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股说债话信托
摘要 昨晚(是的,是昨晚,我刚看表,现在是00:04),和一位证券、一位国学的同学聊天,不知不觉竞聊到了今天。证券的同学在美国渡假,当地时间早上八点,不想扫了他的游玩兴致,只好我对他说“早安”,他对我说“晚安”了。可是躺下后,我的心情却难以平复,提起笔来,疏理聊天内容如下:1.企业融资成本太高,陷入庞氏骗
昨晚(是的,是昨晚,我刚看表,现在是00:04),和一位证券、一位国学的同学聊天, 不知不觉竞聊到了今天。证券的同学在美国渡假,当地时间早上八点,不想扫了他的游玩兴致,只好我对他说“早安”,他对我说“晚安”了。可是躺下后,我的心情却难以平复,提起笔来,疏理聊天内容如下:
1.企业融资成本太高,陷入庞氏骗局陷阱;
2.政府将逐渐减少债务整体规模,鼓励股权投资,债务融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资本市场将随着注册制的推行而进一步繁荣。
3.信托的未来在遗产信托,证券信托,但其实前途未卜。
观点有些跳动,那就慢慢说,慢慢看。
无须辩白,中国经济正处一个尴尬的时期,这个时期我们既可以称之为“新常态”,也可以称之为经济转型期,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时期,你我都体会到了经济的寒冬,整个社会债务体系犹如《冰与火之歌》里北境的长城般高大寒冷,在这个债务长城中,既包括政府债务,也包括企业债务。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叫什么名字忘记了,大意是说,现在中国债务过多而利息过高,,中国已经掉进了庞氏骗局的泥潭。猛一看,有些危言耸听的感觉,但细想下,还真是这么回事。首先是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当年欠债搞的项目未来基本没什么收益,但当年建项目所借的钱却要年年还利息,并且利息还不低,地方政府只能借新还旧过日子了,如果哪天金融机构忽然不向地方政府融资,地方政府的资金流会很紧张,很痛苦;其次是企业债务,债务总规模有多少,不是很清楚,但清楚的是在经济寒冬中,企业盈利状况比较差,融资成本高于了利润率,也就是挣的钱还不够还利息,当企业不能依靠经营收益来偿还债务的时候,企业自然而然就进入了借新还旧的模式了,而一旦哪天金融机构不向企业提供融资,企业也就只能破产清算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企业融资1000万进行生产,利息10%/年,只要企业利润率超过10%/年,他在年末时就可以偿还这1100万元的债务,但是1年后,他利润率只有6%,他只能再通过借贷偿还掉前面的1100万,第二年,利润率还是低于利息,不得已,他在进行第三次借贷,常此以往,如果某一天,银行忽然不向他贷款了,企业现在资不抵债,只能破产倒闭1年后,据说,现在仅东莞就有上千家企业破产停工,很惊悚。所以,基于以上分析和现象,中国现在因为债务规模大、融资成本高所引起的庞氏骗局危机就有那么点苗头了。在这个庞氏骗局中,直接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可能是某年某月某日整个社会出现大规模资金流断裂,但深层次原因却是因为资金没有创造应有的价值,资金投入到社会中,却没有产生能够覆盖资金成本应有的价值,一个企业如此,两个企业如此,最后就演变成了整个社会在利用资金时没有创造出覆盖资金成本的价值,整个社会在用未来的资金为今天的低效买单,低效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像滚雪球一样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当未来的资金一旦难以覆盖今日的资金需求时,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就诞生了。这个危机诞生的源头是企业的低效和萧条,但直接原因却是债务规模庞大而融资成本过高。
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降低债务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为此,政府也开出了药方:
第一,扶持中小企业。从精简行政审批手续、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鼓励互联网(个人认为互联网最大的优点在于整合行业资源,促进行业更有效率的运行),等方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搞活底层经济;
第二,降低债务规模。地方政府方面,为了限制地方政府无节制的高成本融资,中央政府开始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发债,将不透明的地方政府债务转移到了透明度资本市场上来,将高成本的私募债转移成了低成本的公开市场债券,可以说,发债对一直引鸩止渴的地方政府来说是杯不错的解药,起码目前不需要引鸩止渴,而可以慢慢化解已经深入骨髓的毒药,不仅如此,中央政府还鼓励地方政府开展PPP,引入民间资本,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企业方面,为了降低企业债务规模,政府通过发债和降息降准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我们现在能明显感觉到融资成本却是在下降,这点就不必多说了,大家都直观感受是最准确的,另外,政府鼓励企业股权融资,放开资本市场,优化上市政策,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资本市场融资,这点从证监会新三板、注册制等措施上能略见一二。
这里想多说两句,想说说社会上的资金属性。社会上投入生产的资金属性是什么样的?无非两种:一种是股,一种是债。股是股东投入的,债是贷款人提供的;股要承担股东的风险,不保底,甚至可以亏到一无所有,债是保本保息的,无论天荒地老,你都要欠债还钱。社会资金无非这两种属性,你仔细想想是不是,所有的金融活动要么围绕股权展开,要么围绕债权展开,你还能想到第三种资金形式么?假设某一时期,社会上的资金总量是一定的,那么股和债的数量就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股的成分多了,债的成分自然就少了。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就很有点明白了,政府的思路很清晰啊:
一、通过发债降低融资成本,针对的可能是符合发债条件的大企业和地方政府;
二、通过降准降息降低融资成本,针对的可能更多是中小企业;
三、通过股权资本市场降低债务规模,针对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
从目前来看,政府在这方面是真动真格的,发债、降息、上市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在金融市场上乱舞,让人眼花缭乱。不管经济有没有真正复苏,起码目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在刷刷的下降。如果按照目前的思路,那么在未来繁荣的一定是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而不是私募债权。
说完了政府在股债之间的调整,再来说一下信托。信托的核心金融功能是配资服务,但是由于信托到期刚性兑付的特点,到期就要向投资人分配本息,这使得信托在进行配资服务时,其不能承受股权投资的风险性,所以基本都是债权性投资,要求交易对手到期能够偿还本息。信托在什么时候会繁荣呢?在社会需要大量融资的时候,比如08年4万亿计划的时候,在银行放贷规模受限的时候,信托正好发挥自己的债权融资属性。但是现在政府要压缩债务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并且一再降低银行贷款利率,这种情况下,信托就有点吃力了,以前缺钱的交易对手一下子不缺钱了,居然开始在融资成本上和信托叫板,开始叫嚣信托融资成本太高,开始嫌弃信托,融资成本一降再降,而理财端收益也开始一降再降,投资方也开始嫌弃信托,以前说好的高收益呢?怎么一夜之间全没有了?唉,信托经理的头发都要被熬白了。2014年,大家意识到信托不再好做,2015年,大家就真正到了什么叫不好做。
朋友说,信托的未来应该在证券信托,可是证券信托刚刚在不久前不无情的打压和抹杀,未来能否复兴,只能寄希望于监管。
朋友说,信托的未来在遗产信托或者家族信托,可是熟悉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我们连搞家族信托的基本要件都没有,既没有信托税收制度,又没有信托登记制度,只能做做简单的资金信托,即使这样,中国不健全的法治环境和契约精神不足的市场环境,让更多客户选择境外信托而非国内信托。家族信托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信托不再好做或许只是个开始,随着政府大规模发债、降低融资成本、繁荣资本市场的步伐,未来信托的有效客户到底还有谁,真正成了一个未知数。
也许打破刚性兑付会成为一个突破口,但是谁又会是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