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视角下的信托转型
摘要 信托转型当口,不进则退。转,或迎来新的生机;不转,则可持续发展存疑。一位信托专家告诉本报记者,未来5至10年,行业分化愈加明显,既有“黑马”跃起,也会有落寞之徒。转型,是信托行业挥之不去的话题;怎么转,则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战略定位。一家信托公司的“新生”“问题仍不少,但改变也不小。”这是光大信托总裁
信托转型当口,不进则退。转,或迎来新的生机;不转,则可持续发展存疑。一位信托专家告诉本报记者,未来5至10年,行业分化愈加明显,既有“黑马”跃起,也会有落寞之徒。转型,是信托行业挥之不去的话题;怎么转,则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战略定位。
一家信托公司的“新生”
“问题仍不少,但改变也不小。”这是光大信托总裁闫桂军对光大兴陇信托(以下简称“光大信托”)近1年的评价。2014年9月,经银监会批准,甘肃省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51%股权转让至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甘肃信托更名为光大信托。闫桂军掌门从2015年3月始,当时,重组后的光大信托面临生存和发展这一巨大挑战,彼时也正是中国信托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闫桂军接手时,光大信托管理信托资产规模300亿元,而2015年一季度末,信托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14.41万亿元,平均每家信托公司为2119.10亿元;但是到了2015年年末,光大信托年报显示其信托资产规模达1375亿元;截至2016年6月末,该数据已达到2447亿元,同比增幅达207%。与规模一样实现同比增长的还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以及投资收益,增幅分别为111.3%、58.6%和12倍。
起点低、基数少,这只是业绩提升更加得以彰显的一个表象;敢做敢为,能做善为,却是闫桂军所带领团队的一贯行事风格。“当前大家都觉得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不少都在收缩业务,但我们上半年增量规模达1500亿元,原因一是我们判断整体经济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二是这种发展是综合研究了行业周期、客户结构及自身能力等因素的结果。”闫桂军说。依托光大集团强大的资源背景,公司未来仍有较大的潜力。
关于发展太快会否带来风险问题,闫桂军认为,大发展之后并不一定带来未来不良资产大幅攀升,主要还在于选择客户、周期、介入方式、发展模式及人才队伍的问题等。而且,光大信托在风险管理上是花了大力气的,据其介绍,光大信托推进分类管理,不同的风险类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定义好风险类别;落实扁平审批,部分项目达到公司核定条件后,不再以会议形式审批,而是走绿色通道,持续提高效率;实施高频监控,前端放开、后端一定要守得住,信托经理、投后部和审批部门各尽其责,强化回访、重检等工作;通过风险的合理管控,实现“风险去杠杆、收益加杠杆”。
转型发展创新是关键
是进是退,这对闫桂军来说不是一道选择题。然而,一方面历史问题对公司声誉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因基础差、底子薄、评级低,很多创新业务资质缺乏,但这些都不能对业务发展形成阻碍,要发展唯有创新。作为34岁即掌舵光大银行(3.77 -0.26%,买入)全国公司业务的银行高管,闫桂军近30年的金融从业经验又会给信托行业带来什么新的灵感?
跳出信托看信托,或能得到更宏观的视野,这是闫桂军的感悟。“既然要重生,原来的路子就不行。在其他金融机构工作时,看到信托几次大起大落,像坏孩子似的总是找麻烦。当时信托业务就是简单的放贷款,与银行高度雷同,盈利模式、业务模式、社会贡献都微不足道。”因此,成为信托从业者后的闫桂军首先提出光大信托要“去三化”,即:盈利模式去银行化,如果与银行一样,信托没有存在必要;发展模式去投行化,投行模式没有客户、没有持续性,一锤子买卖没有优势;系统性发展去低级化,要形成经营高风险业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基金化、证券化、资产管理化”发展路径,第一阶段股债一体,第二阶段投贷联动,第三阶段实现产融结合,逐步推进。
这些思路正契合了当前信托行业转型发展的趋势。从长远来看,投资类和事务管理类信托应当是驱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轮”。业务结构方面,光大信托主动管理和事务管理占比三七开,闫桂军说,这一结构跟含金量高低没有关系,跟战略的主动选择有关,但是,公司还会主动选择做一些相对低风险的资产,比如通道业务,因为风险类业务需要建立体系、培养人才,而这还需要时间。此外,现在的通道已不再是传统的融资类、贷款类通道,而大量是资产证券化类、证券市场类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通道,对合同文本、员工素质要求极高。
未来发展挑战犹存
经过一年半的高速发展,公司展业规模已接近监管红线。为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光大信托董事会已正式提议拟增资100亿元,如果增资到位,公司注册资本将达到134亿元。
闫桂军也坦诚,目前公司发展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存量不良资产压力较大,即便现在发展很快,信用评级还是难以达标。目前包括资产证券化、海外理财等业务资质还没拿到,所以目前创新比较难,对公司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此外,公司仍处于创业阶段,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不相匹配的问题仍非常突出。尽管商业模式已开始由融资转向投资,由债权转向股权,但信托报酬的设定却仍停留在贷款模式,风险实质存在,但报酬不能匹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转型调整必然要付出高昂成本,这不是某一家信托公司要面临的问题。迈入17万亿元的信托行业,如何调整和提升盈利模式,解决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不相匹配的问题,是转型成功的关键。另外,转型最大的风险是,方向清楚了,有没有专业的团队,能不能构建与之匹配的专业化组织系统,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资源、人力等投入。
如今,闫桂军更认同信托公司这一中国特有的金融业态。“整个现代金融体系其实就是信托制,信托具有较强的创新功能和衍生性,其金融属性应该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化。”闫桂军认为,信托的金融属性包括资源整合、渠道优势、跨市场属性以及产融结合能力。另外,还有一个基础属性是风险属性,金融是经营风险的,必须具备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