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小银行数字化增长新曲线
摘要 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的银行在“非接触金融业务”方面发力探索。银行的数字化进化,开始展现力量。如何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解决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并借助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金融行业也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的银行在“非接触金融业务”方面发力探索。银行的数字化进化,开始展现力量。如何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解决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并借助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势将至: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移动化等多个发展阶段。头部银行已率先于数字化中获益,并开始向智能化发展,而中小银行正在掀起一股数字化浪潮。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一服催化剂,那些在数字化方面布局较早、投入较多、经验相对丰富的银行,有望趁势而上,实现数字化能力和业务经营能力的双向提升,而那些思维落后、行动迟缓的银行,将陷入更加黯淡的境地,这种分化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尤甚。
我国的中小银行(特指区域性银行,主要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处于从“银行2.0”驶向“银行3.0”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后,为满足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差异化服务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市场化的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增长、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满足居民多样化金融需求、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国金融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中小银行服务区域、支持地方发展的这一定位,使得城农商行在过去以线下深耕为主,忽视了线上应用和网点的智慧转型,风控方面仍然偏重抵押担保物,缺乏新型的风控措施和研发能力,在数字化能力上跟头部银行和部分发达地区的领先型城农商行拉开了差距,这次的疫情更是凸显了这种差距。
在未来,客户远程化、服务场景化、交易实时化、决策数据化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顺应客户需求变化,与时俱进进行数字化转型,是所有中小银行的不二选择。
三大挑战:数据、组织、技术成关键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现状来看,中小银行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决策转型仍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一:数据标准不统一。在上一次的信息化浪潮中,中小银行虽然也跟随着建设了不少系统,但大多是各造各的,数据存在于多个系统,没有形成银行统一的数据归集共享,导致信息孤岛严重;同时不同的业务系统数据没有打通,数据口径不一致;除此之外,市场上也有不少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各类数据、风控策略、模型等产品,但不同金融科技公司输出的产品在逻辑、标准上存在差异,难有统一标准。
挑战二:业务组织不契合。众多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从互联网风控产品的角度设计,与区域性银行的信贷产品、业务流程契合度较低。同时,虽然不少中小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认可金融科技的应用价值,有初步的金融科技规划,但在落地层面仍然缺乏实际的经验,随着业务变化的不断加速,组织架构跟不上变动,从而导致各项产品、业务流程、底层数据跟不上节奏。
挑战三:技术应用不深入。中小银行往往存在风控、科技人才不足且信息技术系统落后的情况,缺乏构建智能化决策体系规划,数据的应用仅限于报表/大屏展现,无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风控、营销等场景,对业务价值不大,也缺乏有效提升效率、易用的工具。
三驾马车:金融科技助力银行数字化
当前,金融与科技正在紧密融合发展: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来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行业痛点;新兴的金融科技行业强化技术优势,并寻求与传统金融的合作。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道路中,驾驶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决策这“三驾马车”尤为重要。
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提供更精确的客户画像,更可靠的信贷风险评估,云计算为银行提高效率,最大化利用资源提供了可靠基础,智能决策可以帮助银行将量化分析和经验相结合,更好地进行全方位决策。
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决策三者协同作用下,金融服务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一,以客户为中心。客户信息反馈和参与成本持续降低,信息不对称有效缓解,产品设计和服务注重客户真实需求及体验;第二,以长尾客户为重点。普惠金融低成本、平台化、简单化的运营模式适合满足长尾客群基础性的金融需求;第三,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不管是互联网涉足金融业务,还是传统金融实现“互联网+”,其履行金融职能的本质未变,风险管理仍是企业经营成败之本;第四,以技术为驱动手段。通过新技术的引入,在客户触达、精准营销、风险管理等多方面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面对新一轮的数字化转型,仅靠银行本身恐难完成。事实上,众多专业的金融科技公司已深度介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以金融科技深度赋能中小银行,帮助中小银行解决或加强客户洞察、数据分析与积累、IT建设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正是转型的突围之道。
赋能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公司有着不低的要求,需要金融科技公司从人员、技术、产品、服务等各方面都深度匹配银行的需求。人员层面需要有对中小银行的区域性业务足够熟悉的专家可以提供业务咨询诊断,提供整体的方案设计和规划,才能避免过去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的情况。技术和产品层面需要对平台建设和风控能力都有充分的实施经验,才能避免前期规划落不了地的情况。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提升中小区域性银行对新技术、新手段的掌握,通过咨询+平台+基础服务的模式,打通前中后台业务和数据链条,通过与专家联合工作,在实战中传授经验、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构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生态。
科技赋能:释放普惠金融新动能
随着我国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金融及资本市场都应当为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服务。今年以来,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全年不能低于40%。
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不例外,小微企业融资有其天然的劣势,一是融资额较小,融资周期较短,对银行来说潜在收益有限;二是由于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征信困难;三是小微企业本身抵抗风险能力弱,据不完全调查显示,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不到3年,这些因素导致大型银行对小微市场积极性不足,中小银行又没有高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要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集中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审批、风控流程,减少人力提高效率;二是如何实现小微企业在没有资产质押的条件下负债;三是如何建立起广泛的信用评级体系,为批量化授信提供依据。
解决上述问题,应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技术融入金融服务和管理流程,进一步巩固银行线上化经营模式,构建开放式服务平台,能大幅提升获客能力,优化风险水平,降低融资成本,通过线上的企业信用评估和实力评分能快速对目标企业进行综合评估信息、全面风险扫描和企业风险量化,并给出决策的辅助建议,协助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
对银行业来说,拥抱金融科技、转型数字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哪怕疫情过去,数字化浪潮也不会退却,只会愈加汹涌澎湃。
(作者系同盾科技副总裁、金融云事业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