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图谋财富管理大业 力推股权质押类理财
摘要 □本报记者周文静将资金从股市转移至银行或券商等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以为这样就能获得稳当的收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股市回暖以及对后市的看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热情升温,券商需要获取资金为做股权质押的客户提供资金,而其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将券商股权质押业务做成资产管理类的理财产品,
□本报记者 周文静
将资金从股市转移至银行或券商等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以为这样就能获得稳当的收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股市回暖以及对后市的看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热情升温,券商需要获取资金为做股权质押的客户提供资金,而其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将券商股权质押业务做成资产管理类的理财产品,通过银行和券商渠道销售来获得资金,进而提供给进行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某券商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股权质押类理财受热捧
“半年以内的短期产品,理财端客户年化收益一般在4%至5%,有部分比较激进的券商给到7%左右,不过资金使用期限比较长,一般在一年左右。股权质押类的资管理财主要是银行和券商在销售,其中大部分资金来源是银行,毕竟银行有更多便宜的资金以及客户。银行资金包括客户直投资管产品、银行理财的二次对接。”上述人士称,对于券商来说,这是重资产的类信贷业务,不少证券公司都在大力发展此业务,业务模式简单,只需要做个通道,一边获取资金,一边放出贷款,获利也容易,就是赚取其中利差。据了解,目前股权质押业务贷款端客户的融资成本一般在10%以内,对于股权质押率比较高或者属于中小创公司的融资成本有的高达12%。
深圳某商业银行人士透露,尽管银行也向上市公司直接开展股权质押业务为其提供融资,但券商更具业务优势。券商本身与上市企业熟悉,再加上业务已经比较成熟,办理速度更快,因而大部分股权质押业务在券商。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0月A股有483家公司的266.14亿股股权被用来做抵押融资,如果按照起始日股价的五折估算,融资规模约2200亿元。
上述银行人士表示,自6月以来,流入银行理财的资金增加了不少,但投资端遇到“资产荒”,众多的银行资金在寻找投资出口。而股权质押由于业务比较成熟且有质押物以及上市公司的强信誉,银行资金乐于对接。一般银行在设计资管类理财产品时,会选择集合类产品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事实上,券商在包装此类产品时主要也是以集合类产品居多,单一类产品相对较少。
信息披露不详遭诟病
“早期,银行通过筛选资管类产品,在私人银行或者财富中心销售此类产品,购买门槛在百万元以上。现在有一些银行通过自己设立理财产品,再将部分的理财资金投向股权质押类的资管产品,而这类银行自己设计的理财产品向普通客户开放,5万元以上即可购买。不过,目前市场上,涉及到二级资本市场的产品一般销售门槛略高,在10万元至20万元。”业内人士表示,券商销售资管类产品也主要针对一些大客户,不少券商强调要由经纪业务转型财富管理,在这类资管产品的设立以及销售上下了不少工夫。
在股权质押资管理财销售火爆的同时,对于风险,前述券商人士认为,像6月A股市场巨幅震荡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很少。不管场内还是场外,去杠杆已经基本完成,A股市场渐趋常态。而股权质押这类业务发展比较成熟,因而股权质押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相对较小。不过,不排除一些上市企业股权质押率偏高、公司业绩和财务不佳,或者在股价虚高时做的质押业务可能存在风险。“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众多券商想要转型财富管理,在业绩考核和利润驱动下,可能存在过度扩张,而放松了对股权质押产品的风控要求,其中隐藏着不小风险。”业内人士坦陈,当然不仅仅是股权质押类产品,现在券商强调开发资管产品能力,对于相关业务的研发和投入都在加大。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理财端投资者而言,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购买的理财产品资金流向是券商的股权质押业务。一是银行理财再投资,不可能会披露详细的投资去处;二是直接购买的资管产品,也不会详尽介绍投资标的,因而理财客户很难判断产品风险。”某第三方研究机构人士表示,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一直是业内诟病的话题,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对于发行产品的金融机构,有义务将产品设置以及资金投向,向客户公开展示,但不少相关金融机构对此经常犹抱琵琶半遮面。