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资本与私募对簿公堂 曾因风控不达标被罚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日,银河基金子公司银河资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资本”)与上海青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昀投资”)对簿公堂一事吸引了诸多目光,而起因则是二者共同冠名发起的一只资管产品成绩不理想。
据悉,二者的最大分歧是,这款名为银河青昀9号的资管产品在第一次触及清盘线时,青昀投资选择了追加资金令其净值恢复至1元可以继续运作,但直至该产品到期清算时,业绩始终未见改观,故而银河资本以此为借口,不退回追加资金,由此引发诉讼。
资管产品套利不成“蚀把米”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近日,一起民事诉讼案件把银河资本与青昀投资的矛盾公开化。事情的起因是,2016年5月23日,成立满一年的银河青昀9号资管产品迎来到期清算,作为银河资本和青昀资本共同冠名发起的第十只资管产品,其成绩单并不理想。
银河资本提供的资料表明,到期清算分配时,整体产品份额净值约为 0.983元,其中,A类份额净值为1.064 元,B类和C类份额净值均为 0.763元。对于B类、C类的亏损问题,银河证券认为,主要是杠杆的原因造成的,B类、C类承担了杠杆效应后的亏损。
虽然杠杆份额亏损严重,但在银河资本看来,整体上的运营情况似乎没那么糟糕。银河资本表示,在银河青昀9号从成立到清算期间,A股沪深300指数大幅下跌36.23%,而银河青昀9号到期清算时整体产品份额净值为0.983元,仅亏损1.7%,远低于同期大盘跌幅。
据悉,为了防范风险,在产品合同中还设置了0.97、0.95元两条预警线和0.93元的止损线。成立不久后,银河青昀9号就在2015年6月中旬遭遇股灾而触及预警线3 次,触及止损线1次。为了让该产品能够继续运作,青昀投资追加了1450万元。追加资金按其他收入纳入估值后提升了整体产品份额,从而达到了合同约定的1元,该产品继续投资运作,直至到期清算。
遗憾的是,直至到期清算,青昀投资追加的资金都未能拿回。银河资本给出的解释是,自追加恢复交易到产品到期清算,银河青昀9号份额净值自始至终从未到达1元以上,追加的增强资金未能满足产品合同约定的提取条款,所以追加的增强资金不再退回。因此,银河资本被青昀投资告上法庭。
但根据报道,人民法院已作出了民事裁定,认为此案件应当由投资顾问合同约定的伸裁机构管辖,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驳回青昀投资向银河资本追讨“追加资金”的起诉。但该裁定书目前处于上诉期,尚未生效。不过青昀投资则表示,公司目前未收到任何驳回的书面材料。
投资者质疑银河资本不作为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据业内人士透露,银河资本和青昀投资本来有着很美好的合作历史。青昀套利1号产品募集金额1.05亿元,投资者人数仅有4人,在它运作3个月之后净值表现优异,青昀套利1号产品在前一波牛市期间到期清算的时候,青昀投资间接获得了2000余万的收益。
随后,青昀投资与银河资本决定“合作”复制1号产品,连续发行了2-10号青昀套利产品,青昀套利系列产品管理规模迅速达到20.112亿元。2015年6月15日,青昀套利9号产品净值达到运作以来的最高点,基础份额单位净值1.1031元,基金总资产达到3.4亿元。当日B类单位净值达到1.3757元,即这部分投资者的浮盈超过了37%。
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乎各方的预料。进入2015年6月中旬,大盘和各类指数遭遇断崖式下跌。6月29日,青昀套利9号产品净值跌至0.9648元,首次跌破了0.97元的预警线,B份额的净值则从高点1.3757元跌到了0.8486元; 7月7日,青昀套利9号跌破了0.93元的止损线,报0.9254元。在此之后,母基金净值不断刷新新低,而B份额承担了杠杆效应放大后的进一步亏损。
然而,此时多数投资者并不知晓情况已恶化到如此地步。据投资者称,投资顾问在6月29日通过微信发布的产品B份额净值还在1.08元,实际净值已经低于1元;之前也有部分投资人注意到产品净值下跌幅度过大,和银河资本、青昀投资做过沟通,要求控制风险,得到了一些“净值低估、净值实际没有这么低、风险可控”的解释。
“个别投资人隐约感受到产品可能爆仓了,但是没有确认,因为投顾一直说估值有错误,有在途资产未计入、净值被低估之类。因此没有正式通知,无法确定是否爆仓。”投资者称,在产品遭受重大损失的时候,银河资本则完全袖手旁观。
但依据合同,银河资本青昀系列1-10个专户产品是由银河基金子公司银河资本发行的分级基金套利产品(其中一款为主动管理型平层产品)。投资顾问均由青昀资本担任,由它向银河资本提供操作建议。银河资本认为自己是名义管理人,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青昀资本是实际的管理人,所以并不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曾因风控不达标被证监会处罚
实际上,银河资本专户爆仓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年,基金子公司野蛮成长,通道业务更是风靡整个行业。一些基金子公司对投资策略了解有限,不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能力,甚至不具备相应的运作、清算能力,就仓促推出产品,把产品管理的投资运作、风险管理悉数交由投资顾问,投资人的委托资产任由投资顾问处置,管理漏洞频繁出现。最近两年随着大量产品的集中运作到期,违约和追责问题正在集中爆发。
去年底时,证监会曾对多家基金子公司进行过处罚,而银河资本也在其内,虽然当时并未对处罚原因作出具体说明,但事后真像还是大白于天下了。
21世纪经济报道称,据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银河基金子公司银河资本的违规原因,与部分私募外包型产品未通过相应风控程序有关。
“在检查中,发现银河资本的一些产品下设了子单元,并且是含结构化的,分优先级和劣后,优先拿固定收益,然后投资和操作则由劣后来执行。”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基金子公司人士透露,“这个是典型的利用交易系统功能来实现为劣后做配资。”
值得一提的是,交易子单元与配资活动中影响较深的伞形信托具有类似的结构。在该模式下,信托公司或基金子公司通过第三方系统将资管计划拆分成多个交易子单元、子账户,再将该类账户交于客户使用。
不过,银河资本所采取的该类业务或与市场中理解的配资活动并不完全一致,其面向对象更多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等机构客户。
但银河资本针对该类结构化产品,采取了“事后分析”的方式进行风险控制,而部分产品并未通过系统风控,仅为风控人员进行人工识别,这也成为其触碰违规红线的原因之一。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该类结构化产品涉嫌违约的另一个起因,则在于市场中出现了以结构化私募基金为形式的配资业务链条。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