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负责人8亿基金 高预期成现实回报一道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5-04 05:37:00

摘要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本报记者陈植上海报道近期证监会审核企业上市IPO频率“提速”,并没有让股权投资基金(PE)负责人陈刚(化名)感到兴奋。因为这是一把双刃剑。4月底,他刚完成一只8亿元规模的PE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近期证监会审核企业上市IPO频率“提速”,并没有让股权投资基金(PE)负责人陈刚(化名)感到兴奋。因为这是一把双刃剑。

  4月底,他刚完成一只8亿元规模的PE基金募资,其中60%募资额来自国内高净值人群。他坦言,整个募资过程并不轻松,毕竟不少高净值个人投资者要求年化投资回报率能超过25%,否则免谈。这令他不得不重新调整了投资策略。

  “但是,能否达到出资人所要求的年化25%收益预期,现在心里也没底,毕竟项目从投资到退出需要数年时间,变数不少。”他感慨, “一方面项目退出渠道增加,投后 管理压力减轻不少,但另一方面高净值投资人(LP)的收益预期也在水涨船高。”

  高预期成现实回报一道坎

  有关机构调研的数据显示,PE项目平均账面回报倍数已从2011年的120%,下滑到2016年的约25%;项目退出平均账面IRR(内部回报率)也从2011年的117%,降至2016年的约60%;与此对应的是,项目平均退出周期则从2011年的3.7年,延长到2016年的4.3年,进一步压低了项目年化回报率。

  多位PE业内人士坦言,当前PE基金的年化平均回报约在10%-15%之间,不少LP要求的25%年化收益预期的确偏高,只有极少数PE基金才能满足这个高收益预期。对多数PE基金而言,如何说服国内高净值人群接受相对合理的投资回报预期,正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一道坎。

  相比出资人(LP)对PE投资高回报抱有很高预期,基金管理人(GP)正在悄悄调低项目退出回报倍数。

  歌斐资产发布的《2016中国PE/VC行业白皮书》认为,2017年项目退出回报倍数超过9倍的基金管理人(GP)占比较去年大幅下跌约15个百分点;2017年项目退出回报倍数在6-9倍的GP占比则比去年增加约10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一是去年以来,中后期PRE-IPO项目估值大幅上涨,变相压低股权投资基金的回报率;二是在IPO退出渠道不够稳定的情况下,越来越多PE开始寻求项目并购退出,而回报预期通常比IPO退出低了不少。

  “其实,中国股权投资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投资回报未必是合理的。”歌斐资产私募股权投资合伙人王彪文分析,比如前些年IPO定价机制造成一、二级市场存在较大套利空间,令PE基金争相投资PRE-IPO项目运作企业上市,套取政策红利获得巨大价差收益,如今,随着IPO定价机制逐步完善,这些政策红利大幅缩水,考验基金管理人(GP)的专业投资眼光与项目运作能力时刻到了。

  他透露,即便PE投资存在流动性溢价空间(即通过长时间的持有项目,换取较高投资回报),纵观过去数十年全球股权投资发展历程,流行性溢价所对应的合理年化回报通常在5%-8%,远远低于国内高净值群体的年化回报预期要求。

  显然,现实与预期成了双方对接的一道难题。

  对接的几个方案

  在陈刚看来,一旦项目退出收益低于LP回报预期,基金管理人(GP)往往会面临问责窘境。

  此前他管理的两只PE基金曾出现单个项目退出回报倍数不到6倍的现象,为此不少LP纷纷电话询问,是不是GP没有准确把握项目IPO退出的时机,还是当时入股时定价过高。

  “事实上,项目退出回报倍数高低,不仅取决于项目本身业绩增长状况与资本市场追捧度,也取决于基金自身运作状况。”他解释说,由于基金即将到期,有时LP不得不将某些尚未上市的优质项目以较低价格转让,确保按时兑付投资资本净利润 ;另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是PE股票解禁期恰逢股市低迷时期,PE只能先考虑落袋为安,而不是赚取更高回报。

  但是,不是所有高净值人群都会接受这些解释。

  为此他一度修改PE基金的利润分配操作流程,比如原先出资人的本金利润是在基金到期后一次性兑付,为了让LP能早日看到项目高回报,他决定采取按项目退出进行分红,即只要有项目退出,基金就会将相应本金利润分配给投资者。

  “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用某些高收益项目安抚出资人的情绪,缓解LP的问责压力。”陈刚直言。

  不过,这未必是长久之计。

  今年起,他又发现了一个新办法,即对投资项目提供名股实债性质的过桥贷款,约定每年借款利率在12%-15%。尽管这份收益未必能达到出资人20%年化收益要求,但每年能拿到相应利息回报还是让不少出资人感到满意。其实,他刚募集的8亿元新PE基金里,20%资金计划用于这类明股实债的过桥贷款。

  在王彪文看来,要让出资人的PE投资预期回归理性,前提是基金内部必须合规操作,一方面对外披露所有项目退出的实际回报倍数,而不是专挑成功项目做“宣传”,夸大退出回报预期持续;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也需要改变募资方式,更多向LP展现自己的投资策略与项目运作能力,不是过度依赖所谓的PRE-IPO项目储备与高回报预期作为募资“噱头”。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