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构预二季GDP维持6.7%增速

来源:私募排排网 2016-07-06 09:38:36

摘要
多机构预计二季度GDP维持6.7%增速降准预期升温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将发布二季度经济数据。目前,已有多家机构发出了自己的数据预测。媒体记者注意到,多数机构预计二季度GDP将增长6.7%,增速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先期公布的一些数据也印证了经济平稳运行态势。在连续两个月持平在50.1以后,7月1日公布的

多机构预计二季度GDP维持6.7%增速 降准预期升温

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将发布二季度经济数据。目前,已有多家机构发出了自己的数据预测。

媒体记者注意到,多数机构预计二季度GDP将增长6.7%,增速与一季度基本持平。

先期公布的一些数据也印证了经济平稳运行态势。在连续两个月持平在50.1以后,7月1日公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出现小幅回落,降至50的荣枯分水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6月份PMI指数继续小幅回落,表明经济运行仍存在下行压力。但指数处于50这一临界点,表明经济总体趋稳的态势尚未改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告诉媒体记者,“宽财政、稳货币”应成为短期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考虑到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物价水平较低、中长期利率稳中趋升等因素,近期可考虑降准。

投资、出口对经济拉动减弱

从几个先行发布的数据当中,可以对二季度的GDP增速略窥一二。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4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增长明显减速——前5个月民间投资仅增长3.9%,增速分别比上年和今年一季度下降8.2和1.8个百分点。

出口方面,数据显示,出口累计下降7.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3个百分点。

相比而言,消费保持了稳定增长。数据显示,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同期仅低0.2个百分点。“但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则与一季度基本持平。”高玉伟说。

交银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当前中国出口增长压力较大,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料将走弱,但消费仍延续稳健增长态势,且对经济拉动作用有所提升。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最新调查研究显示,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波动的环境下,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依然强劲。尽管增速轻微放缓,但消费增长仍处在上升轨道。

二季度GDP或维持6.7%增速

6月30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二季度以来,投资、消费、出口数据持续下行,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工业生产平稳有增,企业效益改善,为缓解基本面的压力提供了支撑。

数据显示,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虽然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但较一季度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上述《报告》预计,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在6%左右。随着去产能进程加快和能源原材料价格反弹,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将有所回升。

与之相应的是工业企业效益改善。高玉伟表示,这受益于前期政策刺激、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快速增长、PPI降幅收窄等因素,今年以来工业生产较为平稳。他预计,二季度GDP增长仍有望实现6.7%,与一季度持平,季度之间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经济增长稳定性相应增强。

刘学智认为,第一产业增长稳定,但在经济中占比较小;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虽然稳定,但趋势上看工业领域仍面临较大去产能压力。鉴于前5个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9.6%,表明该产业目前仍维持较快增长。综合上述因素判断,二季度GDP同比增6.7%,经济仍保持平稳运行。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虽然没有进一步刺激,但因一季度的新开工项目和到位资金具有惯性,基建投资将对经济形成托底,呈现L型震荡;4月和5月经济数据已较3月回落,但因前期稳增长政策发酵,预计二季度GDP依然能维持6.7%的增速。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6.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2.0%左右。

实现全年目标仍需政策发力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对媒体记者表示,考虑到未来面临需求不足的压力,要保证实现全年6.5%的经济增长目标,仍需政策发力。

李慧勇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在加快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财政政策更具优势,作用也会更大。应通过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加大新基建投资,弥补民间投资不足,稳定经济增长。

在高玉伟看来,“宽财政、稳货币”应成为短期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综合考虑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物价水平较低、中长期利率稳中趋升等因素,近期可考虑降准。不过由于当前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已经为负(1年期存款利率1.5%,今年前5个月CPI为2.1%),再考虑到美联储如果进一步加息,可能会助推资产价格泡沫和跨境资本外流,因此短期内不宜继续降息。

中信证券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短期降准并无必要,中期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也不会轻易改变。就5月份金融数据下滑看,短期监管全面趋严是主因,降准措施将治标不治本。市场对降准的预期还在于人民币汇率承受压力,加剧了资金紧张格局,然而央行表态已显示“如无必要,勿再降准”。

中信证券认为,资金面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市场紧张情绪明显得到一定缓解,临近季末,多数机构融出较为保守,但资金供需总体尚属均衡。总体而言,上周初显现的季末资金需求紧张,随着央行持续加码资金投放以及大型银行资金融出增加,现已得到缓解。

民生证券一份研报指出,如果常规流动性工具无法弥补,央行或通过降准来应对英国“脱欧”的风险。Shibor隔夜自6月7日以来一直维持上涨态势,反映市场资金面并不是十分宽裕,叠加国库定存利率出现下降的因素,不排除央行后续将采取降准来对冲流动性风险。(媒体周程程)

专家:中国经济并非大而脆弱不会搞强货币刺激

 李剑阁(专栏) 、吴晓灵:中国经济并非“大而脆弱”不会搞强货币刺激

针对外界所谓中国经济“大而脆弱”的观点,中金公司原董事长李剑阁于7月5日予以反驳,“真正了解中国经济的人都认为,中国经济不仅体量大,而且韧性强、回旋余地大,不会出现外界所担心的灾难性前景。”他是在香港金管局与博鳌亚洲论坛合办的金融合作会议上做出上述表态的。

李剑阁指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但由于中国经济的体量已今非昔比,即使5%的增长率,所带来的GDP增长绝对值也是可观的,不亚于之前的高速乃至双位数增长。

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近年来缓慢增长,就业压力已不像之前那么大,他认为,目前的中高速增长基本能够满足新增就业需求。统计表明,2015-2016年,中国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下降了三百万,就业压力明显减轻。

李剑阁表示,中国正在进行的“去产能”,可能会带来一部分人的失业,但最高的估计也没有超过300万。从就业的角度,中国经济压力并不大,“这给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基础。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不会搞超强的经济刺激和大水漫灌,而是将重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这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发展后劲。”

直升机撒钱不是好办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直升机撒钱”的做法在市场引发热议。

所谓直升机撒钱,最初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构想的一个生动场景:某个央行行长将纸币雪花般地洒向感激的民众。随后,这个概念又被英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前任主席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在其著作《债务与魔鬼之间》(Between Debt and the Devil)中推崇。

“直升机撒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中央银行创造更多的货币,另一种是指央行将创造出来的货币按人口直接分下去。”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说道。

她坦言,第一种形式的直升机撒钱,中央银行已经做了,“从2008年到现在,各国中央银行的量化宽松其实就是在尽可能地提供流动性,让金融机构提供信贷,但是这种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虽然,第二种形式听起来很公平,看似能够增加社会消费能力,但对于辛勤工作、敢于创新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社会要发展,就应该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鼓励创新、鼓励企业家精神、鼓励创造更多的财富,把蛋糕做大。同时,对于弱势群体和失业者,政府应该做好社会保障。”吴晓灵直言。

同时,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则认为,无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直升机撒钱,都必须与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否则,投入再多的货币,都无法形成有效的投资。

李剑阁指出,货币政策有多重目标,经济增长是目标之一,“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认为只要货币政策力度足够,经济增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所谓直升机撒钱,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误解。应该看到,货币政策促进增长只是一种主观愿望,能否实现这个愿望,却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结构改革更重要

多位参会人士一致认为,目前各国央行的货币刺激政策效应正在逐步减弱,结构性改革被提上日程。

吴晓灵表示,正常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商业银行把钱贷给经济实体,使经济得以发展,“但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失去了信贷投放的动力和能力。动力不足,是因为实体经济信贷的需求下降;能力不足是因为银行有大量的坏账,没有能力发放贷款和信贷。”

她指出,因此,中央银行只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向社会提供信贷,购买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认为有用的资产,通过这种方式把流动性创造出来,但并没有解决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消费不足、企业投资不足,即使中央银行提供了无限的流动性,金融机构仍然不愿意向外放贷。

“全球要想走出现在的金融危机,还需要有一场技术革命,让技术革命推动企业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发展为我们未来的科技转型创造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但是,如果我们的经济没有优胜劣汰的转换机制,如果经济发展的机制是僵化的,那么新的动力也难以发挥作用。所有这些都不是中央银行可以解决的事情。”吴晓灵强调。

“中国政府提出来要搞结构性改革,提出要搞金融改革,要畅通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的渠道,最终是要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一个机制,让新经济可以更好地成长。”吴晓灵指出:“中国遇到的问题和世界是同样的,我们不能靠货币政策来解决全部问题。货币政策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2.1.世.纪.经.济.报.道. .朱.丽.娜)

上半年信贷凶猛料破7万亿 6月新增贷款预计超万亿

虽然6月信贷数据还未公布,但多家机构预计,6月新增信贷规模依旧"凶猛",一些机构甚至认为能达到1.3万亿-1.4万亿元。如此一来,上半年整体的信贷规模将突破7万亿元。不过,新增信贷仍存在个人贷比重过大、对实体经济支撑力度不够的问题,分析人士表示,信贷增长过猛,会导致投机性需求上升,进一步推高金融市场的风险。

6月新增贷款预计超万亿

中金固收团队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6月旧口径贷款增量可能达到1.2万亿-1.3万亿元,新口径贷款可能在1.3万亿-1.4万亿元。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4月新增贷款5556亿元,5月新增贷款9855亿元,相比今年前3个月的2.5万亿元、7266亿元、1.37万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的规模波动已明显减小。不过,如果按照中金预测的6月新增信贷规模1.4万亿元来算,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将达到7.53万亿元。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6月新增信贷规模会超过1万亿元,主要是由于当前实行的货币政策是稳健型的,这代表货币投放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从M2来看,上个月的M2已跌破12%(具体数值为11.8%),说明投放太紧了,要松一松。不过,也有分析师认为,目前市场预测的结果并没有太多放水。"和往年对比,今年4、5月的新增贷款节奏相对往年要慢一点,6月万亿元上下的规模和历史节奏差不多。"鲁政委说道。华泰证券分析师 罗毅(专栏) 进一步表示,以全年贷款增长13%的测算来看,6月1万亿-1.2万亿元的信贷投放量仍属于月度平均投放水平,只是相对于前两个月投放有所回升,不应误读为放水信号。此外,由于6月正值上半年末,银行有冲业绩的普遍倾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信贷增长。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弱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家机构预测中,居民贷款增量占整体规模的比重很大。中金预计,6月居民贷款增量可能接近甚至超过8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刨除居民贷款,6月银行表内票据增量可能依然较多,可能有2000亿-3000亿元水平。其余的企业类贷款增长乏力,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疲弱。

据了解,个人的新增贷款主要由住房按揭贷款拉动,也就是说,从房地产销售情况可以预计个人信贷增长。而从6月开始,房屋销售量下降,鲁政委表示,从增速来讲,个人信贷已经出现放缓的迹象。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同样认为,随着需求放缓,房地产投资年度高点已过,在去产能压力下制造业投资持续疲弱,信贷需求回升将主要体现在基建投资方面。

罗毅则表示,在对公贷款数据上提升不会很明显,但由于存在地方债务置换形成的较大冲减作用,实际投放环比有所上升。数据显示,从6月初至6月29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为9374亿元,因此,6月债务置换或将再次对新增信贷造成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基建投资和地方融资平台或将成为商业银行的"紧盯"对象。

但是,虽然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凶猛",但是企业贷款的增长长期乏力。一位分析人士指出,这意味着,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的规模依然有限。

信贷猛增将加剧投机需求

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增长。在黄金钱包首席分析师肖磊看来,信贷增长过快,而又不能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话,会造成投机性需求上升。

事实上,近期,黄金、白银大涨,房价也居高不下。肖磊表示,在新增信贷数据中,个人贷增长占比大,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想要取得融资还是比较困难。这会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形成投机性需求。而对于下半年的信贷情况,从往年数据来看,下半年新增信贷相较上半年一般有所回落,如2015年上半年新增信贷6.56万亿元,下半年为5.16万亿元;2014年,上半年、下半年新增信贷分别为5.47万亿元、4.31万亿元。今年能否延续这一规律?

肖磊认为,今年下半年的新增信贷水平并不好预判。他表示,下半年全球经济不明确因素增强,可能还是需要用信贷等手段拉动经济。此外,如果想要增强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也会使信贷增加。反过来,如果新增信贷规模下降了,可能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悲观情绪会增加,所以总体还是比较难把控。他建议,我国要进一步放开利率市场,进行经营改革,让民间金融进入市场中。虽然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遇到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它是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一个通道,互联网金融如果监管好,也可以服务一些中小企业。(北.京.商.报.)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