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刚性兑付 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人买信托?

来源:信托专家 2018-11-29 11:32:07

摘要
百万亿规模的资管行业终于迎来资管监管规定的正式实施。在经历了5个多月的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接受来自市场近2000条修改意见后,4月27日,央行、证监会等4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规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然而对于投

  百万亿规模的资管行业终于迎来资管监管规定的正式实施。在经历了5个多月的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接受来自市场近2000条修改意见后,4月27日,央行、证监会等4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规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

  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好像是拿走了心中的那个“定海神针”,不保本保收益,不刚性兑付,信托还能投吗?

  所谓“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像投资者分配投资本金以及预期的收益,当信托资产出现风险、本身没有足够的现金价值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国家为什么要打破刚兑呢,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长期以来,刚性兑付,被认是大资管市场难以健康发展的顽疾,也被资管业内称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产生了严重问题:首先、投资者享受更高收益的同时并没有承担对应的的高风险,从而吸引了大量没有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其次、刚性兑付预期抬升了无风险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刚兑使投资者过度追逐高收益,倒逼金融机构相互竞争抬高收益率,扭曲市场风险定价,抬高了实体经济获取资金的成本;最后、金融体系整体风险。一旦发生违约,金融机构兜底,风险积聚在金融体系中,容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了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国家主张打破刚兑。

  尽管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明确规定,信托公司因主动管理不善导致信托亏损,信托公司是要负全责的。所以信托产品在某种层面上看来受重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而且,一般来说,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其实也就是信托产品的风险。在制度安排上,信托产品的风险是无法传导给信托公司的。事实上,多年来个案信托产品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但最终投资者利益多未受损失,真正发挥作用的不是“刚性兑付”原理,而是监管部门对风险管理和处置的重视,以及信托公司风险管理和处置措施的及时、得当。对于信托产品,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应当尽职管理,信托公司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具备成熟的信托业务能力,资金运转能力强,完善规范的处置机制绝不是“刚性兑付”所替代的。

  所以,即使打破“刚兑”,稀缺的信托牌照以及信托公司强大的实力背景是无法被撼动的,信托公司面对风险处置风险的能力也不会受到影响。打破“刚兑”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更完全地履行“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也是让高净值投资者逐渐有属于自己成熟的理财观念。只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购买相应风险级别的产品,还是能够更好地实现资产稳健增长。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