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 这类保险走热

来源:经济观察网 2020-10-01 10:06:18

摘要
(原标题:疫情下这类保险走热)当和老公商量完重疾险保额并将其反馈给销售顾问,张静(化名)终于松了口气。耗时两年的保险购买之旅终于在十一国庆前告一段落,自己和家庭也将在核保缴费完成后成为了众多资深“保民”中的一员。对于马上年满30岁的张静来说,这不是她第一次接触保险,在此前,退货运费险、旅游意外险、补

(原标题:疫情下 这类保险走热)

当和老公商量完重疾险保额并将其反馈给销售顾问,张静(化名)终于松了口气。

耗时两年的保险购买之旅终于在十一国庆前告一段落,自己和家庭也将在核保缴费完成后成为了众多资深“保民”中的一员。

对于马上年满30岁的张静来说,这不是她第一次接触保险,在此前,退货运费险、旅游意外险、补充医疗险甚至是近几年流行的百万医疗险,张静都曾购买过,但是对于年保费过万的重疾险,她是第一次购买。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再次唤醒了大众风险保障意识,点燃了健康险和寿险需求,张静也在经过两年的挑选、比较后下了单。

疫情期间,物理隔离给不少行业按下了暂停键,传统寿险行业亦因为代理人无法线下展业而受到影响,但互联网保险是个例外,在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保费的逆市增长。

在特殊的年份里,因疫情蔓延形成对整个世界产业和经济的冲击,让资产保全和风险对冲逐步成为2020年资产配置的重中之重。该如何正确的进行保险配置,目前消费者购买保险又呈现哪些新的特点,本文将尝试进行探讨。

保费增长背后

1991年出生的张静最开始产生购买重疾险的想法源于一位在友邦保险做代理人同学的推荐。在同学的介绍下,张静认识到了风险保障的重要性,但却一直没有签单。早就习惯于网购的张静也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不少网红产品,想着“货比三家”后再做决定。

疫情之下,张静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保险配置的问题,加之同学有意邀请张静加入自己的事业,使得张静对保险的购买事宜更加上心,终于在老公30岁生日之前,张静为家人和自己选好了三款保险产品。

像张静一样,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疫情的催动下做出了保险配置决定。

据《后疫情时期中国保险需求的18大发现》报告发现,疫情期间,险企新增总投保用户、反映潜在保险需求的小程序访问量、年化健康保险保费不仅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同向波动,而且较2019年同期有质的飞跃。

上述报告指出,从地域上来看,在疫情期间,保险需求与转化率受经济发达程度与保险市场发达程度影响较大。在疫情的刺激下,人均GDP越高的地区保险需求增长及意识增长越剧烈。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的地区,在疫情期间,保费增长更显著。其中拥有“非典记忆”的北京和广东两地无论是从新增投保用户数的绝对值还是经过人口基数调整的新增投保用户数,均在此次疫情期间名列前二,领跑全国。

保费需求的增长,在保费增长方面有更为直接的体现。

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中国人保、众安在线等7家上市险企均已披露今年前8个月的保费数据,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99万亿元,同比增长5.95%。

对于传统保险业务来说,疫情带来了不少影响。由于客户年终奖金到位、业务团队走亲访友增加及销售奖金激励等多种因素,一季度尤其是春节期间一直是人身险最重要的展业季,正常情况下保费收入可以占到全年保费收入的40%。但疫情发生与开门红的时间段高度重叠,无论是银保还是个险,由于疫情期间的“隔离”几乎完全失去客户流量,错失一年中最重要的展业良机。

不过,较好的满足了消费者“非面对面”的保险服务需求的互联网保险则是另一番场景。中国保险行业数据显示,上半年,经营互联网人身险业务的59家公司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394.4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2%,36家公司规模保费实现不同程度正增长。

健康险新蓝海

在张静的保险清单中,最先配置的是意外险,其次是报销型医疗险,因为工作单位提供补充医疗,张静只给父母和公婆配置了医疗险。而最令其在选择上觉得困难的是重疾险,无论是保额的确定还是产品的选择,张静都和老公做了不少的讨论。最后,二人决定拿出总收入的6%作为保费来配置重疾险,但仅选择一款产品的话保额却不在预期之内,最后张静选择了两款产品,一款设计复杂包含轻症等多次赔付保至终身,另一款为定期寿险,仅包括重疾给付,但保额较高。

健康险不仅仅是张静的选择,更是大家在保险需求被刺激下的第一选择。健康保险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护理保险以及医疗意外保险等。

在第一季度的保费数据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08万亿元,同比下降0.6%;健康险业务一季度实现保费收入2640.76亿元,同比大增21.58%。互联网保险的数据则更为明显,在2020年互联网保险不同产品的收入中,人寿保险实现规模保费891.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9%;年金保险实现规模保费283.2亿元,同比增长58.6%;健康险实现规模保费185.1亿元,同比增长60.1%。

除了疫情催生需求外,2020年也是健康险发展的变革之年。2019年12月,银保监会联合13部委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商业健康保险到2025 年将超过2万亿元,未来6年保持19%年均增长率。2020年6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公布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修订版(公开征求意见稿)》、长期医疗险费率调整等监管细则也已于2019年底下发,健康险发展的监管红利正逐步释放。

而健康险新规也给健康险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2019年底出台的新《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中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在保险产品中约定对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进行费率调整,有保险从业人士认为,这一方面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政策支持,也在市场和政策双重推动下,推动长期健康保险产品的开发,促使健康险产品向多元化发展,从而解决短期医疗险产品同质化问题。此外,《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要求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衔接,规定保险公司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既可以纳入健康保险合同,打开了保险公司进行健康管理的大门。

而不断增长的需求下,健康险的广阔增长空间也是吸引财险、寿险公司争相布局的重要原因。据中信建投非银金融研报显示,尽管增长迅速(过去5年,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复合增速高达37%),但2018年我国健康险密度仅约为390元/人、深度约为0.6%,较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增长仍有千亿级的规模空间。

高净值人群的选择:终身寿险

或许忙于配置健康险的张静没有意识到,在2020年,另外一款产品在中高端市场走红--终身寿险。

作为金融产品的一种,保险产品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解决家庭生命周期中教育、养老、医疗的问题,还能降低经济周期给投资带来的波动影响、维持长期的稳定收益;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其安全保值的价值得到凸显。

宜信财富的资产配置策略指引报告提到:终身寿险由于其指向准确、成本低、杠杆高的诸多特点,会更广泛运用在高净值客户的财富传承的解决方案中;而年金险因其能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在疫情发生等危急情况时显得尤为珍贵,故年金险配置不仅能有效提升防御类资产的权重,且与终身寿险一起,为税务筹划、财富传承等提前做好全面规划。

报告还提到,伴随大数据、互联网发展,我国法制水平也在稳步提高,《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因涉及大量民事权利义务的调整和保护,资产保全和财富传承需求,有望在新的法律环境下进一步激发。

安国保险研究院报告显示,2019年,4.025%的年金险一直以安全稳健、复利增长、取现灵活等特征火遍大江南北。然而,去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对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签发的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将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由年复利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调整为年复利3.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其他险种的评估利率要求维持不变。”

伴随经济承压、资管新规的出台,在“打破刚兑”的主旋律下,银行理财产品直接或变相保本都将成为历史,“净值化”意味着波动的产生,不再具有“刚兑”义务。相对而言,年金类产品,尤其是非分红型产品能够实现长期稳健回报,锁定几十年甚至终身的收益不变。除了安全性与收益性,通过此次疫情,大众对健康和应急资金储备的诉求也被进一步放大。

年金险收益下滑的背景下,终身寿险特别是增额终身寿险以其稳健的复利储蓄方式成为保险公司和市场的“新宠”。安国保险研究院发现,2020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爱心人寿、信泰人寿、光大永明、百年人寿、华贵人寿、横琴人寿、弘康人寿、君康人寿、信美相互、光大永明、中英人寿等公司纷纷主推3.5%定价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

一位财富管理顾问表示,一方面,创富一代正在步入退休阶段,财富传承的刚性需求日渐凸显。针对高净值人士,尤其是企业主的传承规划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另一方面,在物权和继承制度明确的前提下,税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通过终身寿险实现财富传承,不仅可以免除部分税收,还能通过指定受益人的方式避免进行繁琐的遗产继承手续。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