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8:私募行业高歌“九首” 勤修内功

来源:来源:公私风云 2018-12-24 10:53:00

摘要
尽管面临“募资难”、“收益下滑”、“规模下降”等困境,但整体看,私募行业今年似乎更注重“修炼内功”。在严监管、外资私募加快布局等背景下,私募机构今年创下了不少“首次”,如出现首个命名规范、首只低费率外资产品、首纳全国经济普查等。细分来看,九大创举均使得私募行业向合规性、专业性方向发展。1、首个命名规

  尽管面临“募资难”、“收益下滑”、“规模下降”等困境,但整体看,私募行业今年似乎更注重“修炼内功”。在严监管、外资私募加快布局等背景下,私募机构今年创下了不少“首次”,如出现首个命名规范、首只低费率外资产品、首纳全国经济普查等。细分来看,九大创举均使得私募行业向合规性、专业性方向发展。

  1、首个命名规范出台

  今年以来,监管政策频出,一方面对私募行业发展中的乱象进行明令禁止,另一方面对申请、备案、变更登记等多个环节出台明细指令,引导私募行业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在深化建设信用体系方面,1月12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协会”)发布私募证券投资领域的信用信息报告规则,从合规度、稳定度、专业度、透明度四个维度建立了15项指标,给投资者提供作为决策分析的依据。

  在明确投资范围方面,2月23日,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重申“不得变相保底保收益”,且明确了私募基金的投资不应是借贷活动。

  在产品备案规范方面,11月20日,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命名指引》,明令禁止了虚假记载和误导性陈述,且在产品的类别、形式等方面给予了正确规范,如产品名称应当包含“私募”及“基金”字样,以避免与公募基金混淆等。

  在提高登记透明度方面,12月7日,协会发布了新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打击了股权代持、股权架构不稳定等登记中常见的不合规问题,提升私募行业自律管理效能。

  2、首现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

  协会新增了“资产配置”类私募基金管理人,使得我国私募基金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且更能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配置的需求。

  具体来看,8月29日,协会发布《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十五)》,从申请资产配置基金管理人的机构和所备案的产品两方面进行规定。其中,在产品方面,要求初始募集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封闭运作期不少于两年,且应采用基金中基金(FOF)的投资方式,将80%以上的资产投资于已备案的私募、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

  3、首现巨无霸明星私募FOF

  市场上有说法称,协会增设资产配置基金管理人,意味着将存在已久的私募FOF产品纳入监管范围,使其更加规范化。根据协会信息,2014年便有13只私募FOF备案成功,但今年券商联合明星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发行模式,使得明星私募FOF红极一时。

  今年3月,券商龙头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推出了一款FOF产品,由私募龙头千合资本淡水泉投资景林资产等共6家私募,担任基金管理人,因而该产品“自带流量”,最终募集规模超过70亿元,吸金能力可见一斑。

  随后,招商证券(行情600999,诊股)、国信证券(行情002736,诊股)、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等券商相继推出类似产品,以期复制辉煌。然而明星私募FOF成立的半年多来,业绩表现难言亮眼。或受此影响,下半年以来,明星私募FOF热度渐褪。

  4、首现银行系私募,四大行均已入局

  为了推动市场化债转股扩量提质,四大行均已进军私募。8月3日,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旗下的债转股实施机构“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备案为股权类私募基金管理人。紧接着,8月27日,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旗下债转股实施机构成立的子公司农银资本,登记为股权类私募基金管理人。随后,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分别于9月29日和11月28日拿下私募牌照。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6日,农银资本成立了首只银行系私募基金。而截至12月20日,已有4只银行系私募基金备案成功。其中,农银和工银旗下的私募机构均已备案两只产品。

  5、首只外资私募产品打起低费率战

  今年外资私募动作频频。一方面,有6家证券类外资私募于今年备案成功,至此,证券类外资私募机构的总量已达16家;另一方面,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备案的外资私募,均开始发力产品。年内外资私募共备案20只产品,而去年仅6只。其中,今年6月底备案的元胜投资,已备案4只产品,为备案产品数量最多的外资私募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最大的资管公司贝莱德在华发行的首只产品引起热议。资料显示,该产品的管理费率为0.75%,业绩报酬计提比例为10%,仅为一般国内私募产品相关费率的一半左右。但有私募表示,不惧外资私募打“价格战”,原因有二:一是未来私募行业总体费率下降是大趋势;二是对投资者来说,盈利能力才是关键。

  6、首家赴港上市私募诞生

  国外私募在“走进来”,本土私募也在“走出去”。今年以来,中国私募赴港、赴美上市意愿增强。在赴港上市方面,11月13日,专注于不动产投资基金管理的其他类私募瑞威资本,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成为第一家海外上市的中国私募。此外,今年以来,已有不下10家私募机构表态有赴港上市计划,包括在新三板被强制摘牌的中科招商、专注二级市场的东方港湾等。

  而在赴美上市方面,私募基金管理人基岩资本于今年6月,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目前,上市程序还在进行中。

  7、私募基金首现电子签约形式

  私募基金有望从纸质签约进入电子签约时代。8月16日,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发布消息称,该公司推出了私募基金电子签约系统,并于上线当日完成了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电子合同的签署,且已成功备案。随后,12月12日,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也推出了基金合同电子签署服务。

  资料显示,电子签约形式优势有二:一是有助于解决纸质合同的痛点问题,即防止“阴阳合同”、“萝卜章”等乱象;二是有利于提高合同签约效率,节约时间、空间和成本。但也有观点认为,纸质签约不会被取代,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面签署或比线上签署更有利于沟通。

  8、首纳全国经济普查体系

  今年中国私募的地位在提高。5月20日,协会会长洪磊在第四届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会上表示,私募基金已经成为公募基金、保险资金之后的第三大机构投资者。

  央行的发文也证明了这一点。7月20日,央行发出《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同时下发给银行、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和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私募的地位得到认可,正式被纳入与银行、证券、保险同类的金融机构。

  而正式被认可则在年底。12月17日,协会发布通知称,私募基金行业将首次被纳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对于其意义,协会明确表示:“体现了国家对私募基金行业的重视。”

  9、总规模首破12万亿元

  虽然今年市场行情低迷,但是私募行业总规模呈整体上升趋势。协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底,私募基金总规模达到12.01万亿元,进入12万亿时代。虽在10月底出现了2015年1月以来的首次单月规模下滑,环比下降约313亿元,但总规模超过12万亿元或已成定局。

回顾2018:私募行业高歌“九首” 勤修内功

  向合规、专业方向发展

  多数私募认为,强监管是一种趋势,将促进私募行业向合规性、专业性方向发展。星石投资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回顾私募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运作的发展历程,每次自律性的规范、立法层的约束、行业性的监管等,从来都不是遏制私募的活力,反而是在制度夯实发展基础后,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合规是私募经营的底线,是生存的前提,也是做大做强的基石。

  对于外资“入局”,本土私募也持乐观态度,认为将形成“鲶鱼效应”,倒逼内资机构修炼内功。“外资存在其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对混业经营同样有更丰富的经验,值得内资机构学习借鉴。尤其国际巨头具备品牌优势,在募集资金、引导市场风格方面竞争力也相对更强一些,但外资入场也要因地制宜,要撼动内资龙头的地位并不容易,深耕多年的内资机构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学习,实际上是相互的。”星石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

  总之,今年私募行业在寒冬中艰难前行,但从长远来看,严寒浇灭了私募行业此前疯狂扩张的势头,阵痛之下使得私募行业思考该如何健康、长远地发展,而无论是监管的自律规范、外资的搅局,还是着重提升自身的能力、实力,均使得私募行业以合规、专业、健康的发展方式迎接2019年。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