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300亿资金的邓锋是这样看医药投资的

来源:来源:CHI50 2018-01-05 09:51:00

摘要
投资是一件很综合的事情,判断只是影响投资决定的一个方面,甚至是很小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决策组合需要完成。几乎所有接触过邓锋的人都会这样评价他:绅士。也正如此,他带领下的北极光创投(以下简称“北极光”)有着异于其他投资机构的沉稳和克制,在如今刀光剑影的投资江湖中颇为显眼。邓锋把北极光看作是自己的“第二

  投资是一件很综合的事情,判断只是影响投资决定的一个方面,甚至是很小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决策组合需要完成。

  几乎所有接触过邓锋的人都会这样评价他:绅士。也正如此,他带领下的北极光创投(以下简称“北极光”)有着异于其他投资机构的沉稳和克制,在如今刀光剑影的投资江湖中颇为显眼。

  邓锋把北极光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次创业”。2005年回国之前,他已经是硅谷“最成功的5位华人企业家之一”,和两位好友一手创立起来的科技公司NetScreen,成立三年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又被Juniper Networks收购,在美国创造了42亿美元的并购神话。

  带着资金回国的邓锋,开始了在风险投资领域的又一次创业。截至目前,北极光管理资产总额超过300亿元,管理着5支美元基金和5支人民币基金,已在中国投资了超过200家技术鲜明或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

  成就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家,培育世界级的中国企业,成为中国一流的VC,这是邓锋从一开始就为北极光定下的目标。而长期专注于投资早期、科技创新型优秀企业,强调“团队、市场、创新”,则是成立12年的北极光始终坚持的投资战略。?

  1

  战略积极,战术稳健

  如果说2005年技术公司的创业热,让邓锋看到了投资的热度,那么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他直言其实相对而言算不上特别活跃。但也正因为此,反而为聚焦早期投资的北极光,提供了更多机会。

  “我们投资不仅要看热度,还要看大方向和团队DNA,这个方向来自于行业发展趋势和现实之间的对比差。”邓锋告诉E药经理人。

  过去15年里,中国GDP总量从世界第六升至世界第二,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不到8000元跃升至近2.4万元,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根据数据统计,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64.6%,创下历史新高,接近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2030年要达到16万亿元。2016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已经达到4.6万亿元,但仅占国民经济的4%~5%,相当于日本的二分之一、美国的四分之一。

  显然,这是一个尚未成熟和完善的市场,但随着消费升级,大众对于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视也在随之加大,这就是邓锋认为的大方向。

  尽管认准大方向,但北极光却并未着急跳入这片万亿规模的蓝海。不跟风,这是北极光沉稳的表现,而不跟风在邓锋眼里就是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在他看来,不能仅仅依靠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就进入一个全新领域,自己和北极光都需要花时间来积累能力和资源,包括建立团队和稳健的策略。

  因此,直到2009年北极光才真正投资了第一个医疗健康项目―中信医药。两年后,中信医药被上海医药(行情601607,诊股)收购,北极光实现了将近4倍的回报退出。谈及为何选择医药流通企业作为进入医疗健康领域的敲门砖,邓锋表示这是北极光的战略之一,从产业链下游入手对行业进行探索。此外,当进入新领域,不做领投也是北极光的战略选择。“先跟着大家一起玩,然后学习。”

  战略激进,战术稳健,邓锋认为,一旦看准大方向,要坚定勇敢地往前走。同时,每开始涉足一个新行业的时候,要一步步推进。如果是大趋势所在,那么没有必要在起始的时候用激进的方式来进入。

  纵观北极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布局来看,也是按照一步一个脚印在稳步拓展。2011年,北极光成立专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团队,从医疗器械开始,逐渐加入医疗服务,2013年开始布局高通量测序(NGS)行业,而后在2015年进入创新药投资。

  目前,北极光在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涵盖了医疗器械、体外诊断、NGS、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和E-Health六大领域,最早涉足的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的企业已经陆续在进行IPO或并购退出。

  “过去十年,中国的风投大都集中在IT领域投资,所以未来十年整个行业的回报率可能要低于过去十年,因为太热了。”在邓锋看来,投资过热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企业估值偏高。而对于风投来说,如果在一个高估值点进入,但退出时估值若没有变化,回报率必然会低。再回到医疗健康投资,邓锋坦言,目前这里的投资热度已经出现,如果现在才开始准备进入,其实已经晚了。

  2

  没掉下去的坑

  在此次采访前,E药经理人始终有一个疑问,拥有强大IT背景和丰富经验的邓锋,为何从未出手过互联网医疗项目?

  “因为有IT基因,所以我们在看互联网医疗项目的时候,反而并没有那么兴奋。”邓锋直言,从数据上看,包括用户成长率和黏性在内的互联网医疗数据与IT行业相比,仍有较大数量级的差别。再加上医疗行业高度监管,行业门槛高等特征,使得匆忙进入的众多创业者没有认清行业供需不平衡的本质,对于互联网能在其中解决的问题盲目乐观,而且变现模式很难成形。

  邓锋笑称,自己也会担心没搭上这趟车。但是每次看了项目之后,在准备下手的最后时刻总是感觉不对,才没有掉进这个大坑。但他也表示,自己反而可能在大家都对互联网医疗的热情冷静下来之后再出手,这也是不跟热点的基本战略。

  在北极光的医疗健康布局中,E-Health是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等。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医疗项目以医患关系角度切入,邓锋却并不这么认同,他看重的是能否通过互联网医院或是医生集团来更多地提升医生效率。另外一个切入点,则来自向药企和保险公司提供大数据的业务。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医疗热,也涌现出了众多创业者。而不光是互联网医疗,对于所有医疗健康领域早期投资来说,创业者是做投资判断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邓锋首先要看的是创业者的经历,比经历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而比个人能力更重要的则是创业者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要有一个超越财务回报的理想,有随着企业增大而不断增长的责任感和胸怀。”邓锋如是说,投资早期公司,有时候要看创始人的长板有多长,并不是看短板有多短,水桶理论则是中后期投资更为看重的。对于医药行业里想要创业的年轻人,邓锋认为他们可以先到现有的创业公司里进行积累,不一定一开始就做CEO,就像现在互联网的创业者很多出自BAT,在经验、资源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独立创业。

  3

  投资不止等于判断

  “投资是一件很综合的事情,判断只是影响投资决定的一个方面,甚至是很小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决策组合需要完成。”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选对方向,这样才能找到包括经验、价值观和学习能力等在内的正确团队,同时要配以相契合的基金战略,这其中案源对于早期投资来说最为重要,甚至比判断更重要。其次,除了要有扎根下去的团队,还要有行业资源的积累,例如专家网络等,而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投资机构能否最终“抢”下心仪标的。

  在邓锋看来,相比互联网行业,医疗健康更有规律可循,因为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快,因此在需要进行判断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积累的专家网络进行咨询。“投资做得好的不见得自己就一定是行业专家。”

  医药行业鲜少草根创业者,是邓锋认为另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现象。TMT特别是to C互联网行业出现的项目大多都是颠覆过去,带有更强的赌性,包括创始人和投资人很多都是年轻人。但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而也让投资变得有门槛。

  科技和早期是北极光投资战略的两大关键词,这也是北极光对整体投资布局遵循的主线。在北极光的所有投资案例中,70%为A轮项目,20%为B轮及以后项目,以及10%的种子期项目。

  北极光整体的投资思路很明确,在早期低价的时候进入,拿到比较高的股权比例。如果项目一旦成功,收益也会比较可观。因此,确定大方向,不一定要等到风险小的时候才出手,相反恰恰可以在风险大的时候进入,不能怕失败。

  “我不会因为别人投哪儿就紧跟着去哪儿,北极光绝对不会这么干。相反,我会希望我们对行业的判断比行业的发展略微提前些,在大量资本涌入之前进入,尽管风险更大,但看准了回报率也会更高。比如NGS行业,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非常确认地看到了它未来的机会,先是投资了华大基因(行情300676,诊股),之后又更加主动地进行了早期布局,先后投资了安诺优达、燃石医学和基准医疗,在大量资本疯狂涌入NGS行业的2015年之后,我们反而有了很强的主动权,得以按兵不动,现在这几家公司都有非常好的增长和后续融资,账面回报是北极光医疗投资细分行业中的最好的。”邓锋表示,截至目前,北极光投资的所有医疗健康项目超过30个,不仅没有一家“死掉”,而且近三分之二的项目都以更高估值拿到了后续融资。

  而对于目前火热的创新药投资,邓锋认为一定要投。如果说五年前,中国的创新药行业还不是很成熟的话,近年来行业有了明显发展,政府监管部门也对中国创新药的发展表示了空前的支持和作为,大量华人科学家的回国潮以及行业里越来越多的资本的进入,让邓锋看好未来中国创新药可能出现的突破。虽然很多项目的估值不低,但是创新药行业是各个细分行业中最有可能产生超高回报的。而高回报和高风险往往并存,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目贵与不贵是相对的。其次,创新药投资里仍有较多的信息不对称,要有自己的渠道找到相对来说便宜的项目。投资也靠积累,包括人品和资源的积累,不光是对一个行业的判断,还要靠人,这样案源也会越来越好,这一点上邓锋对自己团队的项目源管理也有很强的信心。但同时,创新药投资的泡沫说也是愈发激烈。

  “风投从来不是所有人都能赚到钱的行业,在中国可能只有排在前10%的投资机构能够赚钱。”邓锋直言,泡沫会驱动投资人更关注早期投资和冒更大的风险,因此泡沫对于我们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对企业家也不是,但对整个行业不见得是好事。最优秀的资金都是相对的,只要在中国最优秀的1%里,就一定能赚钱,毫无疑问这行业就是如此。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