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私募:缘何盯上小白散户的口袋?
摘要 (原标题:疯狂的私募:缘何盯上小白散户的口袋?)文/温泉私募正在突破它原有的界限与使命,尝试从小白散户手中募集资金。这一现象最近被媒体频频曝光。5月30日财新周刊封面报道《危险的对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披露。自2014年2月7日中国基金业协会正式开始办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产品备案以来,中国私
(原标题:疯狂的私募:缘何盯上小白散户的口袋?)
文/温泉
私募正在突破它原有的界限与使命,尝试从小白散户手中募集资金。
这一现象最近被媒体频频曝光。5月30日财新周刊封面报道《危险的对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披露。
自2014年2月7日中国基金业协会正式开始办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产品备案以来,中国私募基金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短短两年间猛增至超过2万家。
私募基金起源于美国。私募是相对于公募而言的,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出售受益凭证(比如:股票)范围大小,私募是指向小规模的合格投资者出售,而公募可以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私募的好处在于,此方式可以免除如在管理机构的注册程序,更为灵活,很多时候更专业且有针对性、收益更高。
可是现在,井喷的中国私募基金为何盯上了小白散户的口袋?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这些私募基金手中那些金光闪闪的股权到底能不能买?
诱人外表下藏着“坑”
到目前为止,被曝光的私募机构声称正在进行融资的企业包括爱奇艺、蚂蚁金服、滴滴出行、京东金融、乐视汽车、乐视体育、万达商业、博纳影业等.此外,有投资人向网易科技提及过的融资企业还有2012年的Facebook、前段时间的奇虎360等。
投资人总结,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大家对其前景普遍看好,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顶级互联网公司。
网易科技随机询问了两位资深投资人,他们均称确实遇到过类似项目,但是都没有投资。
其中一位告诉网易科技,当时是2012年Facebook上市前的半年左右,有人向他推荐Facebook的股权。综合估算了facebook的价值之后,他认为当时的销售价格已经超出facebook应有的价值,因此没有出手买。事后证明,Facebook上市之后跌破了发行价。“实际上,大多数大家都看好的股票,市场对它的预期会普遍偏高,上市之后,真实价格往往没有预期高。”他解释,“而且美国不像中国。中国的股市上好股票少,大家都偏爱新股,一般新股上市之后价格都会上涨,所以有“打新”的说法。在美国可不一定,好公司上市后股价下跌的有的是。”
另外一位投资人告诉网易科技,这些项目的回报率没有融资文件中说的那么高,比如60—70倍PE,一般不会有,除非股市有泡沫的时候才会。一般也就是十几倍PE,有的还可能会下跌。这其中就有“包装”的问题了,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包装”并不是一种承诺,只是对前景的描绘而已。
兜底的是“回购协议”。该投资人告诉网易科技,比如媒体报道中,基金工作人员对万达商业的股权融资承诺可以保底最低12%的年化利息,“如果不能上市的话王健林会对其进行回购”。最后如果上不了市,就相当于万达商业以12%的利息向投资者借钱,也就是所谓的‘明股实债’。虽然这是违规的,但是如果不承诺兜底不好卖,所以业内都这么干。
这样的利息对企业来说是比较划算的。这位投资人解释:“企业最便宜的融资方式就是上市,其次是向银行借钱。但是像这些互联网项目,一般都没有抵押,难以从银行借到钱。10%到12%的利息比从银行借钱稍高,但比其他融资渠道低,可以接受。”
可是,对资深投资人来说,这个回报并不诱人。“10%—12%的年化收益在所有投资品当中不算高,但是流动性却很差。一般这些项目资金都有锁定期,比如3年,3年之内,这个钱是取不出来的。”这位投资者告诉网易科技,他投资的另一种投资品年化收益可以达到20%左右,而且流动性还很好,随时可以把钱取出来。他还参与一些项目的天使轮投资,有的能达到3—5倍的收益。因此,他还没有参与过类似的融资。
他同时告诉网易科技,一般这种融资产品的销售,都是通过熟人之间。如果突然出现陌生人来兜售就需要注意,很可能这个钱并不是流向他所说的项目。
网易科技采访的上述两位投资者都较为资深,在合格投资者之列。而遭媒体曝光的行为,恰恰是私募基金直接通过电话或者互联网的方式向不特定人推荐此类融资产品。
一位私募基金业内人士告诉网易科技,一般小白散户参与这种投资,风险较大。他详细解释了其中的逻辑:
首先,要看项目是不是好项目,众所周知的项目未必是好项目。他举了凡客诚品的例子。2010年凡客卖出几千万的T恤,销售额高达38亿元,随处可见韩寒、王珞丹的广告。2011年,凡客是准备上市的,当时凡客完成第6轮融资时,估值已经超过30亿美金。可是,2011年11月21日,凡客并未如期提交其IPO申请文件,明星企业凡客IPO宣告失利。
其次,即使是好项目,也要看买入的价格和投资回报。以被披露万达商业的融资及回报为例,投资人预期收益率6.5%/年,扣除基金管理费及固定投资顾问费2%/年,再扣除资金出境成本1.5%/年,最后能到投资人手里的钱就没剩多少了。这些基金与投资人并不是“生死与共”的,拿了管理费就万事大吉了,不会对投资人负责,即使最后亏损,管理费也是不退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非常多见。
再次,这其中的风险主要在于,小白散户大多没有专业的投资知识,只是在印象中知道一些公司比较知名,但是并不清楚一家公司的未来方向和盈利前景。这也是整件事情的核心所在,一级市场不像公开的股票市场那样会强制公司做信息披露,一般是靠专业投资机构做尽职调查,但是小白散户没有这个能力。“不说别的,比如,你能拿到蚂蚁金服的财务报表吗?即使拿到了,你能看懂吗?”他举例。此外,小白散户的资金实力并不雄厚,如果一笔投资亏损,很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像专业的投资人和机构投资者,一般会分散投资多个项目,亏损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就没关系。
另有一位资深的信托业人士则反问网易科技:“现在是资产荒,如果是真正性价比高的好项目的话,是需要通过很多资源去获得的。这种项目,怎么会通过电话去兜售呢?这从逻辑上就有问题。”
围猎散户
其实对于帮助这些企业进行融资的私募基金来说,向合格投资者融资更划算。
所谓合格投资者,按照今年4月1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指的是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机构和个人: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机构;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因此,向合格投资者融资,可以向更少的人销售,付出的成本和精力都比较少。那么,这些机构放弃更省事的途径,最终选择向小白散户销售,是什么原因?
“一方面,中国对合格投资者要求比较高。而通过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机构达两万多家,如果让2万多家私募基金完全按照监管要求,找到那么多的合格投资者,并且对其进行合规有效的销售募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比较难。”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告诉网易科技。
“另一方面,”他继续解释,“有大量小白散户,虽然没有完全达到合格投资者的标准,但是现金富裕,有客观的投资需求,如何规范这部分人投资也是一个法律难题。”这一点的大背景是,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快速崛起,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之冠,但是中产阶层迅速积累起来的财富缺乏投资渠道。
从私募行业内部来看,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网易科技,之前私募从业人员门槛比较低,很多销售人员是不懂产品的逻辑的。产品是由公司负责风控的人来设计,销售只负责卖出去,他们根本不懂私募产品的风险在哪,也不知道如何向投资者提示,即使知道潜在风险也会尽量规避不谈。
前述私募基金人士2012年开始接触到私募行业,当时他发现大量的房地产商等商业领域的企业家或投资客进入了这个行业。这些公司没有什么专业背景,有很多就是抄袭别的公司的产品结构,之后就开始营业了。因此,这个行业一直乱象丛生。“前几年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遍,只是媒体关注度不高。”他说。
从行业外部来看,一位资深投资人认为,新三板放开,中概股回归,也使得这个市场变大了。因为以前没有新三板的时候,上市很难,这个故事都没法讲。而自从有了新三板之后,大量公司有了挂牌的机会。
风险正在暴露
监管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今年4月29日的证监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私募基金监管部主任陈自强表示,从监管发现,私募基金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点就是私募基金变相公募,向不特定对象公开推介,变相降低投资者门槛等。
目前,监管层正在着手进行治理。就在两天前,5月31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天津表示,在监管方面,证监会将从准确把握市场进入制度、规范私募基金募资行为、完善风险监测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分级分类监管五方面构建私募基金监管和自律体系。
但是多位受访者都向网易科技表示,这个现象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市场的进化和监管的调整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企业确实有融资需求。最理想的是上市融资,成本最低。而目前,企业要上市需要排队,难度不小,但是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在一时无法上市的情况下,企业一定会寻找别的途径去融资。如果不融资,项目就有可能失败。另一方面,目前法律在这方面的惩戒并不是很严。
具有法律背景的私募专业人士苗宇认为,私募行业自201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生效后开始逐步规范,并坚定看好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依靠清晰明确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相关行业进行规范指引,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果监管不及时跟上,就只能靠市场风险爆发之后的被动调整。”他认为,目前基金业协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指引性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也在积极推进私募基金管理条例的制定,未来,整个私募行业必将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一整套私募规则的监管指引下健康发展。
而据媒体报道,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显示,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底,协会共收到投诉事项及线索814件,私募基金相关投诉765件,占比高达94%,其中私募股权占53%,私募证券占34%,创投占7%。
私募股权投诉主要涉及违规募集、延期兑付和非法集资行为,一旦发生问题,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私募证券投诉主要因为基金管理人信息披露不到位,投资运作不规范,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发生较大波动时无法做出有效判断、采取合理措施,让账面损失成为事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