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金融行业发展量质齐升
摘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回眸“十三五”,在监管部门引领下,我国金融业保持稳健发展、量质齐升,在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开放、服务民生等方面不断深入,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构建牢固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回眸“十三五”,在监管部门引领下,我国金融业保持稳健发展、量质齐升,在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开放、服务民生等方面不断深入,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构建牢固的风险防范安全网
不同于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更被称之为“现代金融体系规划”,明确提出中国将探索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实现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对所有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全覆盖,且防范处置突出风险点,包括有序处置债券违约风险及清理整顿影子银行等。
“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金融监管部门在推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同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十三五”期间,银保监会开展市场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市场乱象整治工作“回头看”;持续完善公司治理规制,不断强化公司治理意识,深入开展股权和关联交易乱象专项整治工作;开展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2019年10月到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对产品设计、销售、内部管理、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理赔、互联网保险等多个领域的51类问题开展排查整治。
目前金融防风险安全网持续加固。当前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窄,自2017年集中整治到目前,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0万亿元,从根本上维护了金融体系稳定;不良资产的认定和处置大幅度推进。前三个季度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1.73万亿元,同比多处置3414亿元。新提取贷款审计准备金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形势根本好转。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经由高峰时期的5000家压降到9月末的6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7个月下降;金融违法犯罪受到了严重打击。安邦、明天、华信等不法金融集团的资产清理,追赃挽损、风险干预工作扎实推进,恒丰银行、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风险机构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效;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得到了控制。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7个百分点,配合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近3年来银行保险机构累计增持地方债券11万亿元。
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精准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两新一重”项目建设。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银行业各项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同比多增3万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其中,制造业贷款增加1.8万亿元,增量较过去4年总和还多1092亿元。
作为股市、债市第二大机构投资者的保险资金,也通过投资股票、债券和发行保险资管产品等方式,发挥其固有的风险管理、资金配置等优势,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保险业支持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资金规模分别超过6000亿元和2500亿元。截至2019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8.5万亿元,是2012年6.9万亿元的2.68倍;保险资金运用收益共计8824亿元,是2012年2085亿元的4.2倍。
对中小微企业、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也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达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007万户,同比增长21.7%。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达3.5万亿元,占比68%;前7个月增加6272亿元,占比63%,有力推动了稳企业保就业。同时,外贸行业有贷户数、贷款余额分别较4月末增长76.5%、27.5%。
越来越多的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的背后,体现了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近年来,银保监会多次下发通知,出台法律法规,着力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引导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对外开放蹄疾步稳
彻底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企业征信评级、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准入限制,给予外资国民待遇……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期间,金融业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突破。2018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先后推出超50条开放措施,大幅扩大各类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不断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更加开放的金融体系加速成型。
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也推动着我国金融业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的改善,进一步改善金融发展质量和效率,从而提升金融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金融业也在加快“走出去”,形成了双向的开放格局。中国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更加融合,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民生保障见实效
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十三五”期间,金融业在加大民生基本保障的同时,不断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做好消费维权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到2019年,覆盖人数超过11.29亿,大病保险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基础上平均提升了10到15个百分点,得到有效缓解。健康险赔付从298亿元增长到2351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截至2019年底,已有67款税延型养老产品获批上市,保费收入约12.4亿元,累计参保人数4.7万人。与老百姓接触最广的保险产品之一的车险,也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发,通过对价格、保障、服务、机制等多方面改革,让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获得更高的保障和更优的服务”。
消费者保护的监管政策在“十三五”期间也不断升格。2020年,银保监会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董事会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最终责任,以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对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监管也毫不放松。数据显示,2019年,监管直接接收办理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投诉事项3.13万件,同比增长69%。围绕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重点领域,2019年度督促银行保险机构真金白银清退、赔付消费者40.92亿元,其中通过整治消保乱象清退、赔付23.97亿元,通过现场检查清退、赔付10.7亿元,通过投诉督查整治漠视群众利益清退、赔付6.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