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信托谋曲线上市 热情高涨前途难料
摘要 证券时报记者杨卓卿胡飞军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ST济柴(12.910,0.00,0.00%))6月13日的一纸公告,再次把“信托上市”这个话题推到了公众眼前。*ST济柴当日公告披露了公司资产重组进展,重组标的涉及中石油集团的金融板块业务,中石旗下的昆仑信托涵盖其中。至此,2016年以来已有四家
证券时报记者 杨卓卿 胡飞军
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ST济柴(12.910, 0.00, 0.00%))6月13日的一纸公告,再次把“信托上市”这个话题推到了公众眼前。
*ST济柴当日公告披露了公司资产重组进展,重组标的涉及中石油集团的金融板块业务,中石旗下的昆仑信托涵盖其中。
至此,2016年以来已有四家信托公司曲线上市路径曝光。其他三家分别是浙江东方(19.740, 0.00, 0.00%)拟收购其大股东浙江国贸旗下信托(浙金信托)、期货和保险等资产;\*ST舜船(8.750, 0.00, 0.00%)拟收购江苏国信集团旗下210亿元信托(江苏信托)和火电资产;\*ST金瑞(13.420, -0.71, -5.02%)拟收购五矿资本、五矿信托、五矿证券等股权。
不过,即便在信托业规模飙升的最近5年,信托公司上市依然是个“屡败屡战”的过程:中海信托从IPO申报企业名单中撤出;中信信托、北京信托和北方信托曾欲借壳上市最终未果。一位信托业内资深高管坦承,现实情况下,以重组的方式打包装入上市公司,似乎是更实际的上市路径。
敏感题材的现实选择
按照银监会此前下发的《征求意见稿》,拟申请IPO的信托公司应具备的主要条件包括:公司最近1个会计期末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且3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0亿元等。对于大部分业内公司,上述条件并不难达到。
而对申请借壳上市或挂牌新三板的信托公司,要求则更为宽松。主要包括:公司最近1个会计期末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至少两年盈利,且3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亿元等。
南方一家信托公司资深高管表示:“尽管正式出台的《信托公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删除了银监会设定的信托公司再融资条件,2015年监管层频繁表态支持信托上市,是多年以来的首次。换句话说,银监会支持信托公司上市的态度很明确,但信托公司能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证监会拥有更大的话事权,而证监会对于信托上市并无表态,更确切地说,依然对信托上市持忌讳态度。”
上述高管进一步阐释,20多年来未再现信托IPO成功项目,借壳上市亦是屡屡失败,多年来零星出现过一些信托影子股,均是通过曲线方式架起与资本市场的联系。
如2011年经纬纺机(17.660, 0.41, 2.38%)完成收购中融信托36%的股权,之后对中融信托实施增资,后者亦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同样在2011年,中航投资借壳S*ST北亚,置入信托、证券、租赁、期货等金融股权资产,之后中航投资对中航信托的控股比例逐渐由40%升至80%。
如今信托公司上市得到银监会点头支持,但为了能闯过证监会设置的关卡,得对现实路径做更多思考与尝试。
“今年密集出现的曲线上市案例,即是信托公司寻求上市的现实选择——不是IPO,也不是直接借壳上市,而是以重组的方式打包装入上市公司。”上述资深信托高管表示。
曲线上市前途难料
值得一提的是,除却6月13日刚发布重组动向的*ST济柴,另外3家谋划注入信托资产的上市公司均收到交易所的问询函。
3月14日,浙江东方发布并购资产相关预案,拟作价5.36亿元将浙金信托等资产收入囊中。之后浙江东方就收到上交所重组问询函,要求补充披露浙金信托资产减值和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政策,并说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123万元的具体原因。
江苏信托拟借助*ST舜船保壳之际实现曲线上市,但深交所亦向*ST舜船发出问询函,尤其关注了江苏信托资产评估、盈利预测以及2宗超10亿元的未决诉讼。
形势更为严峻的是五矿信托。由于涉及70亿元的诉讼,上交所给*ST金瑞此次并购资产关联交易发来问询函,要求补充披露五矿信托未决诉讼涉及投资项目的可回收性,并说明五矿信托的信托赔偿风险准备金和一般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情况以及实际提取情况等等。
多位业界观察人士表示,前述四家信托公司最终能否曲线上市不好判定。
“任何一家公司上市,都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现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之下。借壳上市的风险监管也关注到了,PE机构九鼎投资(32.240, -0.09, -0.28%)2015年成功曲线上市,今年初却遭到证监会问询,要求其对非公开发行事宜是否规避监管以及是否构成借壳上市等诸多问题进行解释。PE机构的私募性质与信托类似,九鼎投资的实际遭遇也对很多有上市欲望的信托公司造成打击。”
另有业界观察人士提及,招商银行(17.380, 0.06, 0.35%)与兴业银行(15.360, 0.06, 0.39%)在2008年几乎同时上报收购信托公司的方案,招行收购西藏信托,兴业收购联华信托,最终后者成功,前者未获批准。换句话说,这类收购重组与各种机缘和实务操作相关,结果实在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