽子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持续加大对污染治理、矿山修复、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等脱贫带动效应较大领域的金融支持。此外,加大资源和政策倾斜力度,今年安排350亿元专项风险资产支持绿色项目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该行已累计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放绿色融资117亿元,融资余额53亿元。
产业“造血”: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有了贷款支持,贫困地区如何激发致富的内生动力,夯实脱贫根基?“金融+产业”的结合给出了答案。
在会上,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阐述了如何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兜牢农业发展的风险底线。
据介绍,兴业银行主动探索“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在产业优势突出、聚集度高的区域设立乳业、农业、林业等产业金融中心,开发出林权抵押贷、烟农贷、银纺贷等一批“接地气”的特色金融产品,精准服务当地特色产业,激活贫困地区的“自体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转变思维,创业致富。截至今年6月末,已累计投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5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4368亿元,同比增长12%。
有了产业,并不是万事无忧。农产品价格全球联动,供求变化、自然灾害冲击以及农业生产周期等因素都会导致价格大幅波动,而贫困地区农户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收入极易受到影响。为避免谷贱伤农,兴业银行还通过其集团旗下期货子公司开展“保险+期货”业务,目前已为湖北、吉林等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3618户农民、18个家庭农场或农业合作社投保1.5亿元产品价格险,险种覆盖鸡蛋、白糖、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
易地扶贫搬迁是“造血”的另一方式。为让新的一方水土养得起新的一方人,农发行同样瞄准了产业。“我们从今年起,五年内共安排1200亿元的专项贷款额度,分为两个部分,其中1000亿元用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200亿元贷款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设施的提升完善,包括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到2025年助力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实现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钱文挥介绍说。截至今年8月末,农发行累计审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贷款项目达325个,累计投放贷款超过450亿元,其中,今年累计投放27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430亿元。
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张青松介绍了来自农行的成功经验:优化产业项目扶贫贷款筛选,创新到户扶贫贷款模式,提升信贷政策精细化,推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截至今年6月末,农行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各项贷款不良率为0.8%,低于全行精准扶贫贷款不良率(1.4%),略低于全行贷款不良率。
科技赋能:打通金融扶贫“任督二脉”
手机键盘按一按,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借款还款。疫情防控期间,无接触贷款将线上业务获客准、放款快、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金融机构纷纷大力发展线上信贷业务,补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短板。
考虑到农户实际情况,农业银行及时采取简化农户信息建档操作、允许通过语音视频图片等形式抓取农户核心信息、信贷人员入村开辟安全隔离区域为农户办理业务等应急措施。截至8月末,全行建立农户信息档案878万户,农户贷款余额呈现上涨态势,惠农e贷余额3280亿元,比年初增长65.2%。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在贫困地区大力推广掌银、网银、微信银行等线上无接触服务渠道,加快推进贫困地区金穗惠农通工程互联网化升级,完善电子机具办卡办贷功能,努力将疫情对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例如,农行四川分行加快深度贫困地区柜面电子指纹签名功能推广,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体“签名难”问题。截至8月末,实现对凉山州、甘孜州和阿坝州126个营业网点全覆盖,支持柜面交易种类增加至42项。
金融科技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提升效率上,赋能和技术输出将协同行业合力,打通金融扶贫最难推动的“最后一公里”。
“智能化的红利不应仅仅属于城市,广大的农村和贫困地区更需要‘科技改变命运’。”据陶以平介绍,兴业银行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以银银平台、公益电商平台、智慧医疗平台三大开放平台聚焦贫困地区金融供给稀缺、农产品销路窄、就医难等顽疾,持续开放输出科技和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银银平台为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在内的中小银行提供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科技输出、资金运用、资产流转、融资授信、跨境金融等多领域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协助拓宽资金来源、丰富优质金融产品等,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到今年6月末,银银平台已为100多家农村金融机构授信超过2000亿元。此外,今年上半年,公益电商平台为265款扶贫产品扩大销路;智慧医疗平台服务县级医疗机构59家、乡镇医疗机构18家。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