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到业务 券商资管全面发力主动管理
摘要 券商资管子公司进行了调整:一是进一步开拓主动管理型业务,完善权益类、固收类和量化投资等产品线布局;二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等方面发力。中国基金报记者章子林今年以来,如果说要用什么词来概括券商资管行业的话,“主动管理”绝对是曝光量最大的词汇,不可否认,“向主动管理转型”已经成为券商资管业务的主旋律和风向标
券商资管子公司进行了调整:一是进一步开拓主动管理型业务,完善权益类、固收类和量化投资等产品线布局;二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等方面发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 章子林
今年以来,如果说要用什么词来概括券商资管行业的话,“主动管理”绝对是曝光量最大的词汇,不可否认,“向主动管理转型”已经成为券商资管业务的主旋律和风向标,而从已经披露完毕的券商半年报来看,回归主动管理已经不仅仅是各大资管子公司的共识,更多地已经落在了行动上。
适应变化 转型不易
对大多数券商资管子公司来说,今年注定是适应变化的一年。自2016年下半年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新八条底线),要求加强对机构资管业务的监管与治理,并提出资管业要“回归本源”。自此以后,各家券商资管子公司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根据监管要求,券商资管公司在估值方法、结构化资管产品发行以及分期发行等方面需要作出调整。对于习惯运用摊余成本法的机构来说,改变估值方法是很头痛的一件事。
“使用摊余成本法的固收产品无法通过备案,这等于逼着我们去转型。”一家资管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有段时间,因为监管查固收产品比较严,所以备案进度稍慢,现在虽然有所恢复,但整体而言备案还是维持在高压态势。
备案进度直接影响了产品发行的节奏,从今年发行情况来看,各家发行频率均有所放缓。“目前券商资管产品发行受限较多”,上述券商资管人士告诉记者,除了银行资金问题,券商资管从固定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方向的转型也并没有那么顺利。
回归主动管理落到实处
转型虽然不易,但好在已经有一些成绩可以慰藉。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日前披露的数据,券商资管总规模已从一季度的18.77万亿下降到二季度的18.1万亿,减少了约6700亿。而这背后是通道业务规模发生实质性缩水,也就是说,向主动管理转型已落到实处。
从券商半年报披露情况来看,上半年,在“去通道、降杠杆、防风险”的市场背景下,尽管券商资管子公司发力主动管理的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
国泰君安半年报指出,报告期内,国泰君安资管以客户需求驱动转型升级,完善全产品线、全生命周期和全价值链业务体系,推动业务均衡发展,提升资产定价和产品创设等能力。东吴证券(601555,股吧)半年报称,东吴资管上半年实现了从通道业务居多到全力发展主动管理产品,从结构化模式居多到管理型产品为主的发展模式调整。光证资管今年以来则主动调整架构,加强自身投研能力建设,并探索定制化、综合化金融服务。而主动管理规模占比超96%的东证资管也在确定权益投资领域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强建设固定收益领域和量化投资领域。
总结来看,券商资管子公司主要进行了几个调整:一是进一步开拓主动管理型业务,完善权益类、固收类和量化投资等产品线布局;二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等方面发力。
不过,就上述两种方式来说,布局完善产品线是券商资管公司调整业务结构的必由之路,也是考验其主动管理产品的投研与设计能力的重要指标。
沪上一家券商资管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其所在的公司今年以来在产品设计上比较多元,不仅和银行合作设立债券型跟投产品,同时还发行平层模式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我们准备发净值型小集合产品,目前正在跟渠道沟通。”华南一家券商资管的工作人员也对记者表示。
主动管理规模的增减变化可以说是产品模式调整成效好坏最鲜活的例证。今年上半年,多家公司的主动管理规模均较年初有所增长。截至6月30日,国泰君安资管主动管理资产规模 3272.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光证资管主动管理规模1251亿元,较年初增长9.54%,东吴资管主动管理规模379.95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