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正解—有感于新三板黎明前的”监管风暴”

来源:私募排排网 2016-06-28 15:46:34

摘要
从去年基金业协会开始严控私募投资机构开始,监管就以逐步加码的态势扩散到投融资市场的各个方面,参与者均普遍照顾周到。这是要干什么?!很多时候,市场上认为这是股灾之后的监管反思。大部分投资者和融资人对新三板市场的看法也由去年初的异常火爆,转为了现在的一片萎靡。套用海贼王里面的一句话:“绝对的正义即是邪恶


从去年基金业协会开始严控私募投资机构开始,监管就以逐步加码的态势扩散到投融资市场的各个方面,参与者均普遍照顾周到。这是要干什么?!很多时候,市场上认为这是股灾之后的监管反思。大部分投资者和融资人对新三板市场的看法也由去年初的异常火爆,转为了现在的一片萎靡。套用海贼王里面的一句话:“绝对的正义即是邪恶”,甚至更有人认为,这是权利的斗争,这是创新的恶果,看衰改革创新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作为一个股权投资市场的参与者,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变化过程。事实上,很多事情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面对目前发生频率较高的监管事件,其实没有必要变的消极,梳理一下,很多方面的发展思路其实已经比较清晰了,如果没有抱着焦躁不安套政策红利的心态,其实任何关心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资人都是乐见这些变化的。如果说监管事件频频发生是风暴,那么这是新三板黎明前的风暴。风暴荡涤各种杂乱,洗刷各种意淫,毁灭各种妄想。黎明来临时,将留下一个清新有序的资本市场。

看清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认识以下四个问题的过程: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怎样解决?新三板市场设立的目的?对近期“监管风暴”的看法。

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倾向于先探究一下根源,我们国家的外汇占款。截止2014年12月底,我们的外汇占款约为3.8万亿美元,从2009年开始,大量美元开始涌入中国,这五年间,用平均汇率7.05,约是27万亿人民币。五年间(2010~2014),金砖五国复苏势头冠绝全球。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讲,一个国家的GDP增速全球领先,当然就应该配置这个国家的资产和资源。大量美元换成人民币入境,投资中国资产和中国资源,这五年间的增值,有数据测算大概增值到80~100万亿人民币。于此同时,我们外汇的投资增长几乎可以忽略的。那么,当全球其他国家都还在衰退的阴影笼罩之下时,美国率先加息,无异于告诉全世界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了,GDP增速全球领先。与上面同理,全球的投资者都会去配置美国资产美国资源。这时,问题就来了,80~100万亿人民币换成3万亿出头的美元,完全不加干涉的情况下,能把美元/人民币汇率推到1:20(想想同为金砖五国之一的俄罗斯)。当然这个效应只是举例,三万亿里有很多是我们国家自己的。但我们必须清楚这个逻辑。要知道2009年底,我们的外汇占款是2.4万亿美元不到。

不管是剪羊毛也好,经济规律也好,这里想探讨的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GDP增速能触底回稳,甚至再次超过美国,那就不用担心资金外流的问题了。所以核心问题在于推动GDP。

要怎样解决?

GDP增长三驾马车,投资、贸易和消费。现阶段再从投资和贸易上做文章,充其量是治标,吃的是续命的药,而且药效是越来越差的那种。能想办法的只有消费。

消费靠的是全国居民,有钱了才能消费,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供给端,得有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出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早已不是追求家里得有多少条腿的时代。如果产品品质达不到,就会出现出国去买马桶盖这种尴尬的情况。近期,我去看了一个项目,中国最绿色最环保的梅子原产地,居然绝大多数是供出口日本,也正是因为日本企业对供应商生产环境的严苛要求和提供了合理利润,才使这个片区的梅子OEM厂商免于陷入价格和品质之战的漩涡。可喜也可悲。

痛定思痛,重启GDP强劲引擎,只有藏富于民,保证需求。优化供给,推陈出新。现状在此不做过多评论,抬头看天,低头走路。政府一直在做的,就是围绕这些展开的。挑与本文核心相关的,就是供给侧改革,虽然现阶段会有阵痛,还不能步子迈的太大,但却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能要求一蹴而就。就目前状况而言,有壮士断腕带来的悲痛,却也有因为供给侧改革而带来的新生希望。举个例子,最近正是欧洲杯酣战之际,足球作为一个群众基础广泛的世界性运动,所带来的消费是巨大的。三网融合、转播权的放开,使乐视体育等互联网大咖企业,在自有品牌设备销售和网络电视会员销售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由此带动的生态链上其他产业不胜枚举。中国资本为什么要去收购欧洲的俱乐部,购买NBA的转播权?NBA决赛现场的核心媒体位置为什么会大量地留给了中国媒体?这些都受益于有创新精神的网络科技发展和三网融合以及播放内容垄断的改革。这些都是政府一步一步在实践着的“改革”。最有代表性的,个人认为就是万达集团近些年的业务发展了,最具代表性。万达以房地产为世人熟知,出场属性为“投资”。资本是逐利的,是最敏锐的,近些年万达布局的影视行业则典型地代表了“消费”。哪里市场大,那里有钱赚,资本就自然投向哪里。

而代表这些创新力量,新兴行业的主要参与者都是民营企业,只有民营企业才会时时刻刻面临要么创新去满足市场需求要么保守坐以待毙的危机时刻。如果说消费大发展是救世良药,那么这剂良药的组成则是改革和创新的民营企业。要解决推动GDP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打造好“消费”这辆马车。也就是要促进民营企业的大发展。而民营企业的大发展,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实践证明,我们的银行体系是没有能力和动力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创业板里的民营企业是优秀的,也是幸运的。但他们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发展势头很好的民营企业死在了资本春天拥抱的前夜。在互联网时代,轻资产公司大举发展,如果他们不依靠股权投资,很难想象会得到银行的眷顾。所以,政府一再强调,发展好多层次融资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什么叫多层次融资平台?融资只有两种方式,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一种重过去,一种重未来。传统两个交易所,由于审批制度和交易制度的原因,无法给一家中小企业提供快速有力的融资支撑,时常因为各种原因暂停的IPO,为股权投资的退出时间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便是PE这种采取了5+2年长投资期限的设计,仍然只敢投资于净利润规模已经达到相当大的中小企业,以确保PE投资产品到期后能顺利变现,兑付投资者。简单地算一下时间,其实7年一点也不过分:2年券商辅导期+1年报材料申请上市的时间+1年锁定期+0.5年时间用来退出=4.5年。注意,这是在企业经营顺利,每年能顺利保持至少30%增速,报材料时净利润在3000万以上,且从报材料审批到批准挂牌只用1年时间的基础之上的乐观预测。最近几年都有出现过IPO暂停的现象,那这个投资周期就更加复杂而无法预测。

既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选工具是股权融资,那把两个交易所的挂牌审批制度改一改不就好了?现实总是骨感的,原有制度和模式在我国资本市场已根深蒂固,就好像当年说要利率市场化,叫了一年半也没有银行做实质性的调整。当余额宝这个大杀器出现时,各家银行才意识到,政府的“倒逼”手段之高明,从此,利率市场化推进迅速加快。也算是功德圆满。同样的,交易所市场的顽固不亚于银行体系,不过不要紧,仍然会有“倒逼”,存款或表外资金会逐利选择余额宝,融资企业也会选择成本最低,时间快且能高效融资的平台,例如新三板。推行交易所的注册制/备案制不需要刻意去三令五申,只要打造一个融资平台,让所有优秀的企业都乐于去那里融资,交易所自然见贤思齐。何须喊破喉咙呢?

新三板设立的目的?

说到这里,新三板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是改革创新之泉的源头。他的历史使命是肩负起中小企业融资功能。设立新三板的目的往小了说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往大了说是“消费”马车迎头赶上的重要助推器。这里是不同于以往两个交易所的资本平台,这里挂牌便利,没有实质性障碍,至于要融资嘛,那得看企业是否真的有实力去获得目前市场主要参与者也就是股权投资机构的认可了。至少目前已经做市的大部分企业,都是扎扎实实地从这个市场上融到资金了。很多人诟病这个平台上是个企业都能上,在我看来这正是对这一平台的褒奖。是的,它是解决了融资“门槛”的问题。让投资和融资回归到企业的本质,由市场来决定他的融资能力而不是审批机构。纳斯达克够先进了吧,里面有Wintel,苹果,3A等这些广大股民喜闻乐见的全人类型企业,但也要看到,纳斯达克也有大量的僵尸挂牌企业,每年也有将近20%的企业在挂牌后两年左右的时间自动退市了的。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去关注这个市场里面那些优质企业。

对近期“监管风暴”的看法

挂牌和融资制度的不一样,自然实行的监管不一样。由于新三板的挂牌融资制度是一种实质上的“注册制/备案制”所以,它奉行的是事后监管。事后监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这就是近期监管事件频发,大规模有深度的调查常态化。所以没有必要忧心忡忡,通过各种罚单的落地,才能让所有参与者都心中有敬畏,提前适应新的监管办法。也通过例如瑞华和交易商协会的各种监管事件,真正厘清未来监管工作和服务工作的操作准则,让监管方有法可依,有理可依,让三方服务机构理解执业准则和自我约束。让不清晰的地方清晰,让有冲突的地方调整。所以,近期的监管风暴不是斗争!是进化!

等到市场得到有效的净化,新三板各个参与方都清楚地认识到各自的职业操守和游戏规则,打好新生资本市场的根基,那么新三板这个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为历史使命的资本平台必然要发挥它应该有的融资作用的。监管常态化之后,未来将会是制度上的完善,融资功能和流通功能进一步发展。这里将不再是乱局,而是新生态。

有感于新三板黎明前的“监管风暴

                                                                                                                                    周苇

深圳市丰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