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酝酿新变局:实施增资重组
摘要 行业分化加剧、净资本监管趋势强化、中小公司增资“压力山大”,这些因素正在催生信托行业新一轮变局。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资金方作为“野蛮人”正试图“趁虚而入”,借助中小信托公司增资需求入股甚至控股信托公司。业内人士预计,继2007年“新两规”催生了一轮信托行业重组高潮之后,信托行业将
行业分化加剧、净资本监管趋势强化、中小公司增资“压力山大”,这些因素正在催生信托行业新一轮变局。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资金方作为“野蛮人”正试图“趁虚而入”,借助中小信托公司增资需求入股甚至控股信托公司。业内人士预计,继2007年“新两规”催生了一轮信托行业重组高潮之后,信托行业将迎来重组“小高潮”。同时,一些信托公司正在通过借壳的方式谋求“变通”上市从而扩充资本实力,知情人士透露最快有望今年落地。
“野蛮人”觊觎信托牌照
知情人士透露,近期一家有上市公司背景的机构正在与一家中小型信托公司股东展开谈判,试图借助增资入股该信托公司。而且,对于入股信托公司,该机构并不仅仅满足于财务投资,而是觊觎信托牌照。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包括多家保险公司在内,一些机构对于信托公司股权“垂涎三尺”。
事实上,得益于信托牌照的稀缺性和信托行业过去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信托公司的股权亦成为“香饽饽”。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2015年末,信托业实现营业收入1176.06亿元,较2014年末的954.95亿元同比增长23.15%,较2015年3季度环比增长27.27%。相较2014年14.70%的同比增速,2015年经营业绩表现良好。同时,信托业利润亦保持了增长势头。2015年末信托业实现利润750.59亿元,较2014年末的642.30亿元增长16.86%。人均利润是衡量行业盈利水平的主要指标,2014年末信托行业的人均利润为301万元,2015年末则上升到320万元,同比增长6.31%。
此外,一些机构入股信托公司,更具有战略目的。例如自2014年以来,已经有包括国寿集团、安邦保险、泰康人寿等6家保险公司入股信托公司。业内人士认为控股、参股信托公司有助于保险资金投资,扩大信保业务合作。由于险资在投资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多,借助信托则可以拓宽投资领域,提高投资收益。前述上市公司背景机构内部人士透露,其公司更看重信托公司的金融平台性质。业内人士表示,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固有资金的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加之信托公司业务具有跨市场、跨监管的特征,能够广泛参与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并整合相关产业链,使得信托公司具有成为金融平台的天然优势。
“可乘”之机再现
不过,也正是由于信托牌照的种种优势和过去信托行业的丰厚利润,距今最近的一次信托行业重组高潮发生在2007年前后。2007年,银监会开始实施《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上述政策的一大核心是信托公司压缩固有业务、突出信托主业,力求从“融资平台”转变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化机构。彼时,对于一些信托公司而言,停止实业投资甚至将难以支撑日常开支,更谈不上发展资金的储备,少数信托公司面临发展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信托公司重组进入高潮,参与重组信托公司的股东涵盖面较为广泛,不仅包括金融机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一些民营资本、外资也在此时进入信托行业。这一重组高潮一直持续至2010年,并奠定目前信托行业股东格局。经过重组,信托公司的资本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伴随着行业快速发展,此后信托公司引入新股东成为个案。
不过,目前信托公司面临的行业分化加剧以及净资本监管导向的强化,则为那些觊觎信托公司股权的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正如前述上市公司背景机构人士所言:“行业分化了,机会就来了。”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2015年三季度,信托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5.62万亿元,较2015年二季度的15.87万亿元,季度环比下降1.58%,这是信托资产规模五年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信托行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高成长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之前的那种每年20%、30%成长速度已经不可能了。更重要的是,信托行业的分化趋势已愈加明显。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的信托公司感受到融资类信托风险不断上升以及资管市场竞争激烈带来的业务拓展压力后,消极懈怠,业务规模不断萎缩,还有些信托公司主要靠早期持有的原始股升值变现来获得盈利。
与此同时,信托行业的净资本管理导向仍在加强。知情人士透露,监管机构认为“信托公司全行业净资本3159亿元,支撑着近52倍的信托资产风险资本要求。在风险上升背景下,行业杠杆维持在较高水平,存在一定脆弱性,一旦发生风险易产生溢出效应。很多信托公司存在资本监管套利行为,《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修订和执行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资本计量准确性有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监管意图正在被落实。例如,目前正在进行的信托公司行业评级中,资本实力被列为四大考核指标之一,对评级结果影响重大,而这一结果最终将向社会公布。此外,近期下发的银监会“58号文”强调,要强化信托公司资本管理,加大利润留存。“58号文”表示,督促信托公司建立资本平仓和补仓制度,风险拨备缺口应在净资本全额减扣,避免资本虚高;净资本不足部分,应推动股东及时补足。督促信托公司审慎制定利润分配政策,优先补充资本,增强资本自我积累能力。
上述种种迹象显示,信托公司仍面临着一定的增资压力。另据wind数据显示,目前注册资本金低于20亿元的信托公司为31家,占比近50%,注册资本金低于10亿元的还有7家。某知名信托研究人士表示,目前信托行业平均注册资本金是25亿元,但分化极大,有的信托公司注册资本金已经过百亿,但也有不少还不到20亿元,这些注册资本金少的信托公司的增资压力更大,更有意愿引入新的股东。某信托公司高管也坦言:“目前对于不少中小信托公司股东而言,增资压力自己扛还是很吃力的。”
多家公司谋化上市
上述信托研究人士认为,信托公司主动或被动引入新股东进行重组的案例将会增多,尽管不会有2007年至2010年那么多,但会形成最近五年之内的一个“小高潮”。他进一步表示,信托公司引入新的股东更容易形成多赢格局。第一,虽然行业的发展放缓,但相比其他金融牌照,信托公司的股权仍是一块“大肥肉”,所以利好新股东;第二,引入新股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有股东的增资压力,利好原有股东的长期利益;第三,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引入新股东不仅增强了公司资本实力,还为公司带来更多资源,有助于业务拓展;第四,引入新股东增强资本实力亦是贯彻监管政策的一大体现。
除了引入新股东,上市亦被认为是增强信托公司资本实力的重要途径。不过,目前全国68家信托公司中,只有陕国投、安信信托(16.930, 0.29, 1.74%)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上市。二十多年来,已经有15家信托公司完成股改,股份制企业在信托行业中占比达到25%,其中一些公司试图通过IPO、借壳等形式谋求上市,但终以失败告终。例如,2008年,北国投就试图与ST玉源重组,最终失利。同年初,另一家上市公司\*ST四环(19.87, 0.00, 0.00%)发布公告称,与北方信托签署相关吸收合并协议,将现有全部资产及负债出售给原大股东四环集团,并以4.52元/股发行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北方信托,并更名为北方信托。但最终,该重组方案由于未能获得信托主管部门的完整批复,而以失败告终。2012年2月,IPO预披露的数百家待审企业名单中,中海信托赫然在列,被视为是间隔18年后信托公司IPO的“破冰”之举,但此后这一行动也陷入停滞。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上市慎之又慎,其原因在于信托行业被认为信息披露不足、风控难而且缺乏核心业务模式、盈利不可持续等特性。
不过,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信托公司上市有望在今年破题。据报道,长安信托、渤海信托挂牌新三板的筹备工作已完成,山东信托也在谋划上市。此外,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西部某信托公司与东部的一家信托公司都在谋划借壳上市。前述西北信托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其公司计划在今年或明年借壳上市,已经找好券商和律师事务所。东部的信托公司人士则表示,对于借壳上市,其公司已经和相关监管机构进行了沟通,目前来看反馈良好,进展顺利的话今年就能落地。知情人士透露,上述信托公司借壳上市的模式大体为,大股东将信托公司与其他资产一并打包装入壳公司,以此规避信托公司单独上市的相关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