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为何不爱时间周期更长的寿险?
摘要 腾讯财经特约自媒体阿尔法工场作为股神和长期排名世界前三的巨富,巴菲特的致富之道永远是对财富有梦想的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每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更是成为无数价值投资者的朝圣之旅,2015年也不例外,当然不可避免地谈到了保险资金、保险公司,这是其财富帝国的根基所在。为什么是财险和再保险,而不是寿险?
腾讯财经特约自媒体 阿尔法工场
作为股神和长期排名世界前三的巨富,巴菲特的致富之道永远是对财富有梦想的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每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更是成为无数价值投资者的朝圣之旅,2015年也不例外,当然不可避免地谈到了保险资金、保险公司,这是其财富帝国的根基所在。
为什么是财险和再保险,而不是寿险?
为什么是保险业而不是其他行当?巴菲特的信徒们会脱口而出:因为保险业“先收钱后赔付”的经营模式会产生大量的浮存金,这些资金成本很低甚至是0成本,公司可利用浮存金进行投资并获取收益。
事实看起来也似乎是这样。浮存金主要产生于2个方面:一是先收钱后赔付模式产生的时间差,二是实际赔付和预期赔付的空间差。如果真得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保险浮存金应该是时间越长、规模越大越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巴菲特主要投资短期的非寿险(车险、财险、健康险、意外险)业务和再保险业务,而不是时间周期更长的寿险公司呢?巴菲特也曾明确表示,其旗下保险业务的重心为意外险与再保险。寿险公司的资金规模和资金时间周期不是更大、更长么?不是更加有助于长期的价值投资么?
巴菲特的信徒们似乎很难解释这个问题,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大家通常所理解的巴菲特的保险资金盈利模式,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中另有蹊跷。
或许换种说法,寿险并不产生真正的浮存金?
根据巴菲特的致股东信,其公司浮存金的规模,已从1970年的3900万美元,增至2014年的839.21亿美元(增长2150倍)。如果换做是寿险公司,浮存金不应该更多么?真相或许令太多的巴菲特信徒们难以接受,那就是寿险并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浮存金,为什么?
除了庞大浮存资金可产生投资收益,如果我们的保费收入超过了费用和最终偿付金的总额,我们将获得承保利润,这加大了保险浮存金产生的投资收入。当获得这种利润时,我们喜欢使用这白赚的钱,更棒的是这让我们获得额外收益。
寿险业务尤其是传统寿险业务,是长期保单,蕴含着2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利率风险、长寿风险。这2大风险是寿险公司最大的隐患所在,表面看寿险资金是长期资金,但是对于长期赔付和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一般的保险公司是很难把控的,至于所谓的长期利率假设和最优估计或者合理估计,更多是拍脑袋的结果,尽管有很多所谓模型,都难逃一砖拍死的结局。
而对于非寿险公司,基本上是一年期业务,其赔付比率和费用成本都是清晰可预测,或者说即使有突发意外情况,其额外损失都是短期可见的,也就是风险的暴露是非常及时而且充分的,所以尽管其资金具有短期性的不利因素,但是其真正风险控制却是天然内生的。
巴菲特最特殊的地方莫过于他的公司并不是一家法律意义上的投资公司,而是以保险公司为主业的运营性控股公司。本质上,巴菲特的公司可以看作是一家私募基金,对于巴菲特而言,保险资金的浮存金要真正自由可支配,而不是受潜在利率风险的巨大影响,显然,寿险资金并不具备该特性。
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选择确定性更高、风险更低的非寿险公司展开并购控股的原因所在,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从巴菲特公司的私募基金特性说起。
巴菲特并不爱保险业,只不过是爱保险业的钱
如果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其实我们可以从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来看,1967年其收购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整个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一共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
但是巧合的是,1969年巴菲特便解散了其合伙人公司,真得只是巧合这么简单么?其合伙人公司和现在国内的私募基金类似,对于私募基金来讲资金规模是个很难逾越的瓶颈,因为要找到长期追随认同公司投资理念,并且资金的进出保持高度稳定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受市场情绪干扰或者突发状况影响,私募的资金稳定性存在巨大隐患。
而保险资金恰恰弥补了这点,比公募基金供基金经理使用,而只是有市场排名压力而言,保险资金对于资金管理者的约束,除了监管规定外,保险资金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没有任何可能去干扰资金的运作,再加上非寿险资金短期结算的特性,利润盈余则是更加灵活自由的可投资资金,这些再加上资本金,相比私募合伙人公司的资金,优势太大了,可以完全充分体现自己的投资风格,更适合于长期股权投资。
从这一点上来讲,巴菲特并不是多么爱保险业,想把保险业经营成多好,更多的是看重了保险资金的低资金成本、高度自由可支配、充裕的现金流,这些为私募性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价值。
有了自由支配的钱,巴菲特玩起了不一样的花活
如果单从上面来讲,很多巴菲特的信徒可能还是表示不能相信,那么我们就看看巴菲特的保险控股公司和保险资金的行业投资方向有多大的差异吧,下面这段话才是巴菲特的保险投资模式的最核心的地方:
伯克希尔采取了不同于美国财险资金的主流配置策略,以现金等价物及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完全覆盖保险业务负债以确保偿付,购买高风险等级债券和股票的资金是完全不必考虑负债匹配性的“自由资金”。当“自由资金”比例上升到绝对安全区之后,用来投资股票的保险资金就与富豪的自有资金就没有多大区别。
伯克希尔管理层认为,保险的承保和投资是完全独立的两种领域。因此,伯克希尔对承保业务完全下放经营决策,但投资业务主要由巴菲特亲自负责。伯克希尔在评估承保业务的业绩时,完全不考虑投资收益,但该公司1967年以来从不分配利润,以便为承保和再保险业务提供雄厚的资金实力支持,成为该公司推动承保业务的营销法宝之一。
在伯克希尔的保险资金配置中,股票是第一大类资产、现金及其等价物居第二、固定到期证券第三。作为财险公司之一,该公司的这种模式与美国财险资金的主流配置模式并不相符。
这种配置模式是以资产负债结构中大量的股东权益为后盾,是以现金类资产对负债的大比例匹配为基础,以股票投资收益的相对稳定性为依托的。
由于在股票投资中完全采取实业投资的策略和思路,伯克希尔在股票(含债券)投资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追求差价收入,主要追求市值增长、增加股东财富。因此差价收入在其股票投资盈利中所占比例很小,收益主要表现为不断增长的账面浮盈。
或者反过来看,国内私募基金无论是 徐翔 还是 葛卫东 等私募大佬们,这几年也都开始以产业投资的方式进入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东,从另外一个角度也验证了这种运营性控股公司模式运作私募基金的思路——利用长期股权投资,辅以有效的市值管理,提升收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复合增长的目的。
国内保险大佬是邯郸学步,还是深得其中奥妙?
认清了巴菲特的障眼法,你就知道,为何非寿险公司更能得到他的宠爱,因为非寿险资金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可自由支配的浮存金,认清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私募基金特性,你就知道,巴特特看中的是保险的杠杆特性和时空特性,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其保险资金配置有别于主流的财险资金配置。
那么国内的大佬们,特别是保险大佬们,谁深得巴菲特的精髓了呢?有几个人公开宣称是巴菲特的门徒:郭广昌 、肖建华、吴晓辉。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又如何呢?是简单模仿,还是创新改进?目前来看,真正玩的转的是吴小辉。
郭广昌的复星集团海内外保险都有并购,寿险非寿险都有,其更多是产业投资、金融产业一体化综合运作,并没有对两种资金做严格的隔离和区分,以利用保险资金巨大的、持续的现金流为主,这也和其企业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这不现在开始搞再保险了,寿险并未大肆吸金,已经窥得其中的奥妙和诀窍,尺度拿捏的比较到位。
肖建华的明天系涉足的主要是寿险公司,财险为辅助,其更多是看重了寿险庞大的现金流,主要以保险资金的再投资利用,以及补血其他帝国旗下产业链为主,并非在产业长期投资布局上的战略动作,更多的是利用资金的金融属性,打巴菲特的旗号,纵横捭阖资本市场。
吴小辉的安邦保险以有钱、任性扬名天下,参股乃至控股上市公司成为其标志性动作,而其特有的理财业务,不论是产寿,都具有明显的非寿险业务特征,应该来说,相比上面2位大佬,吴是把浮存金的概念运用到了极致的一位,其围绕浮存金的一系列海内外投资并购,更多是巴菲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体现,尽管目前有很大争议,但是方向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