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风险下的行业洗牌
最近,随着《暂行规定》的颁布,多地纷纷开展落实《暂行规定》的自查和整改,广东省证监局先行下发文件,北京也传出草拟相关文件的消息。上周,老张所在的陆家嘴地区也开始了专项整治摸底排查,老张正填写的《私募机构业务规范自查表》正是从通道机构处传来。据悉,9月全国范围内的大排查即将开始。
监管力度大而持续,老张心里也是惴惴然,他的公司在投顾业务方面并不合格。虽然通道机构目前还没有要求他整改,所填的自查表格里没有对投顾情况的摸底,但是他心里很清楚,根据《暂行规定》,不符合规定的老产品到期得清盘。“现在的市场新产品发行很困难,老产品的持续营销相对容易,如果不能尽快合规,到时候是死路一条。所以需要尽快找到人。”
最近,宁波的一家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私募基金公司高级合伙人高荣(化名),正准备将一些原本打算进行私募创业的年轻人招致麾下。他告知记者,这群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自于计算机和数学专业,在校期间有一些投资经验,大数据处理和量化投资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登记备案的规范,私募基金公司的成立门槛和日常维护成本提高,例如私募主体登记必须要有律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工商登记情况、专业化经营、运营基本设施和条件、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高管人员资质等都需被详细地尽职调查,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在风控、法务、会计等岗位上有专门的人员,而且还要有合规的运营场所等等。而且由于其中投资类企业的工商登记也于年初叫停,因此,这些年轻人想要成立一家私募几乎不可能。
“既然不方便成立公司,我们就想让他们给我们做投资顾问,但是按照暂行规定,他们又不符合3人3年投资管理经验,以及在协会登记满一年且是会员的要求,”高荣说,“所以,我们可能考虑把他们招聘过来。”
高荣认为,接下来将是私募行业洗牌的一年,行业的集中度将显著提高。对于合规而有实力的大型私募而言,相关的政策均是红利。如高荣这样的大型私募本来就有自主发行的实力,如今通道机构的大门又只向他们敞开,通道机构的资金也全向他们涌来。
根据格上理财研究员雷蕾的统计,目前私募基金公司扮演投顾身份、借助通道发行的私募产品里(仅统计还在运行中的产品),基金专户共1100只,通过基金子公司发行的产品达633只,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管计划451只,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管计划161只,仅有48.06%的投顾成立时间满3年且登记满1年。这意味着,有一半的私募基金公司将退出这一市场。
上海一家管理规模在150亿元以上的知名证券投资私募高级合伙人透露,目前,他们的新产品已经出现发行回暖现象。除了量化产品,权益类的主动管理型产品也正在发行。一旦牛市下半场开始,他们的增量资金将大快朵颐。
业内人士认为,在去通道、去杠杆的监管政策下,未来中小型私募的发展路径也清晰起来。银河期货机构部总经理郎羽认为,中小型私募开始进入转型淘汰的快车道,要么被大型私募收购,要么抱团取暖,走向合并。
“抱团取暖”的成本不低。如果是挂名,10万元也许差不多,但是如果是实质性合作,例如老张以合伙人方式邀请老A进来来,100万元的年薪和一定比例的股权都是有可能的代价。“毕竟原来都是公募的基金经理。”更何况,有3年资管经验的人才市场稀缺,必然身价不菲。
通道展开自我救赎
对于基金公司、券商和期货公司等通道而言,他们也在快速适应行业变化。记者从多家机构处获悉,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开始内部摸底排查,二是调整业务形态。
据悉,各家机构的业务整改动作幅度都非常大。郎羽透露,其公司目前已过内部会但还没有正式备案的产品,有的即使已经签了合同,也被叫停。而广东证监局辖区的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透露,《暂行规定》发布后,他们内部要求加快相关内控和风控制度的修改,所有未备案的产品推翻重来,并按照新规重新设计。例如降低杠杆比例,不再宣传保本保收益。“降杠杆和宣传合规,是整改工作的难点。”该人士介绍。
虽然从《暂行规定》和已经曝光的一些地方检查文件来看,监管层对于老产品将采用新老划断的方式,不要求立即清理,但是仍然有一些机构主动对老产品“动刀自救”。
某期货公司人士透露,公司已经决定将一些老产品打开,签订补充协议,劝退部分优先资金,或者要求私募追加劣后资金,以降低老产品的杠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保住一些老产品,毕竟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老产品的持续营销比新产品的募集更好做。而且,我们多年来一直是AA级别的期货公司,在老产品上严格要求,也是希望不影响公司的品牌,树立行业标杆。”
提升自主管理的能力是“去通道”大势下的“正道”。业内人士透露,券商资管已经基本上是主动管理型产品,此次《暂行规定》对券商的影响并不大。而基金子公司则在较早的整顿中大力要求行业开拓主动管理类业务。期货公司获得资管牌照时间并不长,在各类资管机构中对通道业务依赖性较强。郎羽透露,他们也将借此机会发展自主管理能力,目前银河期货正在扩充自己的交易团队,并考虑从一些私募机构挖来优质人才。
令机构措手不及的主要是中小私募的孵化业务。据悉,近两年来,随着私募的大发展,多家资管机构都打算培育和挑选优质的中小私募留在自己的平台上,孵化器的主要形态就是私募FOF。然而随着新规的执行,尤其是投顾上的严格要求,私募FOF业务可能会纷纷被叫停。
另一家期货公司人士透露,他们在其数百家投顾中精选了20-30家小私募,打算将20亿元自有资金以FOF的形式委托给这些小私募,但是目前已经叫停。“我们本打算自己做管理人,聘请小私募做投顾,”该人士介绍,“这样便于搜集产品数据,有助于我们优化孵化事业。如果直投给他们,不仅拿不到数据,也不好做风控。”
自查传递权威信号
业内人士认为,去杠杆、去通道、降风险的政策频出,虽然会引发行业巨变,但是从客户和资金的角度,确实亟需之举,也有助于加速行业向好发展。
“从长远来说,这些都是好事。”上述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做资管事业,就不应该利用政策套利来获得生存机会,而是要主动规划,增强主动管理的能力。”
郎羽认为,地方自查整改大幕开启,传递了监管层坚决捍卫《暂行规定》权威性的信号,体现了监管层去杠杆、降风险态度坚决。
而且,业内人士认为,通道业务不一定会因为规范化而萎缩。虽然投顾门槛的提高,意味着以后的优质投顾将进入供不应求的阶段,但上述基金子公司人士认为,短期通道业务虽然会有所下降,但如果市场回暖,投顾不会拒绝发行更多的产品,而且市场上需求优质投顾的资金并没有减少。因此,从长期来看,通道业务收入在规范化、规模化的趋势下不见得会减少。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正是降杠杆去通道的良机。深圳某券商营业部人士介绍,从今年初开始,结构化产品已经做得不多。一方面,资金没有需求;另一方面,受欢迎的量化私募并不希望发大型规模的产品。去年股灾之后,券商已经将通道业务收紧,例如国泰君安就已经将地方分公司代销私募产品的权利上收到总部。
“现在并不是趁机扩规模的时候。”高荣说,“相反,此时正是做自查整改的好时机。”他介绍,他们甚至不断拒绝资金,因为目前市场环境支持不了大资金,而大型私募追求的是绝对收益,现在要那么多资金并没有用。
不过,对于投顾业务,也有私募建议采取分级的方式来划分投顾展业范围。高荣认为,对于高评级的私募,可以允许其在投顾业务中对接银行理财资金,或者允许稍高的杠杆。郎羽认为,目前1万多家私募中,部分已经过了初创期的私募管理着5-20亿元以上的资金,他们可能因为没有较大的规模,因此不需要3人以上的投资管理团队,但是投资能力并非不行,建议给他们的投顾资格一个过渡期,以便于私募行业有序而充分地发展。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