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来袭 私募发行热情持续走低
北京商报讯(记者 王晗)今年以来,关于私募监管的重磅文件接二连三袭来,对于违规私募的查处力度也持续加码,监管强压下,私募基金的发新热情持续走低。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显示,今年2月,私募机构证券类私募产品发行数量仅有754只,环比下滑28%,创年内发行新低,今年3月,证券类私募以1194只的发行数量达到最高峰后逐渐步入发行“慢车道”。今年下半年,证券类私募基金发行数量呈逐渐下滑趋势,7月新基金成立891只,较6月底减少9.5%,今年8月,新基金成立数量环比再降9.8%,发行数量为804只。
盈码基金研究员徐丽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私募证券类产品发行热情不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私募行业整体监管趋严,行业行政处罚范围和力度加大,加上自4月起,中国基金业协会全面启动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产品的专业化经营和分类管理,也导致部分产品分类清晰,证券类产品数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之前定增产品归类不明确,有的机构放证券类,有的机构放股权类,分类管理后统一归为股权类;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各大市场没有趋势性机会,例如债市整体震荡下行,股市结构分化,商品市场上半年宽幅震荡,整体赚钱效应不佳。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新发产品总数呈下降的总趋势下,行业内的“二八分化”现象也较为明显,今年以来大型私募的发行节奏还在保持,中小私募发行体量却缩减明显,其中,50亿元以上规模的大型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每家机构每月新发产品1只以上,而10亿元以下的小型私募平均4家每月新发产品1只,尽管最近一段时间很多银行放开和私募合作的门槛,但即便降低门槛,很多中小私募仍然无缘。由此也不难看出,更多的是市场资源越来越向品牌和实力倾斜。
对此,徐丽表示,想进入银行白名单,对于中小私募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银行等机构资金注重的是长期业绩及背后的投资逻辑、合法合规性以及团队管理水平等,具有明确的风险收益偏好及风格偏好。反而是那些大型私募,运作时间较长,运营和管理完善,品牌和实力较强,更容易受到银行青睐。对于小私募而言,进入银行白名单或许是扩充规模的最快途径,还可以通过券商、第三方等渠道扩充规模,但无论哪种渠道,核心还是需要逐渐完善公司运营和风控体系,向合规化方向发展,踏实聚焦业绩。
从近期私募机构调研动向来看,中小板持续受到追捧,“华东医药”更是成私募关注焦点,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私募机构调研热情继续回升,上周私募机构共调研上市公司92家,环比上升39.39%。其中参与个股“华东医药”调研的私募机构数量为42家,其中不乏朱雀投资、淡水泉投资、观富资产等知名私募。行业方面,电子、机械设备和化工行业仍是调研热门。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