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经理:降杠杆不是“负债率=债务/资产”的公式游戏

来源:阿信往事 2018-07-31 10:21:19

摘要
今天信托经理:降杠杆不是“负债率=债务/资产”的公式游戏小曹:今天分章节来说吧,因为我发现已经有公众号也在用“信托经理”的头衔在写公众号了,你现在就是我和其他公众号的唯一区别了。原来,你只是个风月,现在,却成了标志。(一)负债率=债务/资产。这是一个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公式。如果你问一个企业会计怎么

  今天

  信托经理:降杠杆不是“负债率=债务/资产”的公式游戏

  小曹:

  今天分章节来说吧,因为我发现已经有公众号也在用“信托经理”的头衔在写公众号了,你现在就是我和其他公众号的唯一区别了。

  原来,你只是个风月,现在,却成了标志。

  (一)

  负债率=债务/资产。

  这是一个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公式。如果你问一个企业会计怎么把负债率降下来,无非是两条路:降低分子(负债规模),提高分母(总资产规模)。但是不提高企业生产,仅仅降分子,提分母降低负债率,企业就可以长治久安、立于不败之地吗?

  治大国如烹小鲜。

  如何降低地方债的负债率,也无非就是降低总债务规模,提高总资产规模。

  降低债务率,不是这轮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股转债,更不是新一届金融领导班子的新发明,所有的问题都是又一轮历史的重演罢了,只不过上一轮幸运的是尚有霹雳手段去解决,而这一轮尚未找到霹雳手段。

  降杠杆的前半截是想着办法的降低负债。以前从央行水库里流向各个地头儿的水渠纷纷去堵,总资产不变,债务降低,地方的负债率自然就降低了。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总债务量还没降下来,地方债好像就要快崩盘了。就好像一个人,看着挺健壮,可把他背后的的输血袋一抽,立马软瘫了。

  于是,就换了思路。债务是银行放水放出来的,本来以为银行不放水债务就解决了,可现在发现银行不放水是引爆问题,不是解决问题。于是,本来降杠杆的重任在银行身上,银行眼看着自己解决不了了,话锋一转,批评地方债的爸爸财政部了。

  如果财政部可以给地方多注入一些股本资金,地方债不就降下来了吗?

  看来大家都是搞会计的,谁也别蒙谁。

  银行缩水,降低的是公式里的分母,财政放水,提高的是公式里的分母。

  不管是谁成功了,地方负债率就降低了。

  归根结底是一个公式的游戏。

  降杠杆,现在成了金融机构和财政部门的双簧。现在的情况是:为了不引爆,央行要放水,但为了完成公式里的债务率降低,在自己提高分子的同时,要求财政部把分母也加上去,起码在公式上可以达到平衡。

  把这口锅甩来甩去,你们合适吗?

  (二)

  98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也面临着债务率高的问题。

  债务率高的原因很简单:上一轮国企“拨改贷”改革。“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既非股,也非债,出于生产需要,可以向上级申请拨款,拨款后,向上级缴纳物资或利润即可,因此,拨款再多,不计负债,也不用还,国企自然也无负债率一说。

  “拨改贷”之后,明确了国企的主体地位,上级对国企不再拨款,注入一定资本金(甚至没有注册资本)之后,企业如果需要资金,只能向银行贷款。一来二去,国企银行贷款高升,加之生产率低下,国企瞬间面临着一场降低债务率的改革。

  怎么降?和现在的处境有点类似,断贷则死,不断呢,则债务依旧存续且有持续高升的危险,因为企业生产效率不行,根本无法靠生产还本付息,只能靠金融机构借旧换新,从借款那一刻起,国企就没准备过还,钱是国家的,我也是国家的,自家的买卖,还什么还。为了降低债务率,经济学家们也纷纷献策:

  方法一:股转债,这是针对银行的;

  方法二:增加注册资本金,这是针对财政的;

  方法三:债务在企业、银行和财政之间重组,这是同时针对央行和财政的,但是重点是针对资本市场的。

  针对央行,主要是觉得反正债务也要不回来,索性直接把债权转为股权,不要算了。(降低分子)

  针对财政部,你增加些注册资本金,企业不就有钱还银行了吗?(提高分母)

  针对资本市场,如何使国企在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进而拜托单一债务融资的困境。(同时降低分子,提高分母)

  方法争论了很久,但是可以根本解决问题吗?

  公式好看了,但是国企的根子还有变,时间一长,公式又要回归高负债了。这是核心问题。

  于是,朱相索性不再搞什么股转债和增加国企的注册资本,而是直接来了个一揽子改革。改革的任务不仅仅是解决当下的债务高的问题,更要解决造成债务高的三个原因:一个是体制原因,即银行被财政绑架;一个是国企融资渠道受限于银行贷款,资本市场无法顺利融资;一个是国企本身生产率低下的问题。

  金融领域的改革,按照周小川提出的“好银行”和“坏银行”,将大量不良债务剥离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即“坏银行”),四大银行摆脱历史包袱之后按照国际银行标准海外上市(即“好银行”)。因为这次国企高负债的体制原因在于银行被财政绑架了。银行跟着财政走,财政跟着政府走,政府要融资,要搞生产,银行就要乖乖的放款,在金融上,银行不是独立的,而是附属于政府/财政的钱袋子。 本次改革的目的也就是希望在银行和财政之间划出一道防火墙,防止银行变成财政的钱袋子。很不幸,08年的,银行的钱袋子功能依然是被绑架的。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企分4类改革(1类为经济效益好、负债机构好、经营正常企业,2类为注资不足、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3类是注资不足、盈利薄弱企业,4类是资不抵债且亏损严重的企业),1类保留,2-3类重组,4类直接破产。在分4类改革的基础上,对国企进行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革、人员改革、工资改革,努力使国企按照现代化企业原则去组织生产,提高竞争力。国企的牌面被重新洗过,摆脱了历史包袱,轻装前行。

  股权分置改革,国企股加大流通,更便于扩大国企的资本金,从而使国企的融资需求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满足,拓宽国企融资途径,减轻国企债务负担。

  很可惜,好多改革只改到一半。

  虽有铁腕,奈何……

  (三)

  上世纪末,政府在朱相以“一揽子”改革的方式,试图从根本上化解国企负债率过高的问题,而没有仅仅在一个公式上做文章。

  本轮降低债务率,大致是经过了这么一个过程。

  首轮尝试是14年的PPP,希望引进民间资本金,扩大注册资本,从而降低债务率,但是,叫了半天,没有人应答。(扩大分母)

  然后15年的时候,努力通过资本市场为降低全社会负债,结果变成了少数人割韭菜的屠宰场,也无功而返。(扩大分母)

  然后是本轮银行出场,一方面股转债,一方面断贷,减少流水,努力减少分子。但是,也看到了,断则死,不敢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了。(减少分子)

  现在,银行终于不想继续背锅了,甩锅给财政了,要求财政扩大资本金注入,以扩大分母的方式来降低资产负债率。(扩大分母)

  可最后还是朱相面临的那个问题,公式平衡了,但是在社会生产率不变、社会总生产不变、财政绑架银行的体制不变、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受限的前提下,可以保证负债率以后不会提高么?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