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资金争夺战:公募退潮 私募跑马圈地
摘要 公募接管委外资金再上枷锁。在3月17日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下发《机构监管情况通报》后,针对具体业务操作细节问题,监管层又出台了新的口头指导意见。按照监管新规要求,以《机构监管通报》下发时间3月17日为界限。3月17日之前成立的产品,为老产品;3月17日之后开始募集的产品,为新产品;3月17日正在
公募接管委外资金再上枷锁。
在3月17日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下发《机构监管情况通报》后,针对具体业务操作细节问题,监管层又出台了新的口头指导意见。
按照监管新规要求,以《机构监管通报》下发时间3月17日为界限。3月17日之前成立的产品,为老产品;3月17日之后开始募集的产品,为新产品;3月17日正在募集期的产品,目前政策尚不完全明朗,后续产品的成立备案时,可能需要提交投资者结构说明和承诺函等材料。老基金产品单一持有人持有份额占比已达50%以上的,管理人后续不再接受该持有人申购,未达50%的,公司要采取风控措施确保单一持有不超50%;新基金产品要持续确保单一客户持有低于50%。机构定制基金,拟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者超过50%,但是需要予以披露标识,并且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
如今公募基金在委外资金上受限,却给私募带来机会。
“其实私募一直在努力对接委外基金,其中也不乏一些委外业务做得很好的私募机构。只是去年公募做委外特别多,做得也不错,大家焦点就放在公募身上。”上海某私募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公募监管趋严,对私募确实是个突围的好机会。”
银行委外思路渐变
商业银行手握大量低成本的资金,目标是实现覆盖资金成本条件下的稳健高收益,一般都是债券配置策略。
但是经历了2016年12月的债灾,2015年底特别是2016年初以来的委外投顾业务的组合收益率出现较大的负向偏离,即以成本法估值的静态收益尚能满足收益率要求,而以市价估值的动态收益率则难以实现,特别是以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支撑的同业委外业务如果2017年到期赎回则可能面临亏损兑现,如果继续持有,则可能仍然无法覆盖资金成本。
而如今监管层对公募基金接管委外资金理财这端管理更加严格,也要求更加透明,也进一步倒逼银行对委外基金理财思路进行思考。
“早两年,我们在对接银行委外资金这块,对方上来就两句话,第一我们只投债券;第二保本收益是多少?”前述上海某私募机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直言,“近期对接银行委外资金,特别是一些城商行,他们已经渐渐的能接受多类资产配置策略,对产品业绩回撤容忍度也有所提高。”
“华夏银行(600015,股吧)的"委外",还是在自己的投资研究基础上,利用外部机构优势进行的主动投资管理。主动管理是资管的核心,我们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执行过程中的约束条件是什么,我们的投资策略出来后,会在数据平台上测算,与未来预期做拟合,前述动作都完成之后再"委外"。”华夏银行资管部总经理李岷近期表示,“今年针对权益类的“委外”会加大,择时进行交易。”
与华夏银行委外思路相似的不少,今年很多城商行开始加大对权益类资产的投入。
“只是以固收为基础的投资对银行来说已经满足不了它所有的需求了,在固收的基础上,它肯定是要更多的投权益市场。固收加市场加上权益的市场,这个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蓝石资产总裁朵元称。
国泰君安邱冠华研究团队分析称,理财和委外业务增速回落,管理难度加大,考验委外管理人的主动管理水平。“首先,市场利率上行,银行通过委外加杠杆的必要性下降。其次,央行通过主动拆杠杆,瓦解了委外杠杆投资的低利率环境前提,管理难度加大,考验管理水平,委外业务的市场份额将会向优质管理人集中。”邱冠华称,“业务模式将更加偏重主动管理,投资范围则更加多元,权益类的比例有望提升。
私募跑马圈地委外资金
委外资金理财,公募带上枷锁,银行委外思路又在求变,对于私募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银行委外资金的委托决策周期比较长。私募基金在跟银行谈的时候也相对有优势,如果发现市场机会,可以先产品做出来,业绩好了,再拿去和银行资金谈,一般就建立信任,谈合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前述上海某私募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旗下一只港股产品就拿到委外资金了。”
“银行现在在做固定收益+,也寻求权益投资、股票投资或者量化投资的机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切入点。”朵元表示。
而据报道,有部分私募机构为了拿到委外资金,一边增加多样化的投资策略,一边布局公募牌照。
“现在委外资金逐步向机构投资者的思路转化,他们会分别要做大类资产配置,有几个大类资产,股票是一个大类资产,在这个资产配置中要打败指数,或者是要定义价值投资的风格,要在价值投资风格中打败价值投资的基准。”上海高毅资产研究总监韩海峰表示,“我觉得银行委外在权益类的配置中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而权益类配置的专业思路和配置度的提高,对我们做二级市场的来说是有很多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