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转公”机遇与困窘 凯石首只公募或将清盘
摘要 “私转公”机遇与困窘凯石首只公募或将清盘21世纪经济报道李洁雪深圳报道值得追问的是,对于一家次新公募而言,首只公募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凯石基金会最终选择任该只产品走向面临清盘的命运。曾几何时出走私募的大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归公募。陈继武正是其中之一。在陈继武的谋划之下,2017年5月10日,
“私转公”机遇与困窘 凯石首只公募或将清盘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洁雪 深圳报道
值得追问的是,对于一家次新公募而言,首只公募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凯石基金会最终选择任该只产品走向面临清盘的命运。
曾几何时出走私募的大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归公募。
陈继武正是其中之一。
在陈继武的谋划之下,2017年5月10日,凯石基金正式成立。
这是继鹏扬基金之后全行业第二家“私转公”的公募基金公司,同时也是首家全自然人持股的“私转公”公募基金公司。
然而,未曾想到,即便有曾经的“公募大佬”坐镇,凯石基金旗下首只公募产品的运作却也遭遇如此坎坷的命运。
6月11日,凯石基金公告称,旗下的凯石淳行业精选混合基金(以下简称“凯石淳基金”)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该基金是凯石基金首只公募产品,成立时间尚不满一年。对于凯石基金而言,旗下首只公募产品命运如此之跌宕,也折射出作为次新公募生存之不易。
通知要求新设立的公募基金公司应当采用券商结算模式,并鼓励老基金公司在发行新产品时也采用新交易模式,券商结算模式基金数量必然会不断上升。-甘俊
“私转公”公募或现首例清盘
按照凯石淳的基金合同约定,合同生效后,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该按照基金合同约定进入清算程序并终止基金合同,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而公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6日,该基金已经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距离“触发清盘”,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一旦该基金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将成为“私转公”公募基金出现的首例清盘案例。
对于这样的情况,有基金行业资深分析人士直言较难接受。该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希望这只是一个个案。
上述人士指出,“作为新设基金公司,即便是在私募期间有积累,也要面临团队重建、渠道开拓的问题,但凯石第一只公募产品就遭遇了窘境,实在不应该。这对公司口碑而言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会影响代销渠道的信心,也会影响持有人的信心。”
一位颇为激进的业内人士甚至表示:“一家新公司,三年定生死,第一只公募产品就出状况,前景堪忧。”
2018年7月19日凯石淳基金成立时,首发规模为3.41亿元。而今不到一年,规模就缩水至5000万元以下,究竟是何原因?
从凯石淳基金的持有人结构看,截至2018年底,其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合计为1.08亿份,其中,某单一机构持有该只基金的份额为1亿份,占基金总份额的48.41%;个人投资者合计持有9863.66万份,占总份额比例为47.73%。
然而,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前述持仓凯石淳1亿份的单一机构持有人已经全部赎回,持仓区间为今年1月1日至3月13日。
该机构赎回后,凯石淳基金截至一季末的总份额仅剩5272.04万份。这意味着,去年底持有凯石淳近1亿份的散户也大举赎回了该基金。
惨遭赎回的背后,凯石淳基金成立后业绩不佳是不可回避的因素。从其历史净值变化来看,由于成立后不久即遭遇市场整体性调整行情,该基金成立后净值一路下行,并在今年1月3日创下0.8308元的净值低点。
在今年初“小阳春”行情之下,其净值不断回升并重回面值以上,且在3月12日达到1.1553元净值高点,但随即其净值在3月13日和14日分别暴跌5.26%和5.34%,此后在四月股市的震荡调整之下其净值重回面值之下。截至6月12日,凯石淳最新净值为0.8494元,成立以来累计亏损15.07%。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一季度凯石淳基金净值重回面值之上,正是其遭遇机构与散户大举赎回的触发点。
由于该基金单家机构持有人持有占比较高,且成立后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一旦“回本”,极其容易引发投资者抛售。从其单一机构持有人的持有比例和时间区间来看,不排除存在帮忙资金退出的情况。
值得追问的是,对于一家次新公募而言,首只公募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凯石基金会最终选择任该只产品走向面临清盘的命运?
一位次新公募基金公司总经理赵牧(化名)向记者表示,“凯石确实可以找一批帮忙资金再撑一段时间,而且如果他们要找应该也能找到,我估计他们肯定也有过这方面权衡。但现阶段找帮忙资金是否合适?实际意义大不大?如果找的话帮忙要帮多久,时间是否可控?凯石肯定是对上述问题进行过权衡才做出现在这个选择的。实际上,公募清盘已经是常态,今年以来清盘基金已经超过百只,凯石这只产品只是其中的1%而已,可能凯石也没想到关注度会这么高。”
银行对券商结算基金态度松动
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凯石此次面临清盘风险的这只产品,是全行业最早试点券商结算模式的6只基金之一。
据悉,对于采用券商结算模式的产品,绝大部分银行销售积极性较低,甚至直接将之“拒之门外”,这会否对凯石淳基金的规模缩水形成了侧面影响?
对于这一疑问,来自另一家次新公募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张之平(化名)向记者谈及,券商结算模式对凯石淳基金的规模缩水确实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必然的,很多传统结算模式的基金也出现了迷你基金的情况。
张之平指出,“实际上现在银行态度已经在松动了,愿意将券商结算模式的基金逐步纳入正常的销售体系。对新基金公司而言,券商结算模式其实有利有弊,关键还是看自己的能力,睿远基金就是证明。当然睿远基金的品牌效应非常突出,并不是所有新公司都有这么硬的招牌。但至少说明,券商结算模式并不是次新基金公司产品发展真正的障碍。”
前述赵牧亦认为,券商结算模式的确可能对新基金规模带来限制,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在于产品的业绩本身。
赵牧表示,“对于采用券商结算模式的基金,一方面兄弟券商不愿代销,另一方面很多银行也不愿代销,像凯石淳这只产品当时银行应该就没有代销,导致其销售渠道有一些狭窄,一旦业绩不好压力就会很大。因为代销机构越多、越分散,对于基金的存续和防止造成迷你基金导致清盘,肯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认为这确实也是影响其清盘的因素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业绩,一旦业绩做得好,就能让合作伙伴和投资者认可,基金的存续就会好一些。”
赵牧亦提及,当前银行对于券商阶段的基金态度确实有所松动。其指出,“现在银行已经开始陆续接受券商结算模式的基金,最早是招行,然后工行、建行等几个大银行都已经陆续在开展相关业务,包括我们的产品也有和这些大银行合作。目前银行更多还是在托管方面愿意接受,代销的问题要慢慢地沟通,我觉得这还是一个市场化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银行是否愿意代销券商结算基金,最终还是要看这家公募的团队和业绩,这个更重要一些。”
其实银行对券商结算模式基金态度的改变,某种程度而言也是顺势而为。
今年2月,监管下发《关于新设公募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模式转换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新公募基金采用券商结算模式的试点工作已经正式转为常规。通知要求新设立的公募基金公司应当采用券商结算模式,并鼓励老基金公司在发行新产品时也采用新交易模式,券商结算模式基金数量必然会不断上升。
次新公募“生存战”压力重重
不过,尽管银行对券商结算模式基金态度有所松动,但由于银行的基金产品池准入门槛愈来愈高,对于部分难有话语权的次新小型公募而言,借力银行渠道的优势几无可能,生存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华南一位次新公募高层向记者坦言,公司成立这两年多以来,确实压力重重。其指出,“作为次新基金公司而言,面对行业的竞争,压力肯定很大,而且个人感觉次新公司发展越来越难。这也许和最近两年市场环境不好有一定关系,但即便市场环境变好,次新公募也未必就能有所发展,最终还是得看公司的能力。”
“新基金公司生存压力大,这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赵牧指出,“十年前公募基金公司数量还不多,到现在已经有130多家了,头部公司先发优势明显,人员、设施各方面都比较齐备,新公司只能靠差异化做出自己的特色,然后再一步步丰富产品线。”
赵牧进一步表示,“就像睿远基金重点做主动管理,鹏扬基金重点做固收,我认为新公司还是要以自己的特色为根据地,然后再逐步地发展。虽然压力不小,但大部分次新公募都是专业人士设立的公司,这些同志都已经饱经历练,包括我们也是,所以我们觉着还是有信心把这块业务做好,可能时间周期会稍微长一点,大家需要耐心一点。”
假以时日,究竟哪匹黑马能够成功突围?
责任编辑:常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