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私募冠军的那些“魔咒”
中国证券报
上周,上半年私募基金业绩出炉,天成壹号以翻番的业绩成为股票策略私募半年度冠军。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业绩夺魁的确值得庆祝。但在私募基金行业,业绩冠军经常意味着业绩变脸,冠军魔咒不可不防。
翻看过去几年私募冠军的业绩轨迹可以发现,不但没有一只基金能够蝉联冠军,连将第二年业绩保持在前30%的私募都凤毛麟角。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2016年蓝海韬略旗下蓝海一号以180.92%的年度收益率夺得股票私募冠军,但该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为-20.26%。
2015年的私募冠军上海宝银创赢最具巴菲特潜力杠杆对冲基金1期,2016年的业绩也直线下滑到了负收益。2014年的冠军菩提成长2号基金,2015年的收益率只有24%。更早以前的私募冠军新价值、创势翔等,后来业绩也都遭遇滑铁卢。
实际上,不仅是私募,公募基金年度冠军也经常出现第二年业绩大变脸的情况。引发冠军魔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能够夺冠的基金管理人往往将某一种投资策略做到了极致,这种成功经验通常会激励其固化这种策略,形成路径依赖。而A股市场风格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业绩就会出现波动。
另一方面,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基金业绩通常会出现均值回归。基金的收益与风险往往是相称的,私募冠军的业绩远远超越行业平均水平,意味着其承担了远超平均水平的风险。就像钟摆一样,荡得越高,下落的速度越快。
另外,历史上获得冠军的私募基金规模一般较小,业绩一飞冲天后,基金管理人往往会借势扩大规模。这样不但会稀释业绩,管理人如果没有管理大资金的经验,规模扩大也会对投资行为形成不利影响,导致业绩下滑。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投资者来说,私募冠军的新闻价值高于投资价值。就像炒股忌讳盲目追高一样,选择私募也不应该迷信冠军效应。实际上,一只能常年保持在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基金,远优于一只业绩大起大落的冠军基金。这就需要投资者仔细分析基金管理人的投资风格和策略,观察其业绩是否具有持续性,能否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再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选择。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