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告别野蛮生长,迷茫中被迫另谋生路
摘要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几年,大多数基金子公司都会处于艰难的转型期,不排除部分基金子公司无法继续经营的可能。4月7日,证券业协会发布了首批通过整改的券商基金子公司名单。国信证券、平安证券等54家券商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及9家券商的另类投资子公司成为“券商系”基金子公司中第一批得到监管层认可的“乖学生”。业内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几年,大多数基金子公司都会处于艰难的转型期,不排除部分基金子公司无法继续经营的可能。
4月7日,证券业协会发布了首批通过整改的券商基金子公司名单。国信证券、平安证券等54家券商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及9家券商的另类投资子公司成为“券商系”基金子公司中第一批得到监管层认可的“乖学生”。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因监管宽松而得以野蛮生长的基金子公司来说,去年12月“史上最严”子公司监管新规的落地无疑意味着凛冬将至。
几个月以来,基金子公司面临着业务规模缩水、产品备案数量下滑、人才流失的窘境,不得不从合规、业务等多方面做出调整,以谋求生路。
政策落闸
2016年
12月2日
证监会正式发布《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以完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的监管。
2016年
12月30日
证券业协会也发布《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子公司管理规范》及《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管理规范》,分别从设立要求、业务规则、负面清单、内部控制等方面对私募子公司和另类子公司经营进行约束。
市场人士解读称,新规的监管精神以净资本管理约束为核心,让从前拥有“万能牌照”的基金子公司不再“万能”。实际上,“万能牌照”正是基金子公司一度火热的主因。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首批基金子公司获批于2012年11月,凭借投资范围的拓宽,公募基金公司借此进入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债权、另类投资等市场,基金子公司迅速发展。
在信托、券商资管等机构均面临相关政策限制的情况下,由于基金子公司业务监管相对宽松、规则灵活,且无净资本的约束,“几乎什么都能做”,不少项目选择基金子公司作为通道。
作为“全市场业务最灵活的机构”,子公司迅速成为融资方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新宠,资管规模突飞猛进。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突破了16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增长2.1万亿元。相比2014年底的3.74万亿元,两年内增长了4倍以上 。
不过,自新规发布以来,这一狂奔态势已成为历史。截至去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为168861.61亿元,较去年三季度末下滑了5063.13亿元。同时,基金子公司总规模在去年四季度下滑了6462.42亿元,是季度数据披露以来首次出现下滑。
告别野蛮
沪上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从过去几年的状况来看,不少基金子公司没有核心的业务模式,或成为银行表内业务的转移通道,或沦为信托风险的接盘者,“这并不是管理层允许基金公司设立投资子公司的初衷”。
而且,基金子公司以非标业务为主,加之子公司成立时间短,缺乏充足的人才储备和管理能力,在经济下行、金融风险不断暴露的当下,很容易成为风险高发区。“今年2月判决的万家共赢近10亿资金挪用案就是很典型的基金子公司风险事件”。
这起案件中,为了填补资金窟窿,当事人伪造银行过桥贷款,骗取了万家基金子公司万家共赢旗下一只产品募集的9.5亿元资金。此案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证监会对暴露风险的基金子公司作了严厉处罚,同时开始纠正过去重规模轻风险的政策取向。
2016年7月,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公开表示,“一个基金子公司1亿元左右的净资本,而资产规模已经达到8000多亿元。如果子公司出问题,会引发基金公司风险,最后受损失的就是基金持有人。通道业务早晚是要消亡的,不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重点。”随后,证监会开始酝酿管束基金子公司,建立净资本约束机制。
监管层要求
基金子公司在今年3月底前进行自查整改,内容主要包括高管架构是否有兼任的情况、是否符合净资本约束条例、对旗下占用资本金较大的业务进行清理以及给出转型后的业务方案等。
今年2月,由央行牵头、一行三会共同制定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更是直指统一监管、严禁监管套利和层层嵌套,为基金子公司赖以生存的通道业务落下闸门。
显然,基金子公司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返。
转型艰难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几年,大多数基金子公司都会处于艰难的转型期,不排除部分基金子公司无法继续经营的可能。
转型压力首先来自资本金。华泰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沈娟表示,按照新规的要求,对于一些规模急速扩张的基金子公司来说,净资产扣减掉相关调整后得到的净资本很小,甚至还出现了净资本为负的情况。
而且,自去年新规落地之后,一些子公司暂停新增通道业务。受此影响,已经有机构开始变相撤资,让子公司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之中。
在转型方向上,不少基金子公司都将资产证券化(ABS)业务作为重头戏。不过,受人员配置、业务经验、项目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发展进程并不理想。“原先的布局大多都是在通道业务上,真正有ABS人才的子公司并不多”。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4月10日公布的资产证券化备案数据,今年一季度,已备案证券资产化基金管理人前20名中,仅有嘉实资本、上海富诚海富通、华夏资本、万家共赢、长城嘉信等五家基金子公司位列其中,较去年底减少一席。
从规模来看,这五家子公司ABS业务规模占前二十强公司业务规模的17.23%,而去年12月底这一比例为22.46%,下滑5%。
还有不少子公司在尝试FOF和新三板业务,但作为这些业务市场上的后来者,能否以某种方式解决行业痛点,以实现弯道超车,尚属未知。业内人士称,“现在行业其实比较迷茫,新业务是以探索的态度在做。”
“子公司目前面临的痛苦正是在为此前的野蛮生长买单。“很多通道业务实际是监管套利,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而且这类业务要求子公司承担与通道费不成比例的风险,业务模式十分脆弱。”也有业内人士认为。
“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监管趋紧实际上是正本清源。”该业内人士表示,子公司应回归主动管理,这才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